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021-12-12 10:05:43姚樹潔張帆
宏觀質量研究 2021年6期

姚樹潔 張帆

摘 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我國應對國內外各種挑戰和不確定性而提出的新時代重大戰略決策。區域經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是國內循環的短板,也是做大做強國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補充的潛力所在。本文著重從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視角,分析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文章通過梳理現有關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相關研究,有針對性地闡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理論背景,利用最新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從區域經濟均衡增長、區域經濟綠色增長及高水平對外開放等視角,指出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不僅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涵,也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重要手段及實踐路徑。

關鍵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

一、引言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正式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下簡稱新發展格局)。之后,新發展格局在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7月的企業家座談會、8月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等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構建新發展格局,一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習近平,2021)。二要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連通,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新局面,牢牢把握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發展方向和主動權。

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基于現行國內外現狀,科學應對百年變局、重塑競爭格局、開拓發展新局的戰略部署。首先,中國經濟保持了四十多年持續而強勁的增長,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跨越。其次,世界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將發展戰略從以外貿、外商直接投資為主轉向以內需、結構轉型、產業升級和創新為重點,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姚樹潔、房景,2020)。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積累了一些結構性矛盾,包括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態環境破壞、高技術產業發展受制于人、人口老化等問題。

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加劇西方經濟兩極分化,美國一枝獨秀,歐、日兩大經濟體長期萎靡不振,占全球經濟總量比重持續下降。2016年,英國脫歐對歐盟造成巨大沖擊,弱化了歐盟對全球的影響力。維持了近半個世紀的G7統治世界的格局被弱化,G20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截至2021年8月6日,全球累計確診2.01億例,累計死亡427.6萬例,更使得全球經濟形勢經歷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大宗資源產品價格跌宕起伏,全球主要股票市場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一些主要國家的制造業、服務業、產業鏈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然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日趨嚴重,世界經濟在新冠肺炎大流行背景下,風險和不確定性不斷提高。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沈國兵,2021)。

中國要在本次疫情中建立長期的防御體系,重構國際貿易及投資秩序,最大限度減輕對國際產業鏈、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的短期沖擊,形成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必須變被動為主動,變危機為契機,依托國內強大的市場及消費能力,構建強大而富有彈性的內循環,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質量及效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沿海與內陸地區、城鄉、實體與虛擬經濟的均衡發展,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的互補促進作用,最大程度挖掘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生潛力,構建強大的新發展格局。

總之,新發展格局不僅是應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需要,更是中國經濟能量積聚、厚積薄發的必然,是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方向性指引(錢學鋒、裴婷,2021)。

在過去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沿海東部地區率先通過改革促開放,通過開放促經濟增長,走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前頭。因為歷史、政策和地理條件等限制因素,內陸地區,也就是中西部地區的開放和經濟發展程度一直落后于沿海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技術水平也與沿海地區有很大差距,導致區域經濟增長長期處于不均衡狀態。例如沿海地區最發達城市的人均GDP比內陸地區最不發達城市人均GDP高出近十倍。隨著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內陸地區改革開放步伐在進入21世紀以后不斷加快,經濟發展水平與沿海地區的差距不斷縮小,這是我國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以來能夠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面對新的外部沖擊和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各種壓力之下,如何持續推動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依然意義重大,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涵及有效路徑。

高質量發展包括經濟增長穩定、區域城鄉均衡發展、生態優先、科技創新等有利于使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各個方面,強調在更加寬廣領域上的協調發展(史丹等,2019),是經濟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的均衡。為了系統討論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本文第二部分通過文獻梳理,闡述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及內在邏輯;第三部分討論新發展格局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用;第四部分討論新發展格局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最后一部分得出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最近兩年,國內許多學者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及理論基礎。一些學者認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及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運用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體現(裴長洪、劉洪愧,202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本質上是良性循環經濟,國民經濟循環表現為社會再生產不斷進行,社會總產品不斷實現的過程(李震等,2021)。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的主動作為和長期戰略,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是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準確理解新發展格局理論,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充分依靠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馬建堂、趙昌文,2020)。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通過打造強大的國內市場和龐大的供給能力,釋放巨大而持久的經濟發展內生動能,支撐并帶動外循環高質量發展,從而形成有效的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國內大市場,主要是指大國優勢,規模體量大、升級空間大、回旋余地大。循環指的是國民經濟、供給與需求、要素流動和地域空間四個方面的循環暢通(榮晨等,2021)。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循環,有利于國內大循環向更高層次發展,與國內大循環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一是國際循環可以緩解國內就業壓力、擴大內需、拉動投資。二是國際循環可以通過溢出效應和示范效應,提高國內供給能力,擴大國內需求多樣性和提高需求質量,進而推動國內循環結構升級(錢學鋒、裴婷,2021;范欣、蔡孟玉,2021)。

