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曉杭 黃程 李翌誠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作為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先行市,寧波如何下大力氣補齊鄉村產業競爭力、城鄉收入差別、農村人居環境等基礎設施及社會公共服務等短板?
去年,寧波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132元,同比增長6.8%,居全國37個大中城市首位、16個副省級城市首位。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74∶1,連續17年呈縮小態勢。
在寧波廣袤鄉村,一個個“盆景”正在轉化為一處處“風景”,唱響了未來鄉村協奏曲,廣大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深秋,寧波慈溪80后農民計亞兵忙著收割綠花菜。一棵棵綠花菜將被慈溪市龍山鎮甬豐蔬菜種植場統一采購,運到海通集團加工成速凍產品,銷往日本。
“去年綠花菜收購價每公斤5元,今年漲到7.2元。我們是海通的加盟農場,主要運營模式是訂單生產。”甬豐蔬菜種植場負責人胡志勇介紹,農場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海通集團,從播種、定植、采收到肥料配比、病蟲防治,按照訂單進行標準化種植,輻射帶動周邊五六十戶農戶。
“不讓農民兄弟掉隊!海通一直堅持保底價收購。”海通集團慈溪廠區總經理呂建說,海通集團從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科技創新、產品營銷4個環節,全力打造農產品全產業鏈。
1至10月,海通收購農產品5.6億元,帶動農戶10萬戶。“今年我種了120畝地,輪番種植綠花菜和毛豆,到年底估計收入有20多萬元。”計亞兵說。
從農戶到合作社,再到農業龍頭企業,鏈接起一條產值16.7億元的慈溪加工型蔬菜全產業鏈,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產業興旺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我們需要大力培育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以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供應鏈重組、利益鏈共享為重點,構建起共富產業聯合體。”慈溪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斌表示。
11月份,寧波推出24個農業產業化共富聯合體,涉及余姚榨菜、象山柑橘、奉化竹筍、慈城年糕等,加速打造高質高效產業,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
得益于品種優勢,自2001年象山縣培育出中國第一棵紅美人,該縣便開啟了柑橘轉型升級之路。墻頭鎮方家岙村黨支部書記歐昌伍說,村里引進種植了150畝紅美人,11月一上市,就有很多老客戶訂購,品質好的柑橘一顆可賣25元,是名副其實的“共富果”。“村里水果產業漸成氣候,民宿發展紅紅火火,1至10月,村里接待游客30萬人次,旅游綜合性收入達6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50萬元,還被縣里評為共同富裕示范村。”
目前,象山縣柑橘種植面積達12.7萬畝、產量12萬噸,形成產值25億元的柑橘全產業鏈。柑橘產業成為當地農民邁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加快一、二、三產融合,引導農民跳出田頭跨業發展,不斷提升鄉村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在寧波農村,以“農業+”融合發展的新興業態勢頭正盛,拓展了傳統農業功能,凸顯鄉村多元價值,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稻田邊喝咖啡,在營地中體驗研學……自7月份投資4.23億元的寧波余姚梁弄鎮橫坎頭田園綜合體開業以來,游客絡繹不絕。
今年,梁弄鎮啟動了橫坎頭紅鋒共富聯盟,以橫坎頭村為核心,通過大項目驅動,輻射帶動汪巷村、甘宣村等3個村共同發展。
梁弄鎮副鎮長楊建海介紹,田園綜合體以“紅色+”理念引領,推動紅色文化與農業、教育、科技、會務、創意等綠色產業深度融合,預計到年底橫坎頭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可突破3000萬元。

寧波市鎮海區永旺村,通過盤活鄉村旅游資源,促進文旅融合,帶動村民走上共同富裕路。圖/胡亞仙
趁天晴,寧波市海曙區章水鎮貝母種植大戶邵將煒拉出改裝的新設備,進行全機械化貝母播種。得益于新設備,邵將煒播種的效率大大提升。“多虧鄉村振興公司幫助我們流轉了120畝地,還經常給我們政策指導。眼下市場行情上漲,我們正在加緊打造浙貝母產業園,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邵將煒說。
浙東革命老區章水鎮,是寧波通向四明山腹地的門戶。多年來,受山多地少、水源保護區等因素影響,大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2018年9月底,章水鎮以鎮村聯建模式,在全市率先成立鄉村振興公司,鎮屬優質資產和各村集體聯合入股,年底進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薄弱村搭乘上“共富高速快車”。
