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松義
對于書畫收藏,有的人以為有身份地位和來頭的畫家,其作品的收藏價值就高、投資潛力就大;而有的人則認為,要注重書畫家所居的城市,非北京、上海的書畫家作品不收。對于這兩種觀點,筆者都不敢茍同。
其實,上述兩種觀點在收藏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只看書畫家外在表象而不注重書畫作品內在實質的評判標準,是站不住腳的。書畫作為一種藝術品,浸潤著書畫家的智慧、心血、能力和技巧,所以書畫的收藏投資價值,在于書畫作品的藝術內涵。
自古以來,那些名載史冊、流傳至今、為人稱頌的法書名畫,無不以其內在的文化藝術價值來進行評判。對一件書畫作品來說,無論其創作者的身份地位多么顯赫,如果書寫和繪畫水平不高,那么作品也難躋身藝術殿堂。
評判書畫作品的收藏投資價值,既不能以書畫家的身份地位為考量標準,也不能以書畫家所居的城市和環境作為評判準則。無論是被稱為“元四家”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和吳鎮,“明四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還是被稱為“清初四王”的王時敏、王原祁、王鑒和王翚,在這些萬世景仰的繪畫大家中,又有幾人是居于京城、地位顯赫抑或做過高官呢?他們更多的是喜居山林、不圖高職、甘于清貧。如果專注于書畫藝事,即便是一介草民,也有成為大家的可能。

《春暖花開圖》趙云壑
“雖復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一個人若有實力,或許一時得不到認可,但其光芒終究會顯露。一位書畫家,只要有足夠的繪畫能力,總會有大放異彩的時刻。被后世公認為“后印象派”和“野獸派”先驅的凡·高,在其短暫的生命里只賣出過一幅畫——售價僅400比利時法郎的《阿爾勒的紅色葡萄園》。他的一生窮困潦倒、郁郁寡歡,但在120多年后,事情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他變成一位讓全世界都追捧的藝術家。這就是藝術的力量與魅力。
書畫的收藏投資價值源于藝術本身。對于書畫的認知和評判,勿要被表面現象蒙蔽雙眼,只有深入挖掘和考量其內在的歷史藝術價值與真實藝術水平,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