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長春 單堯 李敬巖 蔣暢 劉時靜 馬云飛 謝紅梅 王宇航
摘要:我縣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位于干旱半干旱區域,被稱為“北部七個重點沙化”地區。以這些地區為代表的北部生態脆弱地區,既是我縣生態治理相對較落后地區,也是水土流失、沙化鹽堿化嚴重地區。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經濟作物是花生,而由于該地區降水量少、旱災頻發,玉米、花生產量低而不穩,為增加產量,農民往往過度開墾,侵占林草地,加劇水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關鍵詞:草原;生態修復;建議
1 草原生態恢復和建設工作
1.1 推進流轉補償資金發放工作
2021年土地流轉面積8354.7hm2,補助資金2484.2763萬元,共簽訂流轉合同5777份。目前,流轉土地合同及匯總已全部完成審核,正在按程序審批。
1.2 推進草原生態恢復建設工作
為推進草原生態恢復建設高質量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先后爭取國家退化草原種草、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資金6410萬元(其中包括國家草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資金2019年3500萬元、2020年1832萬元、2021年1692萬元;國家退牧還草項目資金1078萬元),推動草原生態持續恢復。2021年草原示范區計劃完成退化草原種草4086.67hm2,預計7月15日之前完工。重點鞏固3片精品草場,打造7片精品花海133.33hm2。同時,與伊利溝通協調拉送糞肥200車改良沙化土壤;實施阿爾鄉鎮生態造林293.33hm2及鼠病蟲害防治400hm2。全面完成高速兩側沙漠化治理問題;草原路入口南側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爭取省林草局資金實施圍欄封育。另外,積極與農科院對接,不斷提升科技共建水平,助力草原生態恢復建設。
1.3 基礎設施管護和維護工作
年初以來,對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所轄的四個鄉鎮(章古臺鎮、后新秋鎮、四合城鎮、大德鎮)15個村的0.83萬hm2流轉土地實施的生態恢復項目、基礎設施項目、道路建設項目等開展全面的管護工作,并明確示范區所轄鄉鎮實施的各類項目經營收益的15%返給各鄉鎮,用于各鄉鎮管護工作的費用,反哺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的建設和發展。截止目前,已經完成了對四合城王家村付家屯和章古臺哈拉海新村進行美化改造;遷移電話線桿;歐李山建設2000m2生態停車場一處;在歐李山設置“生態草原”標石,萬畝示范區設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標語;路視野內林木美化;西舊府湖西側樹帶移除;西舊府湖東側綠化水土保持等多項重點工作。正在抓緊推進越野場地建設;10km草原路建設;大黑山整體美化建設。進一步強化草原防火和封山禁牧工作,有效確保實現示范區設施完備、道路安全、草場美觀、環境整潔、運轉規范的目標,推動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健康、良性、長效、穩定、可持續發展。下一步,將重點加大對歐李山精品草場、水電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護力度,提升草原生態恢復建設和運行質量。
1.4 后續產業培育和發展方面
1.4.1 旅游業發展方面
在德力格爾湖周邊新建了蒙古包8個、風車2個、游船3個、小木屋4個、小矮人7個、小品牛5頭、小品羊5只、馬3匹、仙鶴4只等附屬設施,設置了30個精品民宿,打造了旱滑滑道、騎馬體驗場地、湖心島、霍比特小屋、兒童沙地體驗、鴕鳥養殖園等觀光游玩景點,形成了特色蒙餐、精品美食、沙泉魚宴等獨具特色的餐飲文化,增加了草原示范區旅游元素。據不完全統計,僅端午節當天草原約接待車輛5000余臺次、游客近3萬人。省內外游客通過抖音短視頻、快手、朋友圈等新媒體手段廣泛宣傳推介彰武草原達1500余次,游客總體評價較好,期望值、滿意度較高,旅游熱度不斷攀升,彰武草原的知名度、影響力、美譽度顯著提升。同時,重點打造了歐李山、德力格爾、半拉山等旅游觀光帶,完善了對外接待服務,構筑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治沙格局。
1.4.2 種養業發展方面
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特色農業、高效農業,栽植錦繡海棠、雞心果等果樹及芝豇、花卉、蔬菜等高效作物約3650畝。鞏固提升已建成6個精品果園整體品質,新建精品果園4個,與鄉村旅游、觀光采摘實現有機結合。實施種植沙棘20hm2、金盞花26.67hm2、油菜花46.67hm2、苦參射干86.67hm2等特色產業項目種植,試種蛋白桑240畝,有效促進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融合發展。協調推進各鄉鎮篩選草原伴手禮、后備箱工程,大力推進農家樂和民宿經濟。
1.4.3 草食畜牧業發展方面
建成6個肉羊養殖場、1個肉牛養殖場,現階段已全部投入使用,通過村集體經營、外租承包經營,可實現年收益約120萬元。計劃新建肉羊養殖場3個,已陸續開工建設。加大示范區內后新秋鎮鴨蛋養殖及白鵝養殖規模,注重產業鏈形成,打造彰武特色農產品品牌。
2 草原生態恢復區成效
2.1 生態植被逐漸修復
