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圣軍
(作者單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和小麥產需平衡有余的市場狀況決定了國產小麥不能長期大規模進入飼用領域,在我國小麥飼用化可以發揮“蓄水池”或“調節器”作用,但必須保持在適度區間內。綜合考慮我國小麥飼用的潛在供應量和潛在需求量,正常年景我國小麥飼用量在1000 萬噸左右,這既與我國四等、五等及等外品小麥的產量大體相當,也基本可以滿足水產飼料和禽料對面粉必要的剛性消費需求。為確保小麥飼用量保持在合理區間之內,可以設置五大預警指標,分別為比價關系、飼用規模、來源結構、庫存數量及面粉價格,切實防止小麥過度飼用,確保口糧絕對安全。
小麥是我國兩大核心口糧之一,多以食用為主,但營養成分與玉米基本相同,只要玉米與小麥比價關系合理,理論上小麥完全可以替代玉米進入飼用領域,而且替代配方已比較成熟,部分飼料養殖企業甚至可以生產和使用“全麥飼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肉禽蛋奶消費量呈增加態勢,確保國內飼料糧安全也顯得尤為重要。鑒于我國小麥產需總體平衡有余,超期儲存小麥階段性適度用于飼料,既有利于滿足我國能量飼料的消費需求,也有利于消化超期儲存小麥,但長期大規模進入飼用領域,可能對我國口糧安全帶來潛在影響。對此,設置完善的預警指標,強化監測預警,可以防患于未然,確保將小麥飼用規模穩定在不影響口糧安全的合理范圍之內,有利于保障我國的口糧安全和飼料糧安全。
目前國產小麥飼用主要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次粉,一般占制粉小麥的5%左右,全年供應量在450萬噸左右;二是麩皮,一般占制粉小麥的20%左右,全年供應量在1800 萬噸左右;三是飼用小麥,即整粒小麥替代玉米進入飼用領域,但主要受小麥與玉米的比價關系影響。前兩種形式是制粉小麥加工過程中的副產品,對糧食安全影響不大,第三種形式年度間波動較大,將直接影響口糧安全,必須適度加以管控,強化監測預警。從供給端看,國產小麥的潛在飼用供應量可以從兩個角度、利用兩種方法進行估算,分別是產需剩余法和飼料麥供應法。
我國小麥常年產量在1.25 億噸至1.35億噸,年度之間面積波動不大,主產區主要集中在黃淮海地區,單產受自然災害影響大,年度間略有波動。綜合面積和單產情況,我國小麥產量年度波動在1000萬噸左右,近十年(2011-2020年)平均產量1.29億噸。按照小麥市場年度(6月至次年5月),近十年(2011/2012-2020/2021年度)我國小麥平均進口422萬噸,年度新增供給量1.33 億噸。從需求端看,我國小麥需求主要包括食用需求、種用需求、工業需求和飼用需求。食用需求相對穩定,年度波動不大,屬于城鄉居民的剛性消費,近十年年度平均消費量9314 萬噸;工業需求主要以小麥為原料生產淀粉、酒精、釀酒等,由于白酒生產利潤較高,原料采購支付能力較強,而且以“軟麥”為主,傳統釀酒用麥難以進入飼用領域,年度間波動也不大,近十年平均消費量1098 萬噸。扣除近十年589 萬噸的平均種用消費量和大約300萬噸的年度損耗后,按照產需剩余法,根據平均值估算,國產小麥最大年度可飼用量為2048 萬噸。
從品質角度看,國內外小麥均可劃分為制粉小麥和飼料小麥,高品質小麥制粉,低品質小麥用于飼料。根據現行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只有三等及以上且符合食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小麥才可以通過托市收購入庫;同時,參考省級小麥臨儲方案,安徽省臨儲小麥執行的質量標準為不完善粒小于20%(含)的三等及以上小麥,且符合食品安全指標要求。因此,可以大體判斷,三等及以上的小麥完全可以進行制粉加工,四等、五等及等外小麥原則上可以進入飼用領域。按照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標準質量中心對9 個小麥主產省(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山西、陜西、四川)的質量調查結果,根據2011-2018年四等、五等及等外品小麥平均占比及9 省相應年份的平均產量,可以測算得出,全國四等、五等及等外品小麥的產量為1178 萬噸。
從營養需求角度看,飼料主要由蛋白飼料和能量飼料構成,其中,能量飼料以玉米為主,小麥、稻谷、高粱、大麥等其他谷物為輔,彼此間具有完全替代性,飼料配方中小麥占比主要取決于各種能量飼料之間的比價關系,特殊情況下市場也出現過“全麥飼料”。因此,理論上國產小麥的潛在飼用需求上限是整個能量飼料的需求量。但在實際需求中,既要區分對品質無影響下的需求和對品質有影響下的需求,又要區分小麥的飼用需求和面粉的飼用需求。
由于小麥和玉米的營養成分和能值有差異,原則上乳豬料中不能添加小麥,鴨料可以全部用小麥。由于小麥中不含葉黃素,飼料中過量添加小麥會影響雞蛋的蛋黃顏色和三黃雞的外觀顏色;同時,由于小麥能值小于玉米,過量添加小麥會影響白羽肉雞的出欄時間;此外,豬料中過量添加小麥還會影響飼料的口感。因此,在不影響產品品質和動物出欄時間、采食量的前提下,按照“鴨料全用、雞料添加20%、豬料不用”的保守方式估算,我國小麥潛在飼用需求量在2600 萬噸左右。
