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潔
摘要:在豬的飼養環節中,疾病是最大的威脅因素。而且由于豬自身的免疫能力容易受多種環境條件的影響。因此,豬的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是當前豬飼養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對豬的疾病種類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且針對其疾病癥狀提出了防治措施,然后根據當前的國內豬飼養環境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了加強豬的疾病防治和檢疫工作的幾個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豬;疾病;檢疫;防治
1 豬疾病的分類與防治
在生豬的飼養過程中,除了要保證豬的飲食和基本的生存環境,還要做好疾病的防治與檢疫。豬一旦發生疾病,會對其品質帶來較大的影響,甚至會出現傳染性的大量死亡,為養殖人員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尤其是規模較大的養殖場所,一旦發生具有感染性的疾病,會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對于豬肉市場的供求也會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飼養員在進行豬的喂養時,要多加關注豬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豬存在的健康問題,并且做好隔離、記錄等工作,有效將疾病感染范圍控制在一定區域,避免事態擴大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失。
(1)按豬場經常發生的疾病性質可以將豬的疾病分為病毒性疾病和細菌性疾病
①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流感和豬瘟。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流感不僅在人群中普遍發生,由于氣候生活環境等條件影響,在豬的飼養過程中,也會經常發生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一種疾病。豬仔,發生流感后常見的病理體現為病豬體溫迅速升高,并且持續不退,精神狀態不好,呼吸加快,眼睛發紅,食欲減退等。對于流行性感冒的預防,飼養員應做好豬場的環境衛生工作,保持足夠的干凈和整潔,并且要時常對豬場進行通風,保持空氣流通,避免病毒在意風環境內導致豬群大面積接觸性感染。在豬場中常用的工具和設施要勤于消毒,保持衛生。
豬瘟是一種發生后豬會迅速死亡的急性病。大部分豬仔發生豬瘟后,會存在體溫升高并持續不減退的狀況。具體的病理特征還包括豬的眼睛結膜發紅,喜歡喝水,并初期會出現便秘,逐漸發展成為腹瀉。對于豬瘟的防治,一般來說,在發生中后可以采取疫苗接種的方式,有效減少損失。尤其是對于還未發病的健康生豬來說,疫苗接種可以有效提高免疫力。
②細菌性疾病
細菌性疾病包括鏈球菌病服,嗜血桿菌病,豬高熱病以及仔豬黃白痢。感染鏈球菌病大多是在春天和夏天兩個季節,會呈現一定的感染性。感染的群體主要是體型較小的生豬。感染的癥狀主要體現為敗血癥或者腦膜炎。其他的臨床癥狀還包括發燒,精神萎靡以及食欲減退。感染的方式主要有創傷或咬傷。當前對鏈球菌病的防治主要是在日常的飼料中添加阿莫西林,但隨著用藥的不規范以及其他因素,當前的鏈球菌病已經對一些抗生素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因此,在鏈球菌病發作時,還應配合疫苗接種進行治療。避免發生大規模的細菌性感染。
副嗜血桿菌病一般發生在豬的幼年時期。主要的感染癥狀體現為關節炎和角膜炎。還會并發藍耳病。因此,豬在感染副嗜血桿菌病后,關節會發生腫脹,由于細菌會快速分布于豬的多個部位,藥物難以及時到達所有的細菌分布位置。因此病情較為嚴重。對于副嗜血桿菌病的治療需要選擇穿透性較強,并且在器官組織內分布濃度較高的藥物,以便于藥物深入且廣泛的到達細菌所處的組織位置。在治療室輔助以藥敏實驗會使副嗜血桿菌病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豬高熱病的發病時期主要是在夏天。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豬的生長環境,長期處于溫度較高,濕度較高的狀態。豬高熱病的發病癥狀主要有高熱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以及體現在皮膚方面的發紅。個別豬在患豬高熱病后還會有腹瀉,抽搐,四肢的末梢皮膚出現紫紅色斑塊等狀況。在日常的飼養過程中,飼養員應加強飼養場的生活環境檢測。保持足夠的適應環境及環境衛生。喂,家教出去的免疫能力,飼養場所應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退出群,即種疫苗,有條件的飼養場可以選擇規格更高,質量更好的疫苗進行接種。有效提高豬對病毒的免疫效果。
仔豬黃白痢的發病條件是由于在仔豬的身體內部存在的大腸桿菌。在日常的飼養環境中,由于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在主場內通風不好,還有氣候變化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以及由于仔豬自身的免疫系統還不夠強大,因此在生長條件較為惡劣時就會發生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為腹瀉。并且在復習的時候都會排出體內的病毒和細菌,導致極易發生感染性。健康的豬在接觸到病豬排出的污染物,也會出現一樣的癥狀。因此對于仔豬黃白痢的防治措施,應采取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式。在日常的飼養過程中,做好預防措施,喂豬提供健康的生長環境,并且出現癥狀時及時隔離,避免傳染擴大。