鄉村振興公司3年來通過開展新村建設、供電設施建設、紅色研學、網紅直播農產品帶貨等業務,進行資源整合、項目盤活,同時培育鄉村業態、精選優質投資項目,增強山區造血功能,把章水鄭家的沙地玉米、李家坑的吊紅、杖錫的花旗芋艿、里梅的高山蜂蜜等負氧農鮮打造成響當當的搶手貨。
“公司凝聚鎮轄所有18個村,優勢互補共謀發展,現已流轉閑置土地400多畝,盤活建筑2500平方米,引進2000多萬元資本入村。”鄉村振興公司負責人劉中說,帶動打造的浙江最大浙貝母產業園、李家坑高山果蔬農業園、光伏發電等項目均產生了不菲效益。
去年,章水所有建制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10萬元,其中5個村達到30萬元,蹚出一條山區共富新路。
山區和城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是常態。即便在位居中國百強縣第六的慈溪市,村與村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資源要素配置不協調等矛盾仍然存在。
如何破題?慈溪瞄準“片區”這個基本單元,將“組團發展”作為新一輪改革攻堅的突破口,創新實施黨建聯盟、規劃聯體、產業聯動、社會聯治等工程,打造鄉村發展聯合體,走出一條區域協同發展、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2019年4月,慈溪市崇壽鎮傅家路、傅福、健民等3個村率先成立傅家路片區聯合黨委,以片區黨員共管、事務共商、難題共解,營造片區大事共商、各村難事共議的氛圍,確保片區工作“一盤棋”推開。
隨著人氣攀升,村里的咖啡店、畫廊等新業態涌現,生意紅火。“傅家路村從一個‘無資金、無資源、無特色的三無村莊,發展成遠近聞名的明星村,片區組團給我們最大的收獲,是發展思路的提升。思路打開了,資源打通了,我們也能發展起來。”健民村黨總支書記黃戰武說。
目前,慈溪已培育組團片區79個,落地發展項目205個;2020年首批培育的8個市級片區,村集體經濟平均增加38.9萬元。
慈溪市的經驗已經在全市推開。寧波從組織、產業、規劃和治理4個維度,探索推廣區域統籌、產業融合、利益聯結、共同參與的片區組團發展新模式,實現強村帶弱村,變一枝獨秀為百花齊放。眼下,寧波已有片區組團128個,涉及729個村。
在寧波市江北區甬江街道外漕村,一家新開的川菜館內食客絡繹不絕。不遠處,白墻青瓦、掛著紅燈籠的建筑格外顯眼,這里是巴蜀文化村餐飲項目所在地,去年開業至今,憑借全新的農旅融合業態圈粉無數。
“這里的老廠房屬于村級物業,600多平方米年租金才4萬元。前年,村里對出租物業進行整治,清退原來的租戶,把這里租給了巴蜀文化村,年租金變成13萬元,以后每年還會漲。”外漕村村監會主任陳錫耀說。
陳錫耀每天都會打開手機或電腦,登錄寧波市江北區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查詢或登記村里的“三資”信息。該平臺還有“一村一圖”、智能云圖、五碼應用、陽光公開等應用板塊,讓管理人員和決策者足不出戶就能實現村域數治。
近年來,寧波順應數字化、“互聯網+”大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走出一條“數字引領”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在鄞州云龍鎮上李家村,車輛違停、高空拋物等不文明行為日漸減少,依托“掌上治村”指揮中心,一有違規現象,系統便會自動報警。
作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云龍鎮打造“鄉村大腦”,實施“掌上智村”,依托數字科技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為群眾提供了從村務參與、村務決策、村務評議到村務監督的閉環式治理體系,還提供創業就業、行政服務、鄉親互助等服務內容。
云龍鎮黨委書記阮鍇介紹,在云龍,“掌上治村”的發源地有兩個村。一個是上李家村,突出“智能”的智;另一個是冠英村,突出“治理”的治。
目前,寧波累計創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縣兩個、示范鎮一個、示范村14個,省善治(示范)村659個,象山縣村民說事、寧海縣小微權力清單制度、鄞州區基層公權力三清單等成為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象山縣泗洲頭鎮墩岙村是村民說事的起源地之一。村黨支部書記鮑英錢說:“通過村民說事,全村上下齊心協力把村莊環境搞好了。后來又在村民說事的基礎上,拓展了新鄉賢說事等新平臺,吸引鄉賢回歸助力家鄉發展。”
2017年,鮑英錢說服鄉賢回鄉投資800萬元建設精品民宿項目,成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統一運營村里的民宿,年營業額超過500萬元。
“今年,我們上線了暢游墩岙APP,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數字化提升。”鮑英錢說,“平臺可以實時派送墩岙村民宿資源、旅游產品和定制個性化旅游路線,吸引更多游客。”
寧波堅持黨建統領,以人本化、數字化、生態化為核心理念,一村一方案,打造都市鄉村、田園城市的標桿樣板。全市啟動建設省級未來鄉村試點14個、市級試點27個。
記者從寧波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間,寧波將建成未來鄉村100個以上,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典型經驗和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