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11月25日,上海市、浙江省相繼公布延長生育假期的決定,并于公布之日起實施。上海市將生育假由30天延長到60天,意味著上海女職工生育期間可有158天假期。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全國至少有11地通過相關條例,已經或即將實施延長產假,增設育兒假、配偶護理假等措施,另外還有多地正在起草或公開征集意見中。(11月26日《北京青年報》)
在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各地鼓勵生育的政策不斷出臺,這無疑是好消息。不過,在筆者看來,若不能消除女性在職場上因生育受到的歧視,延長生育假還只能算是半個好消息。
從家庭的視角來看,影響生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了夫妻的生育觀念外,影響家庭生育決策的還有現實問題,例如生育、養育、教育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時間、財力。許多年輕人雖然有生育意愿,但面臨種種困境和顧慮,只能是“望而卻步”。
就當前形勢來看,我國人口增長速度持續放緩,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一個極為嚴峻的社會問題。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1》表明,中國2020年人口出生率僅8.52‰,首次跌破10‰,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1.45‰。這兩項數據都創下了43年來的新低。
過去的幾年間,我國放開二胎后,又提出了“三胎”政策。為鼓勵生育,各地促進優生優育的法規政策制度建設不斷優化,普惠托育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嬰幼兒活動場所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持續增加。
從鼓勵生育、解決痛點的角度看,各地出臺延長生育假政策的初衷值得肯定。
不過,在欣喜的同時,不少生育女性對延長生育假也存在現實的顧慮:“懷孕后,公司想辭退我怎么辦?”“政策是好政策,但都是好單位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這有用嗎,私企也會按規定來嗎?”
從實際情況來看,這樣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因為生育問題,女性在職場受到隱形歧視的現象時有發生。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有近六成的女性在求職過程中被問及婚姻生育狀況,而同一問題僅有兩成男性會被問到。
毋庸置疑,生育假越長,意味著企業的額外負擔越大,這將導致企業招聘女性員工的意愿就越低。作為市場主體,企業自身也有經營壓力。在這種情形下,女性的生育意愿反而會更低。
讓年輕人愿生育、敢生育,需要生育友好型社會構建,需家庭、用人單位、政府共同發力共擔責任。好政策,還需真落地。
雙向選擇的機制下,如何確保生育女性的就業機會,是生育假政策落地難背后的真問題。鑒于此,如果問題沒有破解,延長生育假不僅容易淪為紙面福利,而且還可能給生育女性增添更多的求職壓力和失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