有些學者認為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新時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從數量型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局部性增長轉向全域性增長,從城市化發展轉向城鄉融合發展。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促進有效競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對沖勞動力成本上升,使投資邊際產出穩定增長(王一鳴,2020;江小涓、孟麗君,2021)。二是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優化內需結構,以擴大內需為主體,以國內大規模、多元化的需求為基點,充分擴大消費需求,釋放消費潛力,完善鼓勵消費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李實,2020)。三是大力推動科技創新,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提供循環新動能(姚樹潔、房景,2021)。推動創新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從成本驅動、出口導向、高速度工業化轉向創新驅動、內需導向、高質量工業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保障供應鏈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構建更加完善且更高質量的供給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20;蒲清平、楊聰林,2020;黃群慧,2021)。四是促進就業、提高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習近平,2020;劉鶴,2020)。五是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保護環境與國民健康,將綠色發展變為新的競爭優勢,加快推進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降低能源強度、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強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8;陳昌盛等,2020)。六是化解我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面臨的供需壓力,積極拓展中國企業生產對接全球急缺物資的外貿市場,夯實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重塑產業鏈,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沈國兵、徐源晗,2020)。七是站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高度,密切關注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風險挑戰,在謀劃發展的同時精心謀劃好安全,例如市場主體安全、財政安全、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藥品安全、金融安全等(高培勇,2021)。

在新發展格局下,有關學者提出促進內循環發展的新理論、新戰略。基于內生增長的必然規律,提出了“馬陣跨阱”和“板鏈拉動”作為構建國內大循環、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和戰略路徑,為中國經濟社會實現疫情后的經濟復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和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戰略對策 (姚樹潔,2018a)。

在城市板塊內部,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城市集群內部的經濟趨同發展,釋放區域內部增長潛力,形成“微觀”內循環。同時,通過高鐵、高速公路、水路、航空及”互聯網+“等有形或無形的“鏈條”促進發達城市與落后城市板塊的互聯互通,提高商品、生產要素、信息快速高效流通,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城市板塊之間的趨同發展,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宏觀”內循環,使全國一切生產資源要素迸發出最大的生產潛能。“馬陣跨阱”和“板鏈拉動”理論的核心就是解決如何實現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的問題,是我國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過程中的重要戰略布局和實現路徑。

三、新發展格局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用

國內超大市場及發展潛力是內循環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必須以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為基礎。

(一)中國發展奇跡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政府開明、人民勤奮節約,使得中國保持著長期的社會和政治穩定,由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發展成為當今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和出口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一大制造國及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的最大生產國。

1978年,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為97.5%,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的水平(姚樹潔,2019)。2020年,中國宣布徹底根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消滅一切形式貧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及定力。

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打了一場空前規模的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經濟運行穩定恢復,就業民生保障有力,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好于預期。全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高達101.6萬億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14.72萬億美元,人均1.04萬美元。中國GDP總量占全球總量的17.4%,是全球排在第三名日本的近3倍,首次超過美國GDP總量的70%,比2019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表1)。

2021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報復性”增長,極大程度彌補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所造成的損失,GDP增長了12.7%,高達53.2萬億元。對外貿易增長了27.1%,高達18.1萬億元,實現貿易順差1.63萬億元。因為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穩中有漲,2021年中國經濟按美元計算有望創造新的增長紀錄,進一步縮小與美國和歐盟之間的發展差別,很有可能超越歐盟27國的GDP總量,進一步提升其全球影響力。

去年疫情期間,除了加強國內防控,中國還要應對國外“疫情倒流”,大大增加了復工復產的復雜性和困難。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中國2020年1~5月貨物進出口連續大幅度下降,出現了多年以來的最大跌幅(見圖1)。用美元計算,1~2月的出口額下跌17.6%,出現八年以來首次貿易逆差。2月下旬,中國開始逐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5月底經濟生產活動已基本恢復常態水平,贏得了全球抗疫時間差。2020年6月開始,進出口貿易恢復了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2020年全年依然實現了正增長(1.9%),尤其是貨物出口17.9萬億元,增長了4%,創歷史新高。

