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靖
摘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農民根本福祉、農村社會文明和諧。為學習先進典型、總結經驗成果、彌補短板弱項,灌南縣委辦公室會同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同志組成調研工作組,通過座談討論、實地走訪、訪談交流等形式,對海安市、盱眙縣、銅山區三個地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深入調研。
關鍵詞:灌南縣;農村;環境整治;經驗和做法;啟示建議
1 基本情況
海安市隸屬于江蘇省南通市,位于江蘇省東部蘇中地區的南通、鹽城、泰州三個市交界處,市域面積1108km2,現轄10個區鎮,總人口共計993.87萬人。海安市將鎮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打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大力實施“四清四化”(清垃圾、清道路、清河道、清雜物和綠化、凈化、亮化、美化)行動,鼓勵區鎮街道大力挖掘本地自然景觀、紅色文化、歷史底蘊,以及農業特色產業等優勢資源,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加快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帶動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提檔升級。到2020年底,全市210個村均建有人居環境示范點,各區鎮、街道分別建有3~5km2的人居環境示范區域,通過“串點、連線、成片”使人居環境整治由“盆景”變成一道道“風景”。2018年以來,鎮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三年考核均居南通市第一,2018年獲省政府督查激勵,2019年度省級評估被列為第一等次。
盱眙縣隸屬于江蘇省淮安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涉及13個鎮街、138個涉農村(社區),縣域面積2497.3km2,約13萬農戶,存在地域面積大,農村人口居住分散,村民環保意識較差,基礎設施破損嚴重等不利因素。盱眙縣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重大舉措,以“五位一體+”管護機制為切入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緊密結合改善農村群眾住房條件推進集中居住區建設工作,以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為導向,圍繞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任務,整合資源配置,出臺配套政策,細化推進措施,圓滿完成人居環境整治各項指標任務,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群眾幸福指數顯著上升。2019年榮獲“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2020年獲批“全國農村人居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改革試點縣”。
銅山環繞徐州主城區,地廣人多,四省交界,又是曾經的采煤區,農村人居基礎條件較為薄弱。銅山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當作鄉村振興的第一仗來打、全面融入中心城市的一號工程來做、推進全域旅游的第一支撐來抓,徹底擺脫過去“掃掃地、刷刷墻、種種樹”的村莊整治老路子,通過頂層設計,要素保障,典型帶動,強化考核,標本兼治,農村展現新面貌、居民展現新風貌、生產展現新質態。
2 主要經驗和做法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海安市、盱眙縣、銅山區立足自身優勢、找準問題關鍵、理清工作思路,走出來一條符合地方民情、適合當地實際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之路,主要做法為:
一是組織體系職責清、分工明。海安市成立市委書記掛帥、市長任組長、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鎮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開展“月查評、季考核、年考評”,推動工作有人抓、常態抓、抓到位。徐州市銅山區成立區委書記為第一組長的區鄉村振興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抽調有關部門30余人集中辦公,建立區鎮村三級書記抓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機制。
二是環境整治資金足、投入大。海安市通過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探索構建“本級財政獎補、上級單位爭取、部門投入整合、受益群體自籌、集體經濟補充、社會捐贈贊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3年來用于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資金達17.56億元。淮安市盱眙縣通過縣級財政和平臺公司投入8.3億元,整合“五位一體”資金7200萬元,爭取和配套“一事一議”專項資金3000余萬元,用于農村人居環境設施建設和維護;同時該區各鎮街圍繞人居環境整治落實經費保障,累計投入各項經費近2.8億元。徐州市銅山區通過與國開行、農發行合作爭取20億元的政策性金融信貸,運用投資、捐助、認購等形式共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并專門設立5億元用于達標村的獎補,對創建成功的首批“十有”標準示范村獎勵300~400萬元,對二、三批獎勵100~300萬元,達到“六無”標準的村給予10~20萬元的獎補。
