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亦來 張兵

綠跡現代農業
100年前,嘉興南湖的一葉畫舫上,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由此啟航。
100年后,這片熾熱的紅色土地煥發出新時代田園牧歌、詩畫江南的美麗新顏,均衡富庶發展的名片愈擦愈亮,展現著共同富裕更“典范”的社會形態和幸福生活。
每逢周末和重大節假日,南湖區鳳橋鎮聯豐村村民王玉琴的17號農家樂都會被預訂一空。當被問到農家樂生意帶來了多少收益時,她的笑容就一直掛在臉上。“我們每年不僅有了可以看到的穩定收入,更重要的是,現在的生活比以前更有盼頭,也更讓人欣喜。”
從主動拆除自家豬舍到第一個在村里辦起農家樂,再到幫周邊農戶賣農副產品,王玉琴身體力行著“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理念。上半年,聯豐村各旅游點共接待游客約1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00余萬元。
在秀洲區新塍鎮,21家稻漁共生家庭農場聯合組建的靈心稻漁種養專業合作社,共同開展品種、技術、烘干、倉儲、銷售等合作,大米平均售價超過10元/公斤,甲魚平均售價超過120元/公斤,畝均效益普遍達到1萬元以上,個別成員畝均效益超2萬元。
“將分散的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抱團聯合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的價錢賣得更好,收入比以前多多了。”合作社負責人凌建新說。
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置身紅船起航地的廣袤田野,嘉興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7年居全省首位,城鄉居民收入比1.61∶1的成績,為全國提供了一個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的生動樣本。農民群眾踏著經濟發展的臺階日益抵達共同富裕的彼岸,緣起于17年前那一個“春天的故事”。
2004年3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嘉興開展為期4天的調研,并召開全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座談會,習近平指出要“逐漸縮小城鄉差別,使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現代文明”,并特別指出“嘉興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典范”。
這一重要指示,飽含對嘉興率先推進統籌發展、協調發展,率先為全省、全國探索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之路的重托和期待。
17年來,嘉興以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毅,圍繞城鄉一體、區域均衡、服務普惠、人民共富,一筆一畫勾勒美好生活圖景。
從全國率先制定出臺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到率先探索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從全國第一個實現村村通公交,到全國第一個推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從全國率先嘗試城市圖書館開到村民家門口,到全國率先實現所有的便民服務向鎮村延伸……
4000平方公里的嘉禾大地,一幅幅喜悅的幸福畫卷躍然眼前—所轄縣(市、區)全部進入“中國城鄉統籌百佳縣市”榜前4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801元,連續17年居全省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61∶1,差距全省最小;五縣兩區農村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07,省內地市最小;五縣兩區人均GDP極差為1.13,全省率先實現村集體經常性收入超過100萬元全覆蓋;市域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在偉大建黨精神和紅船精神引領下,嘉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典范”的囑托,咬定目標、砥礪前行,開拓創新、久久為功,走出一條具有嘉興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奔向共同富裕之路。
5510億元,這是2020年嘉興地區生產總值的最終數據,也是嘉興撤地建市以來的最好成績。跨過5500億元大關的嘉興,綜合實力列全國百強城市35位,人均GDP排在全國15位。
今年的三季報更令人振奮和自豪:全市生產總值4557.98億元,同比增長11.3%,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1.5和0.7個百分點。如果保持這個增速,嘉興全市生產總值將首次突破6000億元,再次迎來發展里程碑。
在體現地方財力的財政總收入上,嘉興首次邁上千億臺階,達到1003億元,列全國城市20位,在全國所有地級市中排第五位,今年上半年又進一步躍升到全國地級市第三位。在體現發展含金量的稅收貢獻度上,近3年,嘉興的稅收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在90%以上,2020年達到歷史新高,占92.7%,其中民營企業的稅收貢獻度在80%以上。
面對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為什么嘉興的“微笑曲線”一路上揚?
因為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因為毫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發展。
近3年,嘉興新引進百億級重大產業項目29個;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87個,其中總投資超億美元產業項目228個,居浙江省第一;實際利用外資110億美元,居浙江省第三。目前,全市共集聚了84家世界500強企業的148個產業項目。在持續開放發展中,去年嘉興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
成功入選“科創中國”創新樞紐城市的嘉興,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位居浙江第二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14家,名列浙江第三位;在《2021年中國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中,嘉興躋身全國第25位、浙江第三位。全市與政府共建的創新載體有81家。每年引進近10萬名大學生,中高端人才凈流入率居全國前列。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嘉興搭建了一系列創業創新平臺,為青年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通過積極推動G60科創走廊建設,嘉興已集聚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電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實驗室、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研究生院等370多個創新載體,一大批體量大、規格高、要素全、機制活的科創載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嘉興市委書記張兵談到共同富裕時表示,根本靠發展,關鍵靠統籌。高質量發展是嘉興做大蛋糕的路徑所在。8月4日,嘉興召開全市打造“互聯網+”高地金名片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市委、市政府號召全市行動起來,扛起打造“互聯網+”高地金名片和長三角核心區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責任擔當,唯實惟先、善作善成,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和高水平共同富裕典范城市提供強大動力。
無論是產業競爭力提升,還是城市現代化先行,“高質量”是嘉興正在奏響的凱歌。
千年子城、南湖天地、運河夜景、森林中的火車站、文化藝術中心、快速路……綿延著7000年歷史文脈的嘉禾大地,增添了許多熠熠生輝的名字,豐富了嘉興市民的幸福生活。生生不息的運河,風云激蕩的吳根越角,賡續著一往無前的力量。在一項項竣工的民生工程里,積淀著黨心與民意。
調查顯示,96.3%的群眾認為嘉興城市形象有提升,98.5%的群眾對嘉興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不患寡而患不均”,把共同富裕的蛋糕分好,事關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共同富裕,既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更要突出全民共同富裕的共享性、公平性。
這些年,嘉興不斷朝著心中的夢想前進。以生態為例,從村莊到河湖、從陸地到海洋、從土壤到大氣,嘉興用8年時間還清30年的“環境債”,2968條涉及1905公里的垃圾河被消滅,國控斷面三類水比例達100%,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100%,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7.2%,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投資80億元建設46個固廢處置項目,成為全省首個“垃圾焚燒處置縣(市)全覆蓋、垃圾處置零填埋”地市。
無論是一家人的賬本還是千家萬戶的冷暖,奮進的指針劃過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步、每一招都讓新老嘉興人在以人民為中心的佑護下實現夢起夢圓。
《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后,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塊的嘉興,在省委的領導和統一部署下,開啟了極富挑戰的探索。在中國奔向共同富裕的“復興號”高速列車上,嘉興,這個讓習近平總書記26次親臨調研考察深情惦念的地方,準備以奮勇爭光的姿態輸送“嘉動力”。
高起點高標準明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典范城市的“嘉興標準”,實現“三富四優、七個典范”,即物質基礎更加富裕,在構建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上成為典范;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在優化收入分配格局上成為典范;精神文化更加富有,在彰顯共同富裕人文之美上成為典范;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在城鄉區域公共服務優質共享上成為典范;人居環境更加優美,在彰顯共同富裕生態之美上成為典范;社會治理更加優化,在彰顯共同富裕和諧之美上成為典范;體制機制更加優越,在構建共同富裕的制度體系上成為典范。
到2025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58以內,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萬至50萬元的群體比例達到81%、20萬至60萬元的群體比例力爭達到45.5%,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內部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縮小,農村居民收入持續領跑,形成更加穩健、更有活力的橄欖型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