中國在高鐵、移動支付、核電、AI、新零售、建筑、新能源、超級計算、機器人等領域發展迅猛。作為高鐵發展的后來者,中國一方面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推進高鐵技術迅速發展,成功引進和革新了西歐和日本開發的先進技術。2017年6月“復興號”開始投入使用,標志著中國高速列車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引領全球高鐵最高標準的新時代。截至2020年底,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3.8萬公里,超過全球總里程的三分之二。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將高鐵、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及超級計算機并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突破。李克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共享經濟引領世界潮流”。高鐵建設及在全國范圍內的運營,是促進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Yao 等2020,2021;Zhang 等2021)。

(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用

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全球性經濟危機之后,中國經濟逐漸進入了“新常態”發展時期,告別了過去以東部地區“來料加工-促進出口”的外向型增長模式,逐漸轉變成為“內生增長-對外開放”的雙輪驅動模式,再轉變成為以區域經濟均衡增長為主導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式。我們把全國分為東、中、西三大區域,用圖2展現2002—2020年期間三大區域名義GDP近20年的增長趨勢,可以看出,中西部人均名義GDP增長明顯高于東部地區,折射了區域均衡增長對穩定全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

2001年,東部地區名義GDP占全國GDP總量的比重為60.6%,中部地區占25.5%, 西部地區占13.9%。同年相應的東、中、西部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42.5%、35.0%和22.5%。經過20年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持續努力,到2020年,東部地區人口比例上升了4.1個百分點至46.6%,名義GDP占比下降了4個百分點至56.6%;中部地區人口占比下降了3.5個百分點至31.5%,GDP占比上升了0.8個百分點至26.3%;西部地區人口占比下降了0.6個百分點至21.9%,名義GDP占比上升了3.3個百分點至17.2%(表2)。

本世紀前20年,我國經濟和人口結構在三大區域間此消彼長的動態演變,使得東、中、西部按常駐人口計算的人均GDP差距呈現不斷縮小的趨勢。東、中、西部人均GDP與全國人均GDP的比例值,分別從2001年的1.56、0.70和0.60改變為2020年的1.32、0.83和0.77(表3)。區域之間人均GDP的趨同發展,不僅有效弱化了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也為全國性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源泉,是我國構建強大國內循環的重要物質基礎。

中國經濟不僅持續穩定增長,而且經濟結構不斷改善,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產業比重和出口貿易比重不斷提高,技術發明和專利申請數量迅速增加(表4)。

隨著國內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我國國內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對外依存度也逐年下降。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占GDP的比重高達64%,2020年下降至31%。這是大國開放經濟的基本規律,國內經濟增長越來越多地依賴國內市場擴大。美國對外貿易占其GDP的比重大約是20%,日本為30%,比較小的國家,如英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高于中國、美國和日本,達到50%~60%(圖3)。

中美經濟此消彼長,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政治地緣格局從西向東轉移的本質特征。世界經濟危機之后,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迅速陷入連續多年的負增長或接近零的增長局面。美國通過量化寬松,成功地把危機的惡果轉嫁到了歐洲、日本及其他國家,使歐元、日元、英鎊等貨幣相對于美元大幅度貶值。美國從2013年以后,再次進入比較高的經濟增長狀態,而歐洲日本的經濟卻萎靡不振。除了債務危機,歐元區的經濟為了維持歐元穩定,徹底失去了昔日的經濟增長活力。

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之后,在貿易領域對華采取敵視態度,挑起中美貿易摩擦,使我國對美出口面臨近年來最大的下行壓力。2018年,中美貿易戰全面升級,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打擊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2019年5月10日起,對價值2000億進口中國產品征收的關稅從10%提高到25%,并擬對余下約3250多億的產品增收25%的關稅。

雖然美國的技術封鎖短期內可能對我國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嚴重影響匯率穩定。但長期來看,特別是從科技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來看,美國的圖謀難以奏效。2001年至2020年,美國GDP占世界份額由32%下跌至24.7%,而中國則由4.2%迅速增長至17.4%。2020年,美國經濟出現大幅度負增長(-3.5%),中美GDP之比上升至70%(見圖4)。

2019年,中國占全球貿易份額為12%,美國為11%(圖5)。中國對美國凈出口額為3.73萬億元,同比下降了10.7%。美國由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變為第三大貿易伙伴,取而代之的是東盟,貿易額為4.43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4.1%資料來源:世界銀行、商務部。。同年,中國粗鋼產量高達9.96億噸,同比增長了8.3%,為美國的11.3倍,超過全球總產量的53%資料來源:世界鋼鐵協會。。水泥產量為23.5億噸,占全世界總含量的57%資料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國家統計局。。煤炭產量為38.5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47%,美國煤炭產量僅為6.4億噸資料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0》。。

