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綠
中國之行,全球化智庫和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組織的“國際青年中國行”活動第三站來到四川。來自14個國家的21位青年先后前往成都、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廣漢、宜賓,感受巴蜀文化魅力,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傳統現代交融發展中感受中國智慧、讀懂中國理念。
青春總是同夢想相伴,青年鑄就人類未來。做好國際青年工作是我國在深化開放發展中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改善國家形象、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民間外交工作可著力發展的重要方向。“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Global?Young?Leaders?Dialogue,GYLD)發起一年多來,國際青年中國行等系列活動的陸續開展為中外青年提供了人才成長新機制,增進了其對華認知,也搭建了文明溝通的橋梁。
當今世界,青年對全球治理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提升。未來屬于青年,青年領袖更是未來國際社會的決策制定者和主導者。作為發掘和培養具有全球觀和領導力青年人才的有效方式,國際青年領袖機制被國際組織和各大國際智庫等機構廣泛應用。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慕安會青年領袖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全球巴庫論壇、亞洲協會等論壇和機構,都設有青年領袖機制。
全球化智庫(CCG)多年來深耕國際人才工作,在研究并推動國家及相關部門完善留學、國際人才流動、國際人士在華等政策過程中積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礎及人脈資源,對于開展國際青年人才項目頗有助益。同時在CCG看來,做好青年領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對未來國際事務和國際關系的發展變化施加影響與作出預判。建立青年領袖機制,加強青年工作,拓寬民間外交渠道,有利于凝聚更多“知華派”,從而進一步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全球治理參與度和能力。
2020年12月15日,全球化智庫(CCG)和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共同發起了“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希望通過系列對話活動增進不同文明背景、不同職業背景青年英才間的相互理解借鑒,激發合作創新,培養一批胸懷世界的全球化人才,攜手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為中外青年搭建了相互深入了解、互學互鑒的國際化平臺。今年4月至6月,“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開展了6期“國際青年中國行”活動,帶領來自5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國際青年分批走進貴州、廣東、四川、江西、陜西、河北六省,圍繞脫貧攻堅、生態保護、開放創新、文明交流等不同主題開展深度參訪交流,并將青年交流、科技交流、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的人文交流與打造新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等國際傳播工作充分整合起來,發揮合力。
百年中國滄桑巨變的歷史注腳與時代印記刻畫著巍巍華夏的光榮與夢想,歷史深處的細節飽滿而鮮活,盡顯這個古老而現代國度的可親可愛可敬之處。今年6月,來自29個國家的57位國際青年走進革命圣地,追尋紅色記憶。從井岡山、瑞金到延安、西柏坡,國際青年通過參訪共產黨革命活動舊址并與當地群眾、紅軍后代熱切交流,切身感受到“中國人民是真心實意地相信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共產黨是有信心的”。
互動中釋疑惑,對話中生共鳴,耳聞目見中更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西北大學副教授羅賓在貴州行活動送別晚宴上評價道:“從遵義會址博物館的石印醫書到貴州大數據展覽館的遠程醫療展示,體現出技術在變,但共產黨關心人民健康的心一直沒變。”
在貴州體驗陶繪、壓花,在廣東試穿粵劇戲服學習甩袖,在四川學習打太極……行走在中國大地上,深入到中國實踐中,國際青年與各領域英才對話,用腳步丈量中國,在零距離接觸中感知真實可親又可愛可敬的中國。來自英國的托馬斯在參加廣東行時感慨道:“這是一場非常有趣同時很有啟發性的旅程,之前大灣區對于我來說只是媒體上的一個概念,我并不了解這里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鮮活的參與者,通過這次旅程,大灣區就從一個概念變得具體可感了。”
而通過多媒體多平臺多渠道廣泛傳播,國際青年在參訪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知也感染并刷新了更多國際人士對中國的認知。其中,活動成員拍攝的每日視頻博客(Vlog)因其真實自然、輕松幽默的風格受到歡迎,甚至達到百萬量級瀏覽量,將吸引更多國際友人來華參訪,了解更加真實可愛的中國。
除舉辦“國際青年中國行”活動外,“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還將進一步對接中國與全球化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中國重大活動和國際系列知名論壇。疫情之后,項目既歡迎國際青年來到中國,讓中外青年在此平臺上互學互鑒,也會走出去,積極與眾多全球青年領袖機制對接合作,從而為全球提供一個公共產品,真正為全球發展凝聚青年力量和智慧,也為重塑中國形象提供新的國際化平臺。
對話(Dialogue)、多樣(Diversity)和民間外交(Diplomacy)這“3D”可以說是“國際青年中國行”活動的突出特色。
首先,對話是項目區別于其他青年領袖機制的特點之一。項目將對話植入行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話增強了青年的參與感和主動思索,避免了空洞的信息灌輸。除了傾聽還有輸出,互學互鑒可實現真正的思想交流、精神鏈接和情感共鳴。而且著力于對話個體人物可將中國故事由宏大敘事改為講述個體故事,也更為接地氣,更深入人心。
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我們邀請到了畢業于清華和加州伯克利的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長張林教授以及深圳機場負責人、深圳駐歐洲聯絡處主任、清華深圳研究院青年教授、外籍創業者Carol圍繞深圳開放的人才政策、充滿活力的城市發展等話題進行互動交流,交流時間超出原定時間半個多小時,大家仍意猶未盡。團員Allysa在活動后評價說:“我能從這些嘉賓的講述中感受到他們對于這座城市以及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的熱情,他們的個人故事代表了中國人在改革開放中的奮斗、犧牲和幸福,讓人印象深刻。”
此外,項目注重多元多樣的特點。除了“國際青年中國行”活動,“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還設置了年度論壇、國際青年智匯行動等一系列活動,并陸續開展考察調研、短期研修、系列沙龍、微演講、聯合研究等。在國際青年人員篩選方面,項目組既注重兼顧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多樣和性別的平衡,也重視成員是否具備發展潛質。如非洲青年門杜雖然仍在北大讀博士,但他發起創辦了中非青年聯合會,會講9種語言,未來計劃到聯合國工作;再如字節跳動的高級內容經理Jonathan,畢業于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在全球多個地方都有工作學習經歷,是名副其實的全球公民。
多元多樣的特點有助于營造一個高質量跨文化跨界交流及相互學習的場域。Marelli公司企業戰略經理就表示:“成員的多樣是我此行最有價值的收獲,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但都年輕有活力的專業人士在一起,我們碰撞出不少火花,大家在一起幾天深入了解了中國也了解了對方,我們可能會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作為由社會智庫機構發起的國際化民間外交活動,“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也是基于民間的國際化青年社區的營造和經營,民間性和國際化使項目生機勃勃。截至目前,參與者都是45歲以下、來自各領域的國際在華青年,成員們在一起線下見面對話訪問、線上互動研討,在生活和工作中互學互助,通過多形式長期性機制化活動安排,初步構建了較高黏性的國際青年領袖交流社區。
正是中外各領域杰出青年的聯結,讓“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不僅具有宏大國際背景下的時代意義,也充滿了細致入微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文明也在其中得以對話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