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彤

不久前,《中國紀檢監察報》刊發《莫用貪腐賭未來》一文,對年輕干部腐敗案件特點及其滑向犯罪深淵的原因進行剖析,所列案例個個觸目驚心——多位原“90后”“95后”干部,通過重復報賬、虛列支出等方式侵吞公款,動輒成百上千萬元,之后用于瘋狂揮霍。有人一次豪擲40萬元充值手游,有人6年內購買50部最新款手機,有人挪用經濟適用房專戶公款200多萬元進行網絡賭博。究其原因,無一不是三觀盡毀、理想滑坡、信念動搖、道德淪喪、修養失范,將本應為人民謀幸福的權力當做炫耀自我、滿足私欲的工具,最終受到法律的嚴懲。
小官大貪,這個“小”,兼指干部的年齡相對小和級別相對低,但從檢方披露的案情來看,這些小官的膽量和胃口卻都大得驚人。在他們將貪婪之手伸向公款或者將貪婪之口開向企業時,將對黨紀國法的敬畏之心統統拋諸云外,只剩下廉價的“成就感”和畸形的享樂感,不僅自毀人生長城,而且令黨的事業受損,令政府形象蒙塵。
曾經的“59歲”現象,也就是退休前撈上一筆鋪墊之后“無憂無慮”生活的冒險,引發了多少晚節不保的嘆息。必須警醒的是,當下“59歲”現象正被日益突出的“35歲”甚至“26歲”現象替代。多地檢察院發布的報告顯示,35歲以下干部群體已成職務犯罪的高發群體,被查處的年輕干部,大多身處“管錢、管項目、管審批”的權重崗位,雖然級別不高,卻因“現管”便利,利用監管漏洞,貪贓枉法,積小錯而成大罪。同時,青年職務犯罪大多具有涉案數目大、大案要案多,涉案領域寬、窩案串案多,涉案影響廣、兩極分化多,單位犯罪突出、經濟領域多,科技程度高、手段方式多等特點。
專家將青年干部職務犯罪心理概括為上行下效的從眾心理、能撈就撈的失衡心理、“按勞取酬”的交易心理和追求享樂的奢華心理。
這些學歷高、能力強、進步快、原本前途無量的年輕人為何墮入犯罪深淵?雖然成因多元,但最根本的還是理想信念缺失。二三十歲的干部,恰值三觀定型期,一旦精神變空虛,必定骨軟難“而立”。思想松一寸,行動差千尺。貪欲的遮羞布撕開以后,就會在職務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成為樂于權力尋租、甘于被不良風氣“圍獵”的失守羔羊。
生于改革開放年代,長于信息網絡時代,教育背景光鮮,頭頂身份光環,這一代年輕干部,面對大千世界里從豪宅到豪車、從網游到名牌的紛繁誘惑,只要定力不足,堤壩不牢,很容易在物欲中迷失自我,陷入虛榮攀比乃至為此觸碰法紀紅線的泥沼。專家將青年干部職務犯罪心理概括為上行下效的從眾心理、能撈就撈的失衡心理、“按勞取酬”的交易心理和追求享樂的奢華心理。不少落馬青年干部在懺悔書中寫道:“事業無追求,生活無壓力,導致缺乏奮斗的動力,沒有明確的精神寄托,更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由此可見,“三觀”的總開關是時刻擰緊還是一再松扣,將是青年干部成長之路上一道極其重要的分水嶺。
腐敗墮落沒有長幼之分。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強調,高度關注年輕干部違紀違法問題,年輕干部能否扣好廉潔的“第一粒扣子”,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的未來。因此,年輕干部所在的各級黨組織必須扛起管黨治黨責任,對年輕干部選管并重,使其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同時,要持之以恒地開掘執紀監督的廣度與力度,大力提倡由修身統領的自省、自警、自律,確保年輕干部的政治關、能力關和廉潔關都能順利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