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明
1948年冬,蒼莽遼闊的淮海大地上,寒風凜冽,千里冰封。夜幕降臨后,原野上一盞盞油燈亮起,燈火相連,蜿蜒曲折,一望無際,猶如一條神奇的長龍,給夜色平添了幾分魅力和神氣。這是淮海戰役支前大軍乘夜運輸糧食彈藥的一幕場景。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殲敵人數最多、政治影響最大的一場戰役,解放軍以60萬兵力與國民黨80萬大軍決戰,最終取得了殲敵55.5萬人的輝煌戰果。而在戰役勝利的背后,離不開后方龐大的支前大軍做后盾。
負重前行的“赤腳隊”
為支援淮海戰役,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河北五省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全力以赴,投入到支前工作當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大力開展動員,號召全區黨政軍民: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爭取戰爭的勝利。
各地動員和組織民工,迅速投入到支前運輸當中。不少民工來自災區,家庭貧困,穿著單薄的衣裳,有的連一雙鞋都沒有,赤著腳趕路。
河南雪楓縣(今永城市)閻集區區長看到一些民工衣著破爛,而他身上穿著三件單褲,便脫下兩件給民工穿。之后,他又動員其他干部捐出三十多件衣褲。可這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經縣里批準,又拿出一部分面袋作布料,為民工縫補衣褲,讓民工們深受感動。
在支前運輸中,很多民工就是單衣赤腳,頂著寒風,冒著雨雪,爬山涉水,將糧食等重要物資送到前線。途中,因為地形復雜,環境艱苦,糧食供應緊張,一些民工只能吃隨身攜帶的秫面或黃豆面。
就是這樣一支支的“赤腳隊”,靠著背扛、肩挑、車推、人抬等傳統方式,將糧食、彈藥送到前方子弟兵手中,出色完成了支前任務。
江蘇濱海縣一等功臣康展桂,號稱“鋼鐵腳”,在支前運輸中,他赤著一雙腳,翻山越林,走了五百多里山路。因天冷,他的腳上生了瘡,可從不叫一聲苦,成為民工中的榜樣。
江蘇宿遷大興區組織上千民工,推著九百多輛小車,冒雨頂雪,行走四晝夜,將9萬多斤大米送到了最前線。行途中,不少民工赤著腳,趟過四十多里的泥濘路。泥淖最深處可達膝蓋,前行非常吃力,可沒有一個人叫苦。當部隊的同志們看到車隊趕來后,全都感動了,為這支民工隊贊嘆不已。
支前民工的待遇
為提高民工支前的熱情和積極性,各地制定了相應的報酬,努力解決群眾生活之憂。
豫西地區對支前民工,最初實行“供給制”,只發伙食,不發運費,不論路途遠近、東西輕重,每個民工每天給3斤糧食。后按照中原局指示,改為“包運制”,除了伙食費,還要給民工發工資或運費,具體標準為:送轉傷員1人走50里,運價為30斤糧食,如用擔架則為40斤;運軍械、彈藥及貴重戰利品,每百斤百里運費,人力挑運為32斤糧食,馱載為23斤糧食,用各種車輛運送為20斤糧食;運送公糧、柴草,每百斤百里運費,人力挑運為30斤糧食,馱載為23斤糧食,用各種車輛運送為18斤糧食。采取“包運制”后,減輕了群眾負擔,增加了民工收入,也進一步提高了民工支前積極性。
魯西南、魯西地區各縣有1194艘民船,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11月22日)結束后,相繼參加軍糧轉運,20天轉運軍糧1353萬斤。這些船民從最初有些顧慮,到積極主動參加運輸,也得益于當地一套合理的提成辦法:船只載重3000斤以下、3000斤以上萬斤以下、萬斤以上,順流每百斤百里分別按4%、3%、2%提成;逆流一律按5%提成;如遇風雨阻隔,停駛兩天以上者,由公家每人每天供給秋糧3斤、燒柴3斤。此外,每次出發前,地方干部都會組織船民進行政治教育,讓船民們認識到解放軍是為群眾打仗,運糧支前是每個群眾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冬至以來,當地天氣連日雨雪,很多船民主動將船中涼席拿到岸上鋪地、蓋糧,他們寧可讓船艙漏雨,也不愿讓軍糧受潮。有一次裝糧時,碼頭工人一不小心將一袋米掉入河中,船民胡懷玉見狀,立刻脫了衣服,跳進冰冷的河中,將糧又打撈上岸。胡懷玉向別人說:“這是給軍隊吃了打仗的軍糧,哪能隨便丟掉!”