示范區補播牧草0.2萬hm2,打造千畝以上精品草場3塊,建設金盞菊、油菜花、格桑花花帶133.33hm2,栽植草花、歐李、沙地柏等各類植物10余種20萬棵,鋪設草方格133.33hm2。示范區植被覆蓋度已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植被草層高度已由治理前的5~7cm提高到了30~40cm。
2.2 配套工程全面完善
道路方面,58.8km草原路建成通車,修建康養林穿林路1.7km。澆灌設施方面,圍繞工程的實際用水需求,在重點地塊打井239眼,并配套了水泵、發電機組及噴灌等設備。消防設施方面,建設歐李山等5個瞭望平臺,改造完成林草消防站并配備相關滅火工具等設施。結合示范區實際,建設用水處5處、交通路引22處,修建彩色瀝青停車場1500m2。
2.3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經過綜合治理,草原恢復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自然生態正在加快修復,帶動彰武生態環境發生較大變化,風沙變小,雨水增多,生態彰武目標成為現實。
2.4 生產方式發生轉變
草原生態恢復工程實施以來,部分農民依托牧草資源發展養殖業,核心區內牛羊出欄量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了1.75%和39.9%,拉動了草食畜牧業發展;部分流轉土地的農民利用庭院空間,栽植高效作物,促進了設施農業、庭院經濟的發展;部分農民通過發展農家樂和民宿、外地務工等增加收入,推動了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2.5 生態意識全面提高
草原建設過程中,周邊群眾乃至全縣人民親眼目睹了生態恢復的“難”,也切身感受到了綠草成茵的“美”,生態文明觀念深深植入每個彰武人的腦海,“生態文明”這個概念走進每個人的思想,轉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在彰武形成了生態文明人人建、建好生態為人人的良好氛圍。
3 草原生態恢復區存在的問題
3.1 缺少調整生態結構的具體行動
當前,修復區尚存在生態結構不合理、穩定性差,特別是農田防護林、固沙林等樹種單一(以楊樹為主)、喬灌草配置不合理,特點是純林多,混交林少,易發生病蟲害。從林齡結構看,老、幼齡林占三分之二,與合理的結構比例有較大差距,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差。在現有人工林草科學經營特別是密度調整上,各部門都是說的多做的少。
3.2 農村面源污染較重
面源污染主要來自于農村使用化肥、農藥和畜牧業以及家庭養殖業、環境衛生等。生活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難以循環利用,造成二次污染。
3.3 缺乏科技支撐
除了產生以上生態問題的原因外,科學管理這個人為原因常常是被重視但卻缺少具體行動,它是生態建設中更為突出的問題,我們的生態建設只是部分關系到生態和自然本身,更多的是當下社會管理和生存壓力問題。水利是農業經濟的命脈,草原生態恢復工程建設主要工程內容的路網、景觀比例過大,農業節水基礎設施工程量過少;沒有很好的分析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對不同植物生長需水的承載量現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工程建設未達到“藏水于地”的修復效果。
4 草原生態示范區建設建議
(1)草原缺水嚴重,應以水定地,以水定產;形成節水滴灌,水肥一體化生產方式,實現靠天修復,向“藏水于地”轉變。
①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篈則封,適度發展經濟林,彩色林,與農業開發項目結合,發展文旅業。
②開展一村千樹行動和森林新村建設,突出身邊增綠,綜合提升鄉村自然風貌,突出鄉村特色和田園風光。
③堅持查缺補縫原則,把美麗鄉村、林網恢復、草原恢復、林分提升融為一體,打造一個農林牧副漁業有機融合的完整草原生態修復體系。
(2)進一步深化完善北部生態脆弱地區種植結構調整政策,調整林草產業結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引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向林果種植業,果業產業化和品牌化快速發展。全市上下應加快造林播綠的腳步,創出一條生態治理與治沙用沙相結合、產業發展與人居生態環境改善齊行的路子,實現生態治理與綠色經濟發展的“雙贏”。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使北部生態脆弱地區干鮮果品林及景觀經濟林種植能夠享受一定金額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林補貼,并納入生態效益補貼和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確保干果林木種植總體經濟效益不低于玉米種植。出臺支持政策和措施,鼓勵干旱半干旱山地丘陵地區種植山杏、榛子、文冠果等兼具優質高產和抗旱抗寒性能的干果林木,堅持公益性為主,兼顧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幫助農民提高干果產量和品質,并開拓銷售渠道,深化加工方式,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實現這些地區常年植被覆蓋、水源涵養、抗風抗沙,兼顧生態保護和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紅艷.彰武草原生態恢復示范區發展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