在這樣的國內及國際形勢下,我國經濟以區域均衡增長為主要抓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補充的新發展格局是新時期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在釋放內需潛力、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也將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把握國內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及發展方向,積極應對世界風云變幻的外部沖擊及不確定性,在充分利用全球動態比較優勢的同時,能夠擺脫技術封鎖、貿易打壓以及如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的強烈沖擊,確保國內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朝著第二個百年發展目標,奮力前行。

四、新發展格局對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是構建國內強大循環的重要內涵及實現路徑,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則是實現效率目標和均衡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在區域均衡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提高雙循環發展的質量、剛性和韌勁。

(一)實現區域動態平衡

2020年底,中國最后一個貧困縣宣布摘帽,意味著我國已經消除絕對貧困,但我國東中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城市集群之間發展的不均衡現象依然比較嚴重,這既是發展的短板,也是持續發展的潛力所在。不同地區資源稟賦、人口素質、經濟水平、科技文化及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異,仍使內循環發展受到一定制約,打破區域經濟發展瓶頸,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質量,讓發達地區轉型升級,持續發展,讓落后地區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實現趨同發展,在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過程中,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實現全國性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目標(姚樹潔,2018b;馮志軒等,2020;許憲春等,2021)。

為了探究我國區域間的收入不平等現狀,我們使用實際人均GDP(2004年不變價格)及人口數計算了基于全國276個樣本城市的基尼系數。基尼系數的值越接近1,不平等程度越高。遵循 Yao (1999) 按人口對基尼系數進行分解,假設人口被分成n個組,wi,mi,pi分別表示第i個城市的收入份額、實際人均GDP和相對人口頻率,并按人均實際GDP升序對樣本城市進行排列,衡量樣本城市人均GDP差異的基尼系數可以由公式(1)進行計算。

計算結果如圖6所示。可以看到,全國的基尼系數由0.397不斷下降至0.296。 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城市人均GDP的基尼系數下降幅度最大,由2004年最高的0.375,下降至0.261。而對應的中部地區基尼系數呈現波動緩慢下行趨勢,2010年之后一直為東、中、西部地區中最高。而西部地區最低,從2004年的0.303下降到2020年的0.224。說明全國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的問題不斷得到緩解,但中部地區緩解速度相對緩慢。

除了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以外,我國城鄉差異問題依然嚴峻,這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關注點。例如,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差距大,其中教育、衛生發展不均衡是主要短板。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依然較差,城鄉人口受教育水平、城鄉醫療人力資源配置差距較大。城鄉二元結構、要素流動限制等問題嚴重制約城鄉融合發展。近年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有所下降,但2020年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56倍,人均消費支出為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1.97倍 (見圖7)。

城鄉之間人力資本差距持續擴大,農村“腦力”流出現象日趨嚴重。農村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大多數涌往城市,這是農村長期落后,缺乏發展動力的重要因素。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5.4%,但是,農村家庭戶主受大專和本科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卻只有2%(表5)。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消除內循環區域差異性、協調區域布局、實現區域動態平衡,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在新發展格局戰略中,不僅要繼續發揮東部地區的帶動作用,還要促進中西部地區對標東部地區加快崛起、高質量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擴大區域支撐。要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中部地區在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科技優勢,開展制造業基礎前沿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創新。提升武漢、鄭州、長沙、合肥、南昌、太原、長春、哈爾濱等中部城市在全國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物流樞紐中心地位。加大對中西部落后地區的政策支持,優化東、中、西部的產業分工、布局和合作,從整體上立足各自區位優勢,降低產業發展成本。主要的中心城市強力補短板,副中心城市加強建設,縮短與中心城市的差距,形成“板鏈拉動”發展局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減小城鄉差距。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著力點,培育擴大農民中等收入群體,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政策改革,增強城鄉之間、兩大部類之間的互動互補,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民消費能力,加快農村規模化、現代化建設步伐。擴大公共服務均等化高質量發展,優化區域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合理規劃布局,推進資源共享。補齊發展短板、打造區域龍頭,形成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內外之間優勢互補、協調互動的新局面。

推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充分發揮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現代化內陸交通及“鐵路空水”多式聯運大動脈,增強對外貿易發展韌勁和安全性,拓展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的發展空間及回旋余地。

