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張慧祝志華
(1.濟寧市林業場圃種苗站,山東 濟寧 272000;2.濟寧市南四湖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山東 濟寧 272000)
山東南四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區位重要,有維管植物108科,分別占山東省維管植物科、屬、種總數的59.0%、37.2%、23.2%,保護區種子植物(不包括歸化種和逸生種)為86科、287屬、456種,分別占山東種子植物科、屬、種總數的69.9%、48.1%、30.4%[4-7]。脊椎動物337種,物種豐富、生態系統完整、極具保護價值[1-3]。
1.1.1 植物資源
在該生態區里,大部分濕地因為開發程度較小而仍然保持著比較原始的生態環境特征,而且部分保護區為了維護生態環境禁止所有的林業生物。但是該生態區內也存在一些遭受人類活動干擾較為嚴重的濕地區域。總體來說,該生態區的濕地類型保護區的自然性較高。主要水生植物群落有:菰群落,該群落廣泛分布于水深50~80cm的范圍內,在獨山湖、昭陽湖和微山湖的北部普遍存在;蘆葦群落,南四湖中蘆葦常出現在地表常年積水、水深在1.0m以下的地片,生長良好,地下莖橫走發育,蓋度可達90%以上,伴生種較少。
1.1.2 動物資源
據調查統計,南四湖保護區有脊椎動物337種,具體見表1。
南四湖保護區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具體體現如下。
1.2.1 面積適宜性
保護區面積是根據保護區類型和自然生態景觀確定的保護范圍,同時也考慮特殊自然景觀及其過渡地帶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特殊價值,兼顧保護區內自然狀態和人類活動發展利用資源現狀。
1.2.2 典型性
保護區內動植物種類豐富,是眾多珍稀瀕危鳥類特別是雁鴨類的棲息地,是華北地區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生態節點,遷徙季節保護區的日過往鳥類可達10萬只,在山東省、華北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都具有顯著的典型性。該生態區濕地保護區的典型性以及代表性的水平程度較高,屬于我國較為典型的濕地類型保護區。該生態區的氣候和地理位置也具有較高的代表性,而且這種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和氣候特征也造成了該生態區獨特的生態特征,很多典型的濕地類型以及濕地植被類型都包括在內,能夠有效幫助改善該區域內的生態環境。
1.2.3 生物多樣性
保護區內有湖泊濕地、河流濕地及湖灘、島嶼、丘陵等類型,地類的多樣性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對于維護區域生態平衡、支持科學研究,促進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生態區有非常適宜的氣候,突出的水熱條件,生長在該生態區內的動植物可以擁有優越的生存繁殖的環境條件,因此這里有優越的生物多樣性,動物和植物資源都很豐富,種類繁多。該生態區被評定為國際重要濕地,是開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區域。該區域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寶貴的基因庫,也是珍貴的物種資源庫,生存著各種野生動植物、真菌和昆蟲等。該生態區的保護區里有沼澤、湖泊、庫塘等重要的濕地類型,因此濕地保護區內生態系統類型的多樣性也十分豐富。
1.2.4 稀有性
在該生態區的濕地自然保護區里有很多珍稀動物以及植物。在珍稀植物方面,分別有5種國家Ⅰ級、16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如紫椴、貉藻等;在珍稀動物方面,該生態區濕地保護區有豐富的動物資源,分別有10種國家Ⅰ級、51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其中有白鰭豚等十分珍貴的稀有生物。該生態區里的沼澤、灌叢等植被的生長發育情況較好,有很多野生水生動物在濕地類型保護區內生存,這里的生物環境類型與我國其它相同類型的保護區相比稀有性很高,環境狀況較為特殊。
1.2.5 學術價值
在生態系統各種物質的相互轉換和運動中,濕地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很好的媒介。濕地具有生物超市的美譽,因為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多樣性極其豐富,擁有涵蓋范圍十分廣泛的食物鏈以及大量遺傳物質。其能夠提供特殊的生存環境供給較多數量的野生動植物。我國很多淡水湖泊都處于該生態區域之中。這些濕地的存在可以起到凈化水質、蓄水防旱的作用,也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持以及環境氣候的調節。而且濕地能夠給社會提供非常寶貴的物質文化產品,對于世界氣候變化的調控以及社會生態安全的維護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該生態區內的濕地類型保護區可以提供寶貴的本底資料用于我國的水質研究以及水污染治理。
1.2.6 經濟價值
