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忠
摘要:設施種植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安全的重要產業支柱,實踐證明機械化是推進設施農業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和綠色發展的現實之需。要充分認識設施種植機械化對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隨著設施種植需求不斷上升、規模不斷擴大,關鍵環節裝備有效供給不足、農機農藝、設施結構協同配套不夠、農機化管理服務滯后等問題逐步顯現。要準確把握我國設施種植機械化發展形勢,要著力加快設施種植機械化發展,認真貫徹落國務院和農業農村部的決策部署,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推進設施布局標準化、建造宜機化、作業機械化、裝備智能化和服務社會化發展,全面提升設施種植機械化水平,為設施種植高質高效發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綠色技術;農業工程;推廣
1 相關概念介紹
綠色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未來,近些年來國家也在積極大力地推進。要促進綠色農業的發展,首先是要提高全社會的綠色意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綠色消費理念逐漸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這就大大擴大了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應積極宣傳綠色消費理念,增強人們的綠色消費觀念與意識。要建立健全綠色農業發展的體系與制度。綠色農業發展是否能夠成功,關鍵在于能否讓農民以及相關的企業獲得足夠的效益。綠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機制的推動,但是政府扶持卻是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與基石,政府通過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構建齊全的綠色農業生產法律法規。加強對綠色農產品的質量監控。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再次,要強化綠色農業法治的科技支撐。綠色農業是當前新型農業發展的方向,離不開先進技術的創新與開發。
“綠色技術”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實質上是指能夠促進人類長遠生存和發展,有利于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科學技術[1]。它不僅包括硬件,如污染控制設備、生態監測儀器以及清潔生產技術,還包括軟件,如具體操作方式和運營方法,以及那些旨在保護環境的工作與活動。
農機的發展與政府的政策脫不開關系,家家戶戶一畝三分地是搞不成機械化的。所以最近幾年各地方政府大力推進土地流轉。隨著土地流轉的推廣,農機化率會越來越高。國家在農機市場上實施了購機補貼政策,自2004年開始實施到如今,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最近幾年,國家在農民購置農機上投入的補貼超200億每年,并且一直是保持增長的狀態,同時地方政府對于農民購置農機也給予了一定的補貼,總的來說農機優惠力度是很大的,這些財力投入我們也能看到其產生的效果,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增長了24%,這個增長幅度趕超以往30的增幅,因此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我國農業機械化提供了有效幫助[2]。補貼雖然促進了產業發展,但也產生了很多亂象。中國的農機保有量(功率總和)是很高的,但是經過觀察統計不難看出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小功率的農業機械,這意味著農業生產效率是很低的,并且可以使用的場合也十分局限。然而我國中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的研發并不深入,產品改良、優化次數不夠,目前基本處于可以用但可靠性低的狀態,因為目前的農業機械化率還很低,相當多的作物品種還是依靠手工,所以在未來農業裝備的種類應該是非常多的。這樣就給各種體量的公司都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大公司可以繼續在目前的產品線上深耕。
2 綠色技術在農業機械工程中的推廣價值
2.1 節水灌溉技術
通過人工進行多次間歇灌溉,以達到土壤水分控制的技術,使土壤有干的過程,然后土壤的通透性好,根系發達,水稻的群體結構非常均勻,主莖和分蘗、長勢很均勻。節水灌溉發展取得了節水、增產、增效、減排、防污綜合效益。 (1)防病。水稻防病主要通過栽培措施和藥物防治兩方面,在栽培措施上,節水灌溉技術起了一定作用,節水灌溉通過控灌使植株內干物質積累較多,硅質化程度好,另外株型直立,不劈垂,可以保證光合作用。同時每天葉尖都有吐水,或者陰雨天,露水珠在葉面上不存,保持濕度一般在98%以下容易發,對抗病起很大的作用。(2)防蟲。節水灌溉增加植株硅質化程度(就是葉片)。硅質化程度增強,水稻比較硬實,蟲子嗑不動。并通過間節水灌溉來控制整個群體長勢結構,使水稻更趨于合理化生長。同時通過控制灌溉把水稻,主要是根系,因為通過控制灌溉以后呢,根系隨著水分的下移,它根系扎的越來越深。能夠有效防治倒伏。并使整個水稻株型均勻一致,穗兒也大小一致,從整體看長勢比較平均。(3)增收、節能。增產增收上,通過使用控水技術水稻田基本上增產增收是5%~8%左右。使用(節水)灌溉后它的穗兒型基本上都差不多少,而且出穗兒的時間比較集中,沒有無效分蘗,它這個品質就提高,出米率要比普通(灌溉)要高0.5左右。節能上使用節水灌溉水稻,最少能省100m3/667m2水。