三是工作安排思路清、路徑準。海安市重點突出農村改廁、垃圾分類、河道綜合整治等十項治理,按照主鎮區、撤并鄉鎮原鎮區(含老集鎮區集中居住區)、一般村莊(自然村落)、村和社區四個層次,通過示范區、街和特色田園鄉村創建,點面結合統籌推進鎮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常態長效化;在全省率先提出鎮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明確打造“海安樣本”,力爭“南通排第一、全省走前列、全國樹典型”的奮斗目標。徐州市銅山區在全省率先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萬戶改善”工程,做到人居環境“四清一美”;并根據各村現實條件因地分類施策,對基礎條件較好村按照“十有”標準全面提升(十有:有標準道路、有綠化亮化、有供排水系統、有服務場所、衛生廁所、有河長路長、有保潔體系、有富民產業、有信息網絡、有清潔用能);對基礎條件一般自然村按照“六無”標準整治(六無:無公共空間被侵占、無雜草眾生、無亂堆亂放、無黑臭水溝、無亂搭亂建、無裸露土壤);對基礎條件太差、群眾搬遷意愿強烈的村莊和四類重點對象實施整體搬遷。
四是片區規劃定位高、有特色。針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點多、線長、面廣的特征,海安市堅持從頂層設計入手,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謀劃、梯次推進,有力推動人居環境示范點和示范片區建設,每個村均建有人居示范點,并在各鎮街規劃建設2—3平方公里的人居示范片區,通過示范點片的典型帶動促進面上農村人居環境的總體提升。徐州市銅山區將整治難點區域劃分出“四大片區”,充分結合當地各村資源稟賦、產業形態,制定“生態旅游、產業帶動、山村風貌、水鄉風情、田園風光、特色保護”六類特色主題菜單,推動鄉村依山造勢、臨水取景、因地制宜;以該區柳泉鎮北村村為例,該村利用當地漁村特色,由村民自主設計建設漁村主題公園,公園內600多畝荷花盛開時節,吸引上萬人前來賞荷游樂,真正讓當地村民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
3 啟示與建議
海安市、盱眙縣、銅山區三個地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生動實踐,在工作機制、思路謀劃、推進舉措、投入保障等方面,給予我們多方面的深刻啟示。
一是強化資源整合是凝聚攻堅合力的堅實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千頭萬緒,點多面廣,包含的任務繁多,每項任務涉及不同的牽頭部門和參與部門,部門之間已有的政策、職能職責之間可能還存在沖突與矛盾,如果不能有效整合資源、理順關系,就會政出多門、各行其是,造成工作上相互掣肘,以及各類資源的重復性投入。建議一方面要集中人力辦大事,在“一盤棋”的統一部署下,明確任務目標,細化責任分工,構建基于具體項目的部門間協調工作機制,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充分匯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強大合力。另一方面要集中財力辦大事,建議對用于安排到地方的環境整治資金,加大統籌整合力度,將相關資金納入同一資金池,實行設計方案、資金撥付、組織實施、考核驗收“四統一”制度,形成政策合力,提升各類資源使用效率。
二是發動全員參與是保證整治效果的關鍵環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民群眾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重要參與者、建設者。要堅持群眾路線,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貼近農村、靠近農民的優勢,創新組織動員群眾的方式方法,深化“星級清潔文明戶”“最美農家小院”評選活動,并建立“紅黑榜”制度,探索設立專項獎補資金,對創建達標的鎮村、獲評示范戶給予一定的獎補,通過正面激勵與反面警示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各村參與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建議通過培育典型、發放宣傳冊、入戶走訪、座談交流等形式,加大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宣傳力度,讓群眾從“站著瞧”,到“跟著動”,再到“搶著干”,廣泛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共同參與自身家園建設,真正讓村民參與到營造干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生動實踐中。
三是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是防止問題反彈的有效舉措。農村環境治理設施不僅僅要建設好,也要使用好,更要管理維護好,如果不重視管護工作,即使投入再大的人力和物力,也難以取得實質效果,只會長期反復在“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困局中。建議發揮規劃在引領發展、指導建設、配置資源等方面的基礎作用,充分結合地方實際、當地特點,堅決避免短期應付式建設治理設施行為,避免造成“前任建設、后任包袱”的不良現象出現。建議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共同研究部署,堅持硬件與軟件建設同步推進,探索建立“財政經費引導、社會各界支持、市場化運作、群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保證項目長期發揮效益,真正實現讓農村居民長期受益。
參考文獻
[1] 王曉靈,王俊娜.善治理論視角下農村人居環境“T-P-S”治理機制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
[2] 申汪洋、孫薇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問題研究[D].廣州廣播大學學報,2020.
[3] 劉倬.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