以地處西部地區的重慶市為例,該市對外貿易在2020年強勁逆勢增長12.5%的基礎上,2021年上半年繼續增長37.6%,比全國高10.6個百分點,對外貿易額高達3766億元,實現貿易順差870億元,占全國的5.4%。吸引外資突破8500億元,增長了85%。重慶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超常增長速度,不僅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和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重要縮影,折射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力。

(二)堅持綠色發展之路

2005年,習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調研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我國經濟走綠色發展之路提供理論依據,指明了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綠色發展之路,既要搞好經濟建設,也要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能重走早年東部地區低質量、高污染發展之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環境破壞和過高的治理成本。

推動高質量發展,核心任務是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以往許多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績效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在沒有考慮經濟增長可能對環境產生較大損耗的情況下進行的。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是以高投資、高能耗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為主,這種發展模式在給中國帶來高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過度的資源開采、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等一系列不良后果。隨著時間推移,低效率的發展方式和逐步加劇的環境污染問題將會嚴重影響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甚至激發社會矛盾。因此,將能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到全要素生產率的考察中顯然更能準確反映我國真實的經濟增長情況。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氣候高峰論壇上向全世界鄭重承諾,中國力爭在2030年之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時間緊迫,任務艱巨,要求全國各地在努力實現經濟可持續穩定增長的前提下,通過節能減排,增加碳匯,降低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面對經濟增長和減碳的雙重任務,更加需要有全國區域發展一盤棋的思想,充分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經濟增長潛力,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和發展優勢,需要承擔生態建設重大任務的地區應該限制高污染制造業的發展,在制造業集中的地區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改造,大幅度提高碳排放強度。在全國范圍內,需要降低對高污染能源,特別是煤炭的依賴性,提高火力發電效率和碳捕捉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和二次能源中的比重。

我們將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的能源和環境因素加入到生產率的度量中,采用考慮非期望產出和松弛問題的非徑向、非角度SBM模型測算2005—2018年中國27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以期觀測不同地區或城市群經濟發展質量的現狀。投入指標包括勞動、資本和能源,產出指標包括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

勞動投入用各城市年末就業人員總數表示,資本投入以2004年為基準年,利用永續盤存法按不變價格計算,能源要素投入用市轄區全年用電量表示,土地要素投入用各城市行政區域(建成區)土地面積表示,期望產出用各城市2004年不變GDP表示,非期望產出選取各地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煙(粉)塵排放量三種污染物來衡量。

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5—2019》,各指標的描述性統計值如表6所示。

2005-2018年,我國城市平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除2013年略有下降,總體保持了較穩定的增長水平。

在區域層面,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效率呈現出明顯的“東強西弱”態勢(表7)。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地區在交通便利程度、對外貿易水平、勞動力質量和金融發展水平等方面均占有明顯優勢,城市吸引和培育了眾多高新技術企業,這些企業擁有更高的科技轉化能力和資金支持,使得城市在由勞動力和資本密集型生產模式向技術密集型模式轉變的過程中走在了我國的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雖然在經濟總量上無法與大省份抗衡,但是利用自身資源稟賦發展出了獨特的低能耗、低污染的發展模式,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達到了環境友好的目標,綠色全要素生產效率平均水平較高,實現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地區綠色全要素生產效率持續波動,長江中游地區則增長緩慢。說明我國地理位置處于劣勢或資源稟賦匱乏的地區,還是更多地依賴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重工業和制造業。優化產業結構、加大創新投入,實現環境友好、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仍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新發展格局中,需要依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和技術創新,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投入獲得大的產出水平,不斷提高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環境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適應高質量、高效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需要。

區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內外循環相互補充、互相促進的戰略布局。在新發展格局下,要以“馬陣跨阱”和“板鏈拉動”理論為指導和實現路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動經濟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形成強大而富有韌勁的新發展格局。

(3)高水平對外開放

圖8展示的是我國內外循環的空間地理布局。各城市板塊由交通基礎設施及“互聯網+”連為一體,繼而融入全球經濟。其中,“一帶一路”的建設發展在推進同各國、各地區互聯互通發展戰略、不斷深化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經貿、科技創新、公共衛生、人文等領域的合作中,起到了增強國外循環的韌勁及安全保障作用,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補充。