正是靠著火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合理報酬,讓很多民工吃了“定心丸”,全力以赴投入到支前運輸中,并將保護和愛惜軍糧視為自己的神圣責任和義務。
轟不垮拖不亂的“鋼鐵隊”
為了加強支前民工隊的領導和管理,各地加強了支前動員和思想教育。地方組織開展訴苦運動,讓貧困的群眾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統治和剝削壓迫,進而號召群眾團結一致對敵,早日翻身作主。在群眾中廣泛開展立功運動,選模范、評先進,調動廣大群眾支前的主動性、自覺性。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將很多共產黨員充實進支前隊伍中,充分發揮黨員干部身先士卒和模范帶頭作用,來團結民工,增強民工隊的凝聚力、戰斗力。
膠東招北擔架隊六分隊在黨員干部的率領下,沐風櫛雨,冒雪前行,在戰火中拼命搶運傷員。敵人的飛機炸毀了他們7副擔架,他們就掏出自己的菜金,購買木材,和木匠一起連夜趕工,又造了7副。在敵人飛機轟炸和炮擊中,有7個民工先后犧牲,這支擔架隊沒有一個退縮和逃跑,而是將5人抬一副擔架改為4人。從淮海戰役開始到結束,這支擔架隊累計搶運傷員50余次,抬運傷員999名,其中火線搶運傷員483名。在評功時,有特等功2名、一等功8名、二等功40名、三等功91名。在后方慶功大會上,這支擔架隊被華東支前委員會授予“堅如鋼鐵”紅旗一面。
在一支支“鋼鐵”式的支前隊伍中,也流傳下不少傳奇式的人物和事跡,唐和恩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唐和恩是山東膠東地區萊東縣陶漳區人,一名共產黨員,當地政府每次動員支前,他總是第一個報名。在支援淮海戰役中,大家選他當了支前小車隊隊長。出發時,唐和恩隨身帶上了一根一米來長的竹棍,這是他在舊社會時討飯用過的東西。從刻下家鄉名字起,小車隊每經過一個地方,他便以尖細的針尖作“筆”,在竹棍上刻下一個地名:水溝頭、平度、臨淄、蒙陰……途中,唐和恩和隊員們吃“三紅”(紅高梁、紅胡蘿卜、紅辣椒),從不動車上一粒糧食,遇到雨雪天,大家就脫下自己身上的蓑衣和棉衣,蓋到軍糧上,寧可人淋透凍著,也不愿讓水淋濕軍糧。當唐和恩結束支前任務時,他的那根竹棍上已經刻下了山東、江蘇、安徽三省88個城鎮和村莊的名字。
奮戰后方的巾幗英雄
為了支前,很多地區都是全民動員,青壯男勞力到前方干運輸的重活兒,后方剩余的老弱婦女參加生產、磨面、短途運糧、修路等支前工作。在人員緊張時,婦女們也被動員起來,派往長途運輸線上。
據蘇北專署民政處統計,華中六專區1948年11月、12月兩個月,60余萬婦女磨面1035萬斤,8590名婦女長途運糧603400斤,修路20800丈,做軍鞋17393雙,551人參加前方擔架隊。
在支前的婦女中,也涌現出不少可歌可泣、令人稱道的“巾幗英雄”,其中立下特等功的李蘭貞便是一位杰出代表,受到廣泛贊譽。
李蘭貞是江蘇淮陰縣張集鄉一個擔架員,33歲,與眾不同的是,她身強力壯,特別有力氣。因她丈夫身體不好,她便主動報名參加擔架隊,“代夫出征”。李蘭貞和村里另四個青年壯漢一起,組成一個擔架組,跟隨解放軍部隊趕往前線搶運傷員。在前線奔跑32天、行程700多里路,論抬擔架,同組三個男的都不是她的對手。有一天晚上行軍40多里路,兩個男人抬著擔架一頭,李蘭貞獨自抬著一頭,路上都不讓別人替她一下,讓人心服口服。
而每到一個駐地,李蘭貞不是忙著休息,而是搶先燒茶、做飯、洗衣服、喂傷員,承擔很多活兒。對待傷員,她親如兄弟,掏出自己的錢買菜鹽油、花生、香煙,改善傷員的生活,讓傷員們很是感動。不少民工知道李蘭貞熱心,來找她補鞋、補衣褲,她也從不推托。
永遠的歷史豐碑
淮海戰役的支前規模和盛景,也是戰爭年代少見的。據戰后統計,整個淮海戰役中,支前民工達到543萬人,其中,服務時間兩三個月以上的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服務時間30天以上的二線轉運民工130萬人,服務時間10天左右的后方臨時民工391萬人;共使用擔架20.6萬副、大小車88.1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只8539艘、汽車257輛;累計運糧9.6億斤,前線部隊實際消耗糧食43476萬斤。
陳毅在詞作《記淮海前線見聞》中,生動描述了民工支前的盛景:“幾十萬,民工走不通。駿馬高車送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前線爭立功。擔架隊,幾夜不曾睡,穩步輕行問傷病:同志帶花最高貴,疼痛可減退?……”而他在評價這場政治影響深遠、作戰規模宏大的戰役時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他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對群眾支前之功最簡要生動的寫照。
淮海戰役的硝煙已經逝去七十多年,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戰役中所體現出的“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深情、“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戰爭智慧、“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為民情懷,永遠值得后人敬仰和傳承。
參考文獻:《人民全力支前,保證了淮海戰役的勝利》(劉瑞龍)、《兵民是勝利之本》(張勁夫)、《渤海運糧支前的日日夜夜》(王卓如)、《豫皖蘇數萬民工冒雪扛面支援前線》《千艘民船揚帆送軍糧》《女英雄李蘭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