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霖 蘇蕾權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的“生命之氧”,企業的壯大、創新創業的活躍,皆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政府提升執法效能,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將進一步助力營商環境的發展。但是,在執法實踐中,尚存在市場主體監管需求與監管執法供給之間不匹配的現象,執法難以實現“精準打擊”。今年10月11日,《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分類分級執法工作管理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規定》的出臺,不僅推動了北京市在執法改革制度建設方面的探索,也為其他城市的同類型改革提供了可參考和借鑒的經驗。
執法改革再攻關,方案創新精細化。相比傳統的行政執法模式,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在執法改革方面做了進一步創新,專門針對重點對象和一般對象,按照不同業態,對執法事項和執法對象進行了分類分級,并針對不同的市場主體情況,分別施行不同的執法措施,明確“雙隨機一公開”、執法全覆蓋等不同檢查措施要求。執法部門對守法市場主體可以考慮減量執法,對違法市場主體依法從嚴執法,這一舉措提升了執法精準度,減少了對遵法守法市場主體的不必要干擾,也有利于加強對市場主體內重點行業的監管。
分類分級破難題,執法實施差異化。北京市城管執法局針對市場主體施行差異化執法。《規定》指出,不同級別的執法對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進行動態調整,體現出執法的靈活性。讓有限的執法力量在執法中更具有針對性,同時也提升了執法效率,有助于建立精簡高效的執法隊伍。這一舉措有效地減少執法人員針對同一市場主體重復執法和多頭執法的弊端。
分級調整動態化,信用監管常態化。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對市場主體的分級認定,施行一年一調,對執法分類分級信息進行動態化的調整,有助于激發市場活力。執法部門強化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在執法過程中加強信用信息歸納與共享,讓執法更加方便市場主體。《規定》指出,相關部門應結合信用監測預警機制,結合信用修復制度,對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允許提出修復申請,審核認定后消除違法記錄,給執法對象以改正的機會。執法部門對執法過程中信用信息的動態調整,也讓執法定位更精準,助力市場主體的健康發展。
執法信息智慧化,未來“靶向”才精準。“北京方案”的出臺,給執法改革帶來了啟發,但解決“靶向執法”在工作中具體落實的問題,仍需加強運用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精準匯集市場主體違法信息,對市場主體監管名單分類比對分析。執法部門要精確統計執法對象的違法信息,加強執法對象電子證據的收集并精準認證,提供數據支持,讓“靶向執法”真正做到監管有效。
關于“靶向執法”,除了北京市的執法實踐探索,其他地方政府也進行了積極的改革創新。例如,浙江省紹興市推出查重評估“點難穴”、平臺流轉“開難方”、執法辦案“抓準藥”、追蹤督查“治難病”,法制科對流轉案件跟蹤至案件完成;上海市推行以智能化設備依法收集電子數據等證據;江蘇省昆山市以原數字城管平臺為基礎,構建“探頭站崗、鼠標巡邏、系統派單”的信息化指揮平臺。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務院可對各地的執法創新進行綜合梳理,上升至國家的頂層設計,為全國推進“靶向執法”提供政策依據,推動行政執法改革,完善營商環境的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市場主體改革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