水產飼料和禽料對面粉具有一定的剛性需求,其中,水產飼料對面粉的剛性需求明顯強于禽料。一是水產飼料,添加面粉主要是為了保持在水中不分散、不下沉。根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近三年我國水產飼料產量在2200 萬噸左右,通常情況下面粉占比在10%~20%,按照中間值15%估算,水產飼料中的面粉需求量在330 萬噸;二是禽料中的面粉需求,對于傳統的“玉米+豆粕”型禽料,完全可以不用添加面粉用于粘合,但蛋白原料和能量原料一旦多元化之后,為了更好地粘合和制粒,需要添加一定的面粉,剛性添加比例一般在5%左右。根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發布數據,2020年我國禽料產量為12527.7 萬噸,以此估算,禽料中面粉需求量在626 萬噸左右。兩者合計面粉需求量是956萬噸,扣除食用面粉加工副產品450 萬噸次粉,還需506 萬噸飼用粉,按照75%出粉率折算,折合小麥675 萬噸。鑒于在水產飼料和禽料中小麥和大麥面粉具有完全的替代性,2020/2021年度我國大麥進口量預計在850萬噸左右,加上國產大麥,扣除啤酒用大麥,飼用大麥大約在500 萬噸左右,再加上次粉,水產飼料和禽料對面粉的剛性需求折小麥后僅剩175萬噸。此外,隨著飼料生產工藝的改進,水產料和禽料中小麥添加比例越高,對面粉的剛性需求就越弱,即添加小麥和添加面粉具有越來越強的替代作用。
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小麥必須優先保證食用,飼用可以發揮余缺調劑作用。對于超期儲存小麥或者新麥中的芽麥、低品質小麥,完全可以適度替代玉米進入飼用領域,而正常儲存年限內的小麥和新麥必須確保以食用為主,這就有必要設置小麥飼用的預警指標,隨時監測小麥及其替代品的比價關系、小麥飼用規模、來源結構、庫存數量以及面粉價格,以保證口糧絕對安全,防止小麥過度飼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資源配置的指揮棒,哪兒價格高資源就會流向哪兒,飼料企業小麥收購價格高,小麥就會流入飼用領域。因此,比價關系是監測小麥飼用的最佳預警指標,尤其要高度關注小麥與玉米的比價關系。綜合考慮小麥和玉米的蛋白含量和能量值,正常情況下,小麥價格應比玉米高100 元/噸左右,兩者價差一旦低于合理值甚至出現倒掛,受利益驅使,飼料廠就會逐步調整配方,逐步增加小麥飼用量。
結合我國小麥潛在飼用量,若能監測到飼料企業小麥的飼用量,便可直接預警小麥飼用是否處于合理水平。現實中,雖然難以監測國內所有飼料企業的小麥飼用量,但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大型、中型和小型飼料企業,按照飼料類型實時監測飼料配方中的小麥添加比例和飼用規模,然后按照監測企業占全國飼料產量的比重,倒推全國小麥飼用規模,一旦超過小麥飼用閾值,便可發出預警,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小麥飼用量進一步增加。
我國飼用小麥來源結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年份結構,二是品質結構。正常情況下,從資源最優配置的角度看,陳麥和低品質麥用于工業領域或飼用領域,新麥和高品質麥用于食用領域。實時監測飼料小麥的年份結構和品質結構,一旦大量的高品質新麥進入飼用領域,便說明小麥市場發生了資源錯配現象,就有可能對制粉小麥的有效供應造成潛在性影響,進而可能影響到口糧安全,此時便可發出預警。
隨著小麥市場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渠道庫存類型逐步增多,政策性庫存主導逐步向社會庫存主導轉變,而庫存數量的波動,直接影響小麥價格的波動。因此,有必要全方位地監測種植戶、貿易商、飼料廠、面粉廠和政策性儲備等各市場主體和各環節的庫存數量,政策性庫存量大幅減少,將影響政府調控能力,不利于小麥市場的穩定;飼料廠小麥庫存的大幅增加,可能導致小麥過度飼用;面粉廠小麥庫存偏低,可能影響面粉的有效供應;貿易商和農戶庫存過多或過少,則會影響小麥市場價格的穩定。因此,各個環節庫存數量的變化,對于小麥市場價格的穩定意義重大,一旦偏離常態應及時發出預警,防止小麥價格大起大落。
保障小麥絕對安全的核心是保障面粉供應不脫銷、不斷檔和價格基本穩定。長期而言,為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面粉價格可以適度地上下波動,但絕對不能讓全社會形成面粉價格將穩步上漲或者大幅上漲的一致性預期,否則容易出現“搶購”現象,進而導致面粉脫銷或者斷檔,影響糧食安全。從小麥飼用的角度,一旦小麥飼用量過度,必將影響到制粉小麥的有效供給,進而引發面粉價格的上漲,只要面粉價格保持相對穩定,便可以說明小麥飼用尚處于合理區間。因此,面粉價格可以設定為反映小麥飼用是否處于合理區間的一個預警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