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秋園
山水畫,除了畫樹,最重要的還有畫山、畫石。樹畫得再好,若山石畫不好,也難成山水畫。從某種意義上說,山石是山水畫基礎的基礎,也是每位山水畫家形成自己風格的基礎。山石畫不好,不但畫不好山水畫,更無法形成自己的風格。故明代董其昌曰:“蓋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畫史上以表現山石形態的皴法,不但代表每位名畫家獨有的技法,而且也是每位畫家獨特風格的特有形態。
山石法,分畫石和畫山。畫石是基礎,畫山是畫石的延續,石頭畫好了,畫山也就有了較好的基礎。山石似可分,然又不可分,山石本為一體,磊石為山,破山為石,山石合一,融為一體。
先說畫石。
畫石當分三面。石分三面,即指每塊石必是一個完整的立體,而非平面。三面者是指石有凹凸深淺,陰陽向背,高下參合,要有厚重感與立體感。山石乃天地之物,既有靈性,更有氣骨,故畫石如畫人,把石當人畫,此石方能活矣。
畫石,一筆俱下,須有轉曲多姿、婀娜多變之勢。可先用淡墨勾勒輪廓,再以濃墨或焦墨破之。石之輪廓若左勾濃墨,則右宜稍淡,上勾淡墨,則下宜稍濃,以分其陰陽向背。畫單塊石抑或磊石也是如此。
畫石又有大間小和小間大兩法。大間小即大石塊外加若干小石塊,然當以大石塊為主,小石塊為副;小間大即以小石塊為主,大石塊為副。然不管如何,以整體為上,當大小適當、主次分明,切不可主次不分、混亂不堪。

北宗山石畫法
石的立體感又以皴筆分之。石的外輪廓既成,便可按輪廓依次加皴。皴法的不同畫法,當以石塊的不同形狀和各地的石體而定。故而,歷史上不同的名家在傳統用筆方法的基礎上,依據不同地區的石塊形狀創造出不同的皴法。較有名的有董源與巨然石法、范寬石法、荊浩與關仝石法、二米石法、黃公望石法、王蒙石法等,并各自形成不同的皴法,披麻皴、斧劈皴、豆瓣皴、解索皴、云頭皴、米點皴、亂柴皴、折帶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