(2)按照豬的疾病的發生部位,可以將豬疾病分為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皮膚類疾病等。
①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的病因主要是環境因素,以及豬體內自身的病毒細菌繁殖等。豬疾病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流感、萎縮性鼻炎、胸膜肺炎、氣喘病等。常見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普通的感冒癥狀,如發熱眼睛發紅咳嗽等;其他的呼吸系統疾病在呼吸系統的體現還包括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會發生痙攣,以致死亡。呼吸系統的防治以預防為主,在豬發生呼吸系統疾病后,普通感冒可以使用青霉素、阿司匹林等進行簡單治療。其他的病毒性疾病要注射專用藥劑或打疫苗,進行區域隔離和病毒消殺。
②消化系統疾病
消化系統的病因包括飼養員管理不當、氣候環境變化,以及體內的寄生蟲導致。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有仔豬的白痢與黃痢、仔豬副傷寒、傳染性腸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常多發于豬的幼年時期,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還不完備,加之管理不當及氣候的變化導致。主要的臨床癥狀包括嘔吐、腹瀉、脫水等。尤其是應當注意痢疾的發作,一些種類的痢疾發病時間極快,且死亡率極高。消化疾病的防治仍以預防為主,飼養人員要著重提高自身的飼養技術,保證飼養場環境的適當溫濕度,按照實際需要注射疫苗及抗生素,提高豬的免疫能力。
③皮膚類疾病
皮膚類疾病大多由飼養場的環境衛生導致。常見的皮膚類疾病有滲出性皮炎、豬痘、芥螨病等。由于環境衛生較差而導致病毒和細菌侵入,免疫系統會在皮膚表面出現癥狀,嚴重的也會導致死亡。皮膚類疾病的防治主要是要保證飼養場的環境衛生,定期對飼養場進行清潔工作,按時消殺,減少病毒侵入的可能性。
2 豬疾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忽視預防及檢疫的重要性
在當前的生豬飼養過程中,出現的最主要問題是飼養人員忽視了對豬的疾病預防及檢疫工作的重要性認識。由于缺乏認識,一些規模較小的飼養場缺乏專業知識,飼養方式粗放,難以做好對疾病的防控。而規模較大的豬場由于忽視檢疫工作,引入了帶有疾病的生豬,大部分疾病還具有感染性,容易造成大范圍的疾病傳播。
2.2 不恰當的用藥
由于飼養人員的專業水平有限,在具體的豬的飼養過程中,很容易會發生當豬發生疾病時飼養人員用藥不恰當的情況。例如當豬發生細菌性感染,初期癥狀與感冒差別不大,所以飼養人員直接使用青霉素進行治療,錯過了疾病治療的最佳時期,也沒有及時進行隔離和消殺病毒,易導致感染范圍擴大。
2.3 缺乏專業養殖人員
在當前的生豬養殖行業中,大部分的養殖人員都是知識水平較低的農民,他們在進行養殖時,使用的是以往的飼養經驗,在遇到突發的疾病也使用之前的解決模式進行治療,有時候就會導致治標不治本,豬體內的病毒或細菌沒有得到徹底治療,后期還會復發。在進行疫苗等的飼養用料選用也沒有科學的規劃,在疾病的預防檢疫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高空間。
3 做好豬疾病防控工作的建議
3.1 提高疾病預防與檢疫意識
要做好豬疾病的防治與檢疫工作,首先要提高飼養人員的疾病預防與檢疫意識。飼養場所要加強飼養人員的專業培訓,使得飼養人員具備足夠的知識水平,應對豬發生疾病帶來的突發情況。加強豬疾病預防與檢疫,做好豬苗的產地檢疫工作,避免引入帶有疾病的種豬。另外,要加強對于豬接種疫苗的質量管理,避免由于疫苗的質量問題,導致無法很好的預防豬疾病。
3.2 不斷加大防疫力度
做好豬的疾病防治與檢疫工作,要不斷加大防疫力度。做好產地檢疫工作,確保種豬引入的健康,不僅要查驗引入種豬的檢疫合格證明,在引入后也要做一段時期的隔離,確保安全性。加強防疫的日常監督檢測,在生豬的飼養期間,購買使用安全健康的疫苗,做好疫苗使用的規范化。
3.3 推動養殖規模化
要不斷推動生豬的養殖規模化,促進飼養場的生物安全。規模化養殖要注意三點。一是選址。飼養場的位置,要遠離市區和居民區,易于開展防疫工作,也會減少污染。二是布局。飼養場所的生活、生產、隔離和辦公等區域都應明確劃分,區域之間要做好綠化隔離,避免疾病感染范圍迅速蔓延。三室衛生要不斷提高疾病預防與檢疫室定期消毒清掃飼養場所內的污物。做好飼養場所的養殖環境建設,保持合適的溫濕度,做好通風,保持向場所的干燥和衛生。
4 小結
綜上所述,豬的疾病種類繁多,飼養人員要加大對生豬的日常監督,做好健康檢測,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在豬發生疾病時可以及時判斷病癥并對癥下藥,做好隔離和防護,減少經濟損失。要不斷完善疾病預防和檢疫制度,確保飼養場所的整潔,定期消毒殺菌,加大檢疫力度,從而推動生豬養殖的規模化,促進行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寶華.夏季豬常發疫病的癥狀與診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9):121.
[2] 榮朝兵.豬疾病的種類與防治以及檢疫檢驗方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