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截至2021年1月,中國已經同140多個國家和31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5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資料來源:外交部。,一方面基于沿線國家資源、人口、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取長補短,一方面使國內企業實現要素有效配置、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發展雙邊、多邊自貿區與國際組織合作,促進商品與服務貿易,擴大投資,開展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以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地參與到國際市場中,有利于激發技術溢出、制度創新、市場競爭活力,進一步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勞動力結構、促進技術、制度以及管理創新,最終服務于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補充新格局發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海空傳統運輸通道嚴重受阻,中歐班列擔負起了國際貿易運輸重任。2011年中歐班列開通,全年發行17班列車。到2020年,中歐班列全年開行1.24萬列、發送113.5萬標準箱,比2019年分別增長50%和56%,綜合重箱率達98.4%資料來源:國家鐵路局。,運送防疫物資939萬件,7.6萬噸,主要通向意大利、德國、西班牙、波蘭等國,并分撥到更多歐洲國家。西安、義烏、武漢等地創新開行了中歐“防疫物資專列”,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資料來源:國家發改委。。

2021年前半年,中歐班列出入境數量達到7323列,同比增長了43%。5月和6月每月運行列車均超過1300列,連續14個月保持在每月1000列以上。上半年共運送貨物70.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52%,累計運送防疫物資9.6萬噸,通達23個國家的168個城市。西安、烏魯木齊、重慶、成都和鄭州五個內陸城市成為中歐班列的重要集結中心,這些城市的對外開放和高質量增長,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體現區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對新發展格局和國家安全的巨大推動作用。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視角,指出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既是我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短板,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補充新發展格局的潛力所在。從理論基礎、區域經濟均衡增長、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綠色增長及高水平對外開放等視角,利用相關數據,深入探討與分析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緊迫性。

最近幾年,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壓力不斷提高。在全球范圍內,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抬頭升級,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加劇了世界經濟的風險及不確定性,威脅我國國際貿易的產業鏈及供應鏈安全。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GDP及出口在全球占比不斷提高,比較優勢結構不斷發生變化,要應對外部需求周期性和結構性變化及不確定性,減輕國際大循環動蕩對中國宏觀經濟的沖擊,我國需要依靠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構建強大而富有韌勁的新發展格局。

從增強國內循環發展視角,國內產業需要轉型升級、改善環境質量,通過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和技術創新,以應對生產要素價格不斷攀升、人口老化和節能減排的各種壓力,在促進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堅持綠色發展之路,守住綠水青山。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抓手,改善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污染行業產能,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傳統產業全要素生產效率,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充分利用國內國際雙循環,推進全域性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和“雙碳”目標。

新發展格局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許多挑戰。在短期內,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時間;技術進步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社會投資乏力,經濟增長壓力不斷提高,地方政府債務償還能力區域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地方政府隱形債務規模較大,未來融資空間受到一定限制,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推進難度比較大,影響中長期發展。長期來看,人口結構呈現老齡化和低生育率趨勢,如何通過技術及資本積累應對未來勞動力短缺,是擺在全國及各地方政府面前的重大命題, 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對應的政策建議。

在推進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構建強大國內循環方面,一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工作,認真落實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保”政策;二要持續縮小區域差別、城鄉差別、收入分配差別,提高勞動力在一次分配的比重,增強二次分配在縮小收入分配差異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體國民的消費能力,釋放消費潛力;三要不斷提升城市化發展質量、環境質量及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降低工業和城市污染,提高廣大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促進文明和諧社會建設,提高城市吸收農村人口的能力;四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2020年的扶貧扶弱工作,促進鄉村建設與生態融合發展,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城市及工業的美麗后花園和碳匯集中地;五要加速技術創新,促進城鄉和三大產業智能化、數據化、現代化發展,加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六要加大布局和落實高鐵、港口、高速公路、機場等重大交通領域項目,持續提高生產要素、技術信息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快速高效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全域性生產效率,釋放全域性生產潛能;七要推動社會服務均等化高質量發展,激發適齡青年的結婚和生育愿望,努力化解人口老化和結構扭曲的矛盾。

