教育學家布魯斯·威廉姆斯曾說:“未經反思的學習材料不會進入人的長期記憶。只有經歷反思,比如進行高階問答、小組討論反思、應用寫作,才能讓嚴謹、專注的思維成為學生的品質?!彼砸胩岣唛喿x的效果,并且在這個提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就要以具體的寫作任務為驅動,學會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反思閱讀三種閱讀方法。
下面,我們就結合《青年文摘》2021年第17期相關內容閱讀與2021年全國Ⅱ卷高考作文題的寫作,看如何完成閱讀的三個過程,提高閱讀的高階思維。
古人常以比喻說明對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等。如漢代揚雄就曾以射箭為喻,他說:“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發必中矣?!贝笠馐?,只要不斷加強修養,端正思想,并將“義”作為確定的目標,再付諸行動,就能實現理想。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這是一個闡釋理想、目標和行動三者關系的思辨性寫作。要完成這個寫作任務,我們首先需要尋找能夠說明理想、目標和行動三者之間關系的實例。當我們明確了寫作的具體任務之后,就可以開始我們的閱讀之旅了。
首先,我們要帶著寫作任務進行目錄瀏覽,在本期目錄中,有這樣幾篇文章可能會與我們的寫作任務相關,一是《這次,中國要放一個“大炮仗”》,二是《蘇炳添:中國飛人,亞洲之光》,三是《貝多芬遇見音樂》。
其次是重點閱讀。根據目錄頁碼,我們快速閱讀相關內容,閱讀完后就會發現,《這次,中國要放一個“大炮仗”》《蘇炳添:中國飛人,亞洲之光》《貝多芬遇見音樂》中的主人公都有理想,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并且愿意為理想目標堅持終身。這三則材料完全可以運用在我們的寫作之中,這時我們就完成了第一步檢視閱讀。
分析閱讀,就是要求我們在第一步檢視閱讀的基礎上,對所有相關材料進行一個比較分析。我們本次閱讀的三則材料,錢學森、錢三強他們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新中國的強大而努力付出并做出卓越貢獻的人;蘇炳添是當代青年為了祖國體育事業而堅持努力奮斗、最終成就黃種人短跑奇跡的典型;貝多芬則是一個有音樂天賦并最終成就音樂天才的外國青年代表。三個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不同、生活的時代不同、地域也不相同。
尋找三則材料的不同,其實是在尋找三則材料的論證角度,這樣在闡釋理想、目標與行動三者的關系時,我們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證明。
所謂反思閱讀,就是對材料的具體運用,需要根據情境對材料進行二次創造。
全國Ⅱ卷作文題的重點是當代青年如何看待目標、理想和行動的關系。我們在運用蘇炳添的例子時發現,這個故事講的是蘇炳添的短跑天賦、訓練時的自覺、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劉翔等人對他的影響。我們需要通過再閱讀、再發現,去整合文章的相關信息,使之符合我們的論證思路。這時我們就會發現,蘇炳添從初中體育課開始,就與短跑結緣,到他32歲時跑出9秒83的成績,期間他在短跑事業上堅持了近二十年,而且后文還提到他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也就是說,體育將會作為他終身堅持的事業。文章開始部分還特別提到他希望他的這次成績能夠帶動中國短跑更迅猛地進步,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蘇炳添是為了國家短跑體育事業而堅持,因此,理想信念與堅持的邏輯關系在蘇炳添身上是可以成立的。
通過對蘇炳添事例的重新組合,為了理想、目標而堅持的邏輯就完成了建構,這就是反思閱讀對閱讀材料的第二次創造。
通過以上三個過程,一則作文就寫完了。我們對閱讀材料完成了篩選、比較、分析、反思、運用的過程,思維的高階能力得到極大提升,閱讀材料的記憶也自然深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