該生態區在農業上具有長遠的發展歷史,而且擁有非常豐富的濕地資源,在我國屬于主要的糧、棉以及水產等重要物質資源的生產地。該生態區的濕地位于黃淮流域,由于地理優勢而擁有十分發達的漁業資源,借助濕地中的天然餌料開展漁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情況。沼澤內的一種特產資源泥炭有很好的持水性,而且吸收能力非常強,含有多種能夠供養作物的營養物質。因此,可以將泥炭投入農業產業或者花卉植物的栽種活動中,泥炭的蛋白質含量豐富,可以用于投入肥料的制作,而在醫藥產業中,利用泥炭生產腐殖質酸能夠用于傷口的止血止痛,在水體凈化和水污染處理中,泥炭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一期總體規劃的實施,為保護區開展日常工作提供了保障,使保護區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基礎設施布局基本體現了就近、便捷、有效的原則,方便了工作人員開展工作,巡護管理能力和成效明顯提高。購置的儀器設備也開拓了管理和工作人員的視野,特別是近年同曲阜師范大學合作開展了多項課題研究,掌握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有效提高了保護區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同時,公眾對保護區的管理建設有了較高正面評價,社區居民對保護區的資源保護意識進一步加強,為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各項工作有序開展、保護區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因人員編制落實等客觀原因所限,管理機構還待進一步整合強化,總體規劃將根據地方政府最新的人員編制落地有力條件,進一步協調保護區與社區關系,廣納賢才,著力提高保護區整體管護水平,并聚焦深入強化保護區科研監測能力建設,優化保護管理工作總體布局,完善保護區作為科普宣教的平臺作用,有效保障區域生態安全。
針對保護區人類活動頻繁,保護區應該創新管理模式。
2.1.1 完善制度,加強有效管護
健全南四湖保護區內部管理制度,完善激勵機制。
2.1.2 協同社區發展利用資源
保護區內開展多種經營是幫助社區脫貧致富的另一途徑,這種社區參與機制對于緩解保護區與社區的矛盾也具有重要意義。南四湖自然保護區自然條件優越,魚蝦養殖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且這種經營活動由來已久,保護區可引導湖區居民科學環保養殖。
2.1.3 轉變社區保護宣傳途徑和內容
以往保護區對周邊社區群眾的宣傳教育內容雖然周期頻繁,但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宣傳途徑和內容是制約宣傳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前的宣傳途徑包括電視、廣播、條幅、標示牌等;宣傳內容主要包括保護區的保護對象、濕地、水文、景觀等自然資源,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到周邊村民的保護動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湖區居民傳統的生產活動。
2.2.1 大力引進人才,完善人才隊伍
南四湖保護區各層次管理人員在管理計劃期限內至少接受2次以上的專業技能培訓,確保工作人員有足夠能力勝任相應崗位工作。在保護區事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及時吸納高學歷專業人才,有助于提高隊伍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根據保護區工作任務的需要,積極向上級反映保護區存在的問題。按照山東省人才招聘具體要求進行上報申請編制,制定人才引入計劃。逐步健全南四湖保護區內部管理制度(激勵機制),以期更穩定為保護區事業發展助力。
2.2.2 加強科學合作,提高監測能力
保護區可委托大專院校、科研教學單位,對保護區內的濕地及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詳細調查,建立鳥類、生態環境、土壤、水文、植被等資源監測站,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保護區作為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實習基地,在歷年的實習過程中帶隊教師及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資源素材,在廣泛吸納這些教師參與的基礎上編制保護區本底資源動態調查報告,同時繼續各項生態監測內容,獲得科學數據為保護區科學管理提供保障。
2.2.3 完善培訓制度,提高職業素養
保護區職工的職業素養直接關系到保護區保護事業的發展,應做好保護區現有職工的業務培訓工作。完善培訓制度,加大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崗前培訓和在職繼續教育培訓力度,強化學習要求,力爭做到保護區各層次管理人員在管理計劃期限內至少接受2次以上的專業技能培訓,使保護區管理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不斷提升,確保工作人員有足夠能力勝任相應崗位工作,更好地適應保護區發展的需求。
2.3.1 廣開門路,爭取資金
政府作為建設經費投入主渠道,從長遠目標出發,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掌握好生態文明與經濟利益的關系。科學規劃,嚴格監督,積極發展保護區多種經營項目,加大保護區的管理和技術支持,對保護區內資源進行通盤統籌,確定建設內容和先后順序,推動保護區可持續項目的縱深發展,提高保護區及其周邊社區的收入。
2.3.2 增加資金投入,逐步完善基礎設施
如,保護地優化整合方案批復后,有針對性地進一步完善南四湖自然保護區各功能區區界的定界埋樁(包括界樁、功能區界樁、浮標、標牌、區碑等的設置);健全南四湖保護區濕地資源監管平臺,開展宣教與培訓,提高保護區智慧能力;完善保護區基礎設施設備。
自然保護區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生物資源的保護極其重要。保護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政府管理部門、執法部門、民間志愿組織、周邊社區居民等各方面都行動起來,互相促進,互相監督,形成合力,共同保護保護區生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