在促進外循環發展方面,一要通過RCEP(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一帶一路”、內陸開放高地等戰略措施,加強與不同貿易伙伴的合作,促進經濟全球化高質量發展;二要擺脫技術封鎖,解決一切“卡脖子”問題,不斷推進科學技術自強自立發展,降低對美國和其他主要國家的技術和關鍵產品的依存度,在關鍵領域敢于突破,增強我國的國際博弈能力,變被動為主動;三要通過“自貿區”、“進博會”現有平臺和今后發展的平臺,提高開放質量及效率,宣傳中國文化,用更開放的態度增強“四個自信”;四要加強關鍵地區的雙邊及多邊合作,爭取地緣政治突破 (例如希臘、巴基斯坦、東非、俄國、中亞、東歐、南美洲等);五要強化軍事國防能力,團結可以團結的一切國際力量,用強大的軍事國防實力,保護經濟發展的偉大成果,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確保14億多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補充發展方面,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以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平衡,鞏固和提高國內經濟規模和質量,構建穩固的空間地理經濟格局,形成“馬陣跨阱”和“板鏈拉動”態勢,以強大的內生增長動力,應對外部一切不確定因素及風險。二要以外循環打破封閉、自給自足意識。在國際競爭中,拓展企業、資本、技術、商品、人員發展空間及回旋余地。三要以科技創新增強內循環,以區域經濟均衡高質量發展為主要著力點,以強大的國內經濟和社會穩定為后盾,促進“雙循環”新格局高質量發展,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牢不可破的區域經濟發展布局,構建強韌的雙循環相互補充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陳昌盛、許偉、蘭宗敏、江宇,2020:《“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內外部環境研究》,《管理世界》第10期。[Chen Changsheng, Xu Wei, Lan Zongmin and Jiang Yu, 2020, A Study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Management World, 10.]

[2]范欣、蔡孟玉,202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Fan Xin and Cai Mengyu, 2021, The Inherent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3.]

[3]馮志軒、李幫喜、龍治銘、張晨,2020:《價值生產、價值轉移與積累過程:中國地區間不平衡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經濟研究》第10期。[Feng Zhixuan, Li Bangxi, Long Zhiming and Zhang Chen, 2020, Value Production, Value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A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f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0.]

[4]高培勇,2021:《構建新發展格局: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前行》,《經濟研究》第3期。[Gao Peiyong, 2021, Creat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oving Forward by Ensuring Both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3.]

[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8:《未來15年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和中國戰略選擇》,《管理世界》第12期。[Research Group of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2018,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ndscape and Chinas Strategic Choices in the Next 15 Years, Management World, 12.]

[6]黃群慧,2021:《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戰略內涵與政策體系——基于經濟現代化的視角》,《經濟研究》第4期。[Huang Qunhui, 2021, The Theoretical Logic, Strategic Implication and Policy System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 Economic Modernization Perspectiv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4.]

[7]江小涓、孟麗君,2021:《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與更高水平雙循環——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管理世界》第1期。[Jiang Xiaojuan and Meng Lijun, 2021, Mainly Inner Circulation, Outer Circulation Empowerment and Higher Level Double Circul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Chinese Practice, Management World, 1.]

[8]李實、Terry Sicular、Finn Tarp,2020:《中國收入不平等:發展、轉型和政策》,《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Li Shi, Terry Sicular and Finn Tarp, 2020,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Policy, 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4.]

[9]李震、昌忠澤、戴偉,2021:《雙循環相互促進:理論邏輯、戰略重點與政策取向》,《上海經濟研究》第4期。[Li Zhen, Chang Zongze and Dai Wei, 2021, The Dual Circulation Promote Each Other: Theoretical Logic, Strategic Key and Policy Orientation, 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4.]

[10]劉鶴,2020:《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人民日報》11月25日。[Liu He, 2020,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conomic Structure Dominantly Based on the Domestic Economic System with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s (Dual Circulations), Peoples Daily, November 25.]

[11]馬建堂、趙昌文,2020:《更加自覺地用新發展格局理論指導新發展階段經濟工作》,《管理世界》第11期。[Ma Jiantang and Zhao ?Changwen, 2020, Use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ory to Guide Economic Work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World, 11.]

[12]裴長洪、劉洪愧,2021:《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學內涵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第6期。[Pei Changhong and Liu Hongkui, 2021,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6.]

[13]蒲清平、楊聰林,2020:《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邏輯、實施路徑與時代價值》,《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Pu Qingping and Yang Conglin, 2020, Realistic Logic,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Era Value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6.]

[14]錢學鋒、裴婷,2021:《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理論邏輯與內生動力》,《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Qian Xuefeng and Pei Ting, 2021,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ycle: Theoretical Logic and Endogenous Power,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15]榮晨、盛朝迅、易宇,靳晨鑫,2021:《國內大循環的突出堵點和應對措施研究》,《宏觀經濟研究》第1期。[Rong Chen, Sheng Chaoxun, Yi Yu and Jin Chenxin, 2021, The Prominent Blocking Poi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omestic Grand Cycle, Macroeconomics, 1.]

[16]沈國兵,2021:《疫情全球蔓延下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經貿發展的困境及紓解舉措》,《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Shen Guobing, 2021,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ycle to Improve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lobal Spread of COVID-19,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17]沈國兵、徐源晗,2020:《疫情全球蔓延對我國進出口和全球產業鏈的沖擊及應對舉措》,《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Shen Guobing and Xu Yuanhan, 2020, The Impacts of Global Spread of COVID-19 Pandemic on Chinas Export, Import and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4.]

