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貴 袁盛勇
在現代中國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藝的現代性跟民族性是互為辯證存在的,而現代中國文藝在呈現與促進中華民族精神和共產黨革命精神方面也有其自身特征,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性作用。
自晚清民初開始,尤其到“五四”時期,從早期的梁啟超、王國維、嚴復等到后來的陳獨秀、胡適、魯迅諸人,這些文化先驅者其實都在思考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問題,更在思考如何拯救中國并讓中國發展為獨立自強的現代中國問題。梁啟超希望通過“新民”而新國,魯迅希冀通過“立人”而立國,陳獨秀冀望通過“新倫理”而新國,這些不論其有何觀念上的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注重對于國人和民族精神重鑄的考量。而在這方面,無論是現代教育還是現代文藝,它們都曾經發揮并繼續發揮著重要價值。現代中國文藝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是一種具有氣質性的藝術存在,這個氣質既是個人的,更是民族-國家的,而且由于共產黨在現代中國的堅強存在,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一定階級性和黨性的品質。在現代中華民族和中國精神的養成與發展方面,黨的文學和文化并非僅僅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實踐,它們已經與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等凝聚一起而成為了一種新的信仰,而在共產黨領導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都已經成為新的民族精神和中國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存在與發展。
本輯所刊三篇文章,各有側重。李生濱教授在文中通過對毛澤東三首詩詞的細致考述和解讀,認為毛澤東詩詞既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實踐,更是革命情志和民族精神的藝術呈現與再造。晏潔在文中通過對于現代中國啟蒙形式和歷程的考察,認為延安時期確立的“民族形式”觀念真正實現了新文學通俗化、大眾化和民族化的啟蒙策略。李聆匯在文中認為共產黨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先鋒隊和主力軍,早期共產黨實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婦女解放實現了從個人覺醒到階級解放的跨越。專欄至此,共刊四輯,謹對相關作者和讀者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