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李實
5月20日,《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明確浙江率先探索共同富裕,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先行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引領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文明和諧美麗家園展示區。
對于浙江來說,這是時代賦予的重任。要擔起這個重任,浙江準備好了嗎?未來將面臨哪些挑戰?共同富裕將如何推進?圍繞這些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李實。
民生周刊:您覺得是哪些因素讓浙江成為共同富裕示范區?
李實:浙江具備幾個條件。第一,浙江有城市和農村,而且農村地區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全國有代表性,這樣先行先試,總結經驗,便于向全國推廣。
第二,浙江有較高的發展水平,雖然浙江的人均GDP不是最高的,但浙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較高,而且城鄉差距較小,共享程度高。
第三,浙江的發展活力比較強。它有很強的內生動力,過去幾年,在全國經濟發展開始減速的時候,浙江還能保持相對比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
第四,浙江的公共治理能力比較強,政府辦事效率比較高,第一個提出了百姓到政府辦事“只跑一趟”。只有一個高效的政府,才能很好地把中央的政策落實下去。
民生周刊:現在全國只有一個共同富裕示范區,今后可能出現其他示范區嗎?
李實:實現共同富裕要分階段推進。浙江是第一個示范區,再過幾年可能再擴大,增加三五個省份作為示范區,然后再進一步擴展,這是一種推進方式。另外一種方式是經過浙江5年的試驗,下一步在全國鋪開。
怎樣進一步提高農村的公共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怎樣通過進一步共享促進發展,同時在發展中實現共享,這是浙江未來幾年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民生周刊:根據您的調研,在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路上,浙江面臨哪些難題?
李實:推進共同富裕確實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需要很多探索與創新。
每一個地方在推進共同富裕方面都會碰到不同的難題。現在浙江把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主要抓手。但縮小城鄉差距不僅要縮小收入差距,還要縮小城鄉之間發展上的差距,