[18]史丹、趙劍波、鄧州,2019:《從三個層面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經濟日報》9月9日。[Shi Dan, Zhao Jianbo and Deng Zhou, 2019,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rom Three Levels, Economic Daily, September 9.]

[19]王一鳴,2020:《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管理世界》第12期。[Wang Yiming, 2020,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anagement World, 12.]

[20]習近平,2020:《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互利共贏——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11月20日。[Xi Jinping, 2020, Construct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Realizing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Keynote Speech at the APEC Business Leaders Dialogue, Peoples Daily, November 20.]

[21]習近平,2021:《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求是》第21期。[Xi Jinping, 2021, Major Issues in the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Qiu Shi, 21.]

[22]許憲春、雷澤坤、竇園園、柳士昌,2021:《中國南北平衡發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國平衡發展指數”的綜合分析》,《中國工業經濟》第2期。[Xu Xianchun, Lei Zekun, Dou Yuanyuan and Liu Shichang, 2021,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

[23]姚樹潔,2018a:《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及戰略》,《國際經濟評論》第1期。[Yao Shujie, 2018a, Theory and Strategy of China Overcom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

[24]姚樹潔,2018b:《世界金融危機之后高鐵建設與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Yao Shujie, 2018b, High-speed Rail Construction and Chinas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6.]

[25]姚樹潔,2019:《“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有效結合——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關鍵》,《人民論壇》第19期。[Yao, Shujie, 2019,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Wading Across the Creek by Feeling the Road” and Top-level Design—the Key to the Great Miracle of Chinas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oples Tribune, 19.]

[26]姚樹潔、房景,2021:《科技創新推動 “雙循環”新格局發展的理論及戰略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Yao, Shujie and Fang Jing, 2021, The Theory and Strategic Counter Measure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ouble Circulation” System,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3.]

[27]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報告(2020)》總報告組,2020:《全球經濟大變局、中國潛在增長率與后疫情時期高質量發展》,《經濟研究》第8期。[General Group of China Economic Report (2020), Institute of Economics,CASS, 2020, The Changing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 and Chinas Potential Growth Rat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8.]

[28]Yao, S., 1999,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Coefficient by Population Class and Income Source: A Spreadsheet Approach, Applied Economics, 34:1249-1264.

[29]Yao, S., Fang, J. and He, H., 2020, Can Time-Space Compression Promote Urban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High-speed Rail Projects, China & World Economy, 28(5):90-117.

[30]Yao, S., Yan, X., Lei, C. K. and Wang, F., 2021, High-speed Railwa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Tourism Economics, March 3.

[31]Zhang, F., Wang, F. and Yao, S., 2021, High-speed Rail Accessibility and Haze Pollution in China: A Spatial Econometrics Perspectiv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94:102802.

Regional Balanced High Qua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Dual 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Structure

Yao Shujie and Zhang F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Developing a new economic structure dominantly based on the domestic economic system with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s, which is termed dual circulation, is an important policy decision articula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and uncertainties arising from both inside the country and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the new era. Un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major weakness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present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the new 'dual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is paper primarily studies why regional balanced and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as far as developing the 'dual circulation' new structure is concerned. It revie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presents a theoretical mechanism with statistical analyses based on the newly released regional level data, aiming to reveal that regional?? balanced and high quality economic growth is not only an significant factor for the new development struc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and pathway to achieve the ambitious goal of the country in constructing a strong and modern socialist economy.

Key Words:‘Dual Circulation;New Development Structure;Regional Economy; Balanced and High Quality Growth

責任編輯 郝 偉

姚樹潔,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電子郵箱:yaoshujie@cqu.edu.cn;張帆(通訊作者),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電子郵箱:zhangfan514@hotmail.com。本文受中國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8ZDA0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673033)、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后基金項目(cstc2020jcyj-bshX0102)和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2020CDJSKH02ZH02)的資助。感謝匿名審稿人對本文提出的意見,文責自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性影院|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999精品视频在线|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午夜丁香婷婷|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婷婷六月综合网|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 干中文字幕|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在线欧美| 99人体免费视频|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天天躁狠狠躁|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成人亚洲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就去色综合| 免费高清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91|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免费不卡视频|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日韩欧美色综合|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成a人片| 色婷婷电影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网站|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亚洲成a人片7777|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国产91在线|日本| 在线观看无码a∨|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91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