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賢忠

VOL.468 2021.11上
構建科技創新聯合體是我國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的重要途徑。科技創新聯合體可看作一個聯系緊密的實體或系統,是由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創新主體聯合進行技術研發而形成的網絡組織。構建科技創新聯合體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單個創新主體知識匱乏、創新能力不足、創新資源有限,因此,為了獲取知識、彌補自身的創新缺陷而與其他主體合作創新。
構建科技創新聯合體需重視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管理體制機制問題。歐盟“地平線歐洲框架計劃(2021―2027年)”設計的協調機制值得借鑒。該計劃既包括歐盟總部、成員國、成員國地區之間的縱向協調,也包括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利益相關方之間的橫向協調,打破了各成員國科技政策、財政資助項目的壁壘,極大地消除了行政化分割。該計劃還圍繞國際前沿科技和科技瓶頸,讓更多科研單位、科研人員參與競爭性項目,開展跨國合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因此,建議充分借鑒這一經驗,理順管理權責,避免不同區域間政策相互沖突,集中科技創新資源,提高科技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率,為我國各地區、各行業構建科技創新共同體提供堅實保障。
二是運營管理資金問題。科技創新過程對資金的需求較大,且成果產出時間耗時較長、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比率不高。建議科技創新聯合體不同主體間共同出資,組建科技創新發展基金,并由專業的基金團隊進行市場化的運營管理,政府負責監管,因地制宜選取重點產業技術方向進行聯合攻關。如在長三角區域,聚焦長三角產業升級、創新經濟功能培育及彌補創新短板的核心方向,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選擇具有技術突破、行業壟斷突破、新興經濟領域突破特征,戰略價值高、市場前景廣的行業、技術、企業進行投資,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三是研發人員收益與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世界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聯合體建設經驗表明,企業是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具有決定性影響。應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競合有序、符合國際規范的創新經濟發展機制,推動科技創新聯合體內部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提高企業研發人員成果轉化收益的分配比例和科技研發人員稅收優惠。此外,還應建立科技創新聯合體不同主體間知識產權服務共享和保護機制,對知識產權侵犯零容忍,切實保護共建科技創新聯合體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