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圖 本刊記者 張 炅
9月25日,以“創新引領能源低碳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為主題的2021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在京舉行。多位國際組織代表、重點企業負責人和國內外專家學者參加論壇,并就能源數字化與能源轉型升級、氫能產業化與技術進步、創新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等主題進行深度研討。論壇還發布了《中國能源革命進展—技術革命報告(2021)》等研究成果。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凌逸群參加“能源供應安全與綠色低碳發展財稅政策”專題分論壇,圍繞“雙碳”目標驅動煉油業轉型作主旨報告。與會專家表示,在“雙碳”目標下,能源行業應通過持續不斷技術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產業結構偏重工業、能源結構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行業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領域,2020年我國能源消耗所產生的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約85%。
本次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雙碳”目標對我國能源行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在于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將發生巨大改變;機遇則在于能源獨立、產業轉型、科技創新、經濟新增長點等。“雙碳”目標將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撬動130萬億元的綠色產業投資機會,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

2021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現場展位。
電力行業低碳轉型應遵循安全、清潔、經濟、高效的原則,不僅要在生產側加快對化石能源的清潔替代,還要在消費側深入推進電能替代,服務全社會降碳脫碳。到2060年,我國電能消費比重將從目前的27%提高至70%,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從目前的32%提高至90%以上。
油氣行業可以從“節能減排、清潔替代、固碳減碳”三條路徑出發規劃綠色低碳轉型方向。通過優化推廣新工藝,降低能耗;利用油氣田區土地資源大力發展風、光等新能源;攻關應用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有序推進固碳減碳。
氫能是推動整個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發展方向,要進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氫力度。電解水制氫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需求非常大,需要每年新增發電量350萬億千瓦時,并建立起完善的電氫體系。要進一步推廣氫能利用,特別是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促進汽車產業與能源產業協同發展。
能源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低碳轉型步伐時應統籌考慮能源供應安全和經濟發展等要素,要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與會專家表示,要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向綠色節能、高效經濟方向轉變,從單一能源供應模式向多元分布式能源系統轉變,最終達到綜合能源高效協同,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專家普遍認為,在能源供給清潔化的趨勢下,非化石能源將成為未來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但是傳統能源將繼續發揮作用。傳統能源企業應加快生產運營低碳化,適應未來發展需求。
電力行業要加快清潔能源發電替代煤電,在2028年前后實現電力行業碳達峰,同時仍應保持一定的煤電規模,發揮應急保障和調峰調頻作用。在實現碳達峰前,清潔能源發電量要滿足80%的新增電力需求。
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油氣需求仍將穩步增加。但是目前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較高,國內油氣資源劣質化明顯,國內油氣產量尚不足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剛性需求。油氣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加大輕質油氣占比,特別是天然氣占比,構建低碳的油氣資產組合。既保證傳統油氣業務的穩定發展,同時加速向綜合能源方向轉型。
要進一步推動氫能和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氫能是高效的二次能源,可以作為電力、熱力、化石燃料等各種能源儲存和轉換的載體,緩解太陽能和風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系統的不穩定影響。要充分利用綠電電解水制氫,增強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并網能力;發揮氫氣儲能密度高、儲存規模大的優勢,解決可再生能源儲運問題;擴大氫能消費市場。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數字化是加速器、轉換器,能源行業轉型升級需要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實現。
推動電力系統零碳革命,應以技術創新為重要支撐,以清潔化、電氣化、數字化、標準化為實施途徑,將數字化與電網融合、打造新型電力系統作為重要手段。
油氣行業要實現“雙碳”目標,亟須通過顛覆性科技攻關,實現工程技術創新和數字化建設的革命性突破。發展“智慧油氣田”數字化建設配套油田業務新模式,通過工程技術創新,實現常規老油氣田穩產增效和非常規油氣區效益上產。
數字化技術貫穿能源轉型的供應、輸送、消費全鏈條,是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撐。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業務流程重構,改變傳統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生產效率,使傳統縱線管理向扁平化、智能化管理模式轉變。通過5G、物聯網、AI、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數字化技術賦能能源行業,促進能源流、碳流、信息流融合,加快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的數字化與智能化進程,形成多網融合的零碳智能能源系統。
專家認為,過去的數字化技術相對單一,未來能源行業需要全棧(全領域)數字化技術。企業需要做好從上到下一體化頂層設計,打通云、管、邊、端,讓數字化技術發揮整體價值,支撐未來能源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