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曾《讀畫圖》賞讀"/>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李惠子
陳師曾(1876-1923),名衡恪,號槐堂、朽道人,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曾留學日本,善詩、書,尤長繪畫。他的山水畫在師法明代沈周、清代石濤的基礎上,注重師法造化;人物畫注重神韻,多帶有速寫和漫畫的紀實性。著作有《中國繪畫史》《中國文人畫之研究》等。
陳師曾出生的“義寧陳氏”,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大家族:祖父陳寶箴是近代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父親陳三立為清代進士、同光體詩派的主要作家,兄長陳寅恪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如此傳統文化深厚的家庭自然也令陳師曾受益匪淺,年少時便顯露出在詩書畫方面的天賦。而后留學日本的經歷,亦令他大開眼界。1913年,陳師曾赴北京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編審,兼任女子高等師范及北京女子師范博物館教員。在北京近10年間,他與當時畫壇、文壇的名流皆來往密切。其中,被藝壇廣為流傳的佳話便是他主張創新并勸齊白石自出新意、變通畫法,對其影響頗深。
1917年,京津一帶先是春夏季節旱情嚴重,后又于7月下旬和入秋后連降暴雨。一時間,鐵路被沖斷、農田被淹、秧苗被毀,受災區域之廣,人數之多乃數十年所未見。水災之后,北洋政府、慈善團體、文化人士等紛紛籌措賑濟。陳師曾描繪的《讀畫圖》正是當時藝術界以展覽形式賑災義捐的場面。畫上題跋道:“丁巳十二月一日,葉玉甫、金鞏伯、陳仲恕諸君,集京師收藏家之所有,于中央公園展覽七日,每日更換,共六七百種,取來觀者之費,以振(賑)京畿水災,因圖其當時之景,以記盛事。陳衡恪。”
由此可知,《讀畫圖》的創作來自真實的歷史事件。而解讀該作品,也讓我們從側面了解到當時北京文人的一些生活場景。首先,畫面并存了創作者與觀者的視角。對創作者陳師曾而言,他是將自己所看到的展覽場景如實生動地記錄下來;作為看展的觀眾,有的俯首注視身前擺放的長卷與冊頁,有的仰面觀看墻上懸掛的畫軸,或正或側,神態各異,無一雷同。畫面繪有20人,以年歲稍長者為多,衣著既有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者,也有西裝革履戴禮帽者,還有穿高跟鞋戴手套的時髦女郎,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服飾狀況。他們集聚一堂,觀展之余好像還不忘品評討論,氣氛熱烈,似乎都被展品所吸引。再者,該畫呈現了一個不同于文人雅集式的美術展覽形式。
一般而言,中國古代的書畫交流基本是在一個既特定又私密的范圍內進行,即“文人雅集”。像畫面上表現的這種美術展覽,其實是伴隨著近代西學東漸的風氣傳入的,這一形式真正開始普遍起來是在五四運動之后。因此,陳師曾創作此畫時,美術展覽其實還是比較新鮮的事物。對于書畫家來說,參加此類具有公益性質的書畫展覽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們的社會關懷與責任感。此外,于具體描繪上,作者在表現人物面部時用筆簡潔隨意,略帶漫畫色彩。形體塑造上省略了傳統人物畫中線條的運用,代之以大塊墨色。盡管畫面人物眾多,但陳氏以“之”字形構圖,排列錯落有致,因而并不顯凌亂。同時,他借鑒西方繪畫方法,用色涂染,深淺濃淡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尤其畫面上有意為之的空白處,反映出他在營造環境時對光線的感受和表現。
陳師曾所處的清末民初,正是中國面臨各種變革的動蕩時期,政局復雜多變,東西方文化碰撞激烈。針對當時中國畫因臨摹古人風氣陳陳相因的局面,他雖也主張中國畫革新,卻沒有認為“西洋畫科學、中國畫不科學”,而是強調要以本國之畫為主體,舍其短,借鑒并融合西法之長。這樣的思想在他的繪畫實踐中處處都有體現。就《讀畫圖》而言,該作品具有多方面的時代性與創新性:一是陳師曾以畫者和觀者的雙重視角進行創作,與此前中國文人畫的創作理念有很大不同,即便在今天的美術環境中仍然具有啟示意義;二是該作品所刻畫的公開展覽形式在當時比較新鮮;三是該作品是對當時社會一隅的現實寫照,突破了晚清人物畫多以高士、佛道人物等為題材的局限,特別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大膽引入西畫的表現方式,這與其革新中國畫的理念相一致。總之,《讀畫圖》以新鮮的內容和融匯中西的技法語言,反映了陳師曾富有創造性的探索。

《讀畫圖》陳師曾 紙本設色 87.7cm×46.6cm 1917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