2.2 水肥一體化技術
通過土壤干深度、水脅迫時長、灌溉濕點時長,形成基于作物-時間-空間-水分-肥藥的干深-時域的輪歇灌溉,使水肥藥減量增濃提效、減少農藥化肥污染,可枯草榮苗、透氣增肥、干燥滅害(病蟲害),以及隔熱阻水蒸發,避免水分滲漏,防板結控鹽堿,益菌生態修復,調控根葉花果,引根深扎展擴,控形控冠矮化,增加干物積累,對作物、土壤、生態環境指標進行多維度協同調控,少水多種、增土利用,不但節水節材節能,省工省肥省藥,而且可實現高效高質高產、低耗綠色生態,從而提升地力。干深時域灌溉土層干到上層探頭所埋深度時自動開水,濕到下層探頭所埋深度時按設置的時間自動關水,探頭差異化埋放即可實現輪灌。顛覆傳統灌溉,克服水分率控制灌溉濕不到根底、定時灌溉易生病蟲害和浪費水的難題,解決了首部灌溉浪費管材與需要棚房的弊端。模糊智能控制開關適合任意土壤作物,自診斷自維護(LED指示燈,內設自修復和自維護系統),更精準節水抗鈍化,實現量化智能精準灌溉。
3? 綠色技術在農業機械工程中的推廣策略
由于節水灌溉直接服務于農業農村,具有一定社會和公益屬性,目前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以政府主導、政府投資為主,項目建設根據資金渠道按照相關項目管理辦法和規定實施,一般采用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建設管理,保障了項目建設規范有序、工程質量以及項目建成后運行管理和效益發揮。一些地方創新建設方式,引入社會資本,采取項目總承包、PPP(主要針對集約化經營、經濟類作物)等模式,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根據以往高效節水灌溉建設資料,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占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總資金的13%左右,取得良好開端。國家出臺政策,不斷完善體制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發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堅實支撐。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工程建設標準低、工程質量參差不齊,農民用水戶內生節水驅動力不足,良性的運行管理體制與管護模式未得到根本確立,政府主導與社會資本投入"兩手發力"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等,一定程度上制約節水灌溉持續快速發展。
近幾年,合同節水管理在城市、工業節水領域取得了一定發展。但在高效節水灌溉發展中,由于農業水價偏低、水市場發育不完善、節水收益低等原因,合同節水管理尚未真正開展。實際上,高效節水灌溉發展迫切需要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助力解決政府投資不足、專業化服務不夠、工程質量保障程度不高、項目效益發揮不充分等問題,促進高效節水灌溉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現實要求。選擇經濟作物種植區、現代農業與集約化農業經營區開展合同節水管理試點,使合同節水管理理念與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深度融合,實現政府、用水戶、服務企業"三贏"。節水服務企業與用水戶(農業合作社)以合同形式,為用水戶募集資本、集成先進技術,提供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建后管護等服務,以分享節水灌溉效益和灌溉服務收益等方式收回投資、獲取合理回報。
我國部分地區農業生產非常缺水,一是資源性缺水;二是農業季節性缺水,作物開花掛果的1~4月和水果成熟的6~7月耗水量較大;三是水質性、工程性缺水;四是地理性缺水,部分地區山地和丘陵地較多,不易保水和取水,且光照強,平均年蒸發量1580mm大于降水量下限1300mm,導致水資源緊缺。隨著勞動力、土地成本、電力不斷上漲,區域間競爭加劇,發展無人、無市電先進的智能節水農機裝備,對于促進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的優質、高產、低耗、綠色、安全,迫在眉睫。相比現有遠程控制等滴噴灌技術,該技術裝備與農藝結合更好,無需市電、無需人工,實現智能高效精準節水灌溉,是一項極具推廣應用前景的生態農業綠色技術。
4 結語
農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創新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全面提升綠色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提升設施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農產品初加工等各類綠色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 張世有.綠色技術在農業機械化推廣與使用中的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9-10.
[2] 許宏偉.農業機械工程中綠色技術的使用問題及推廣策略[J].鄉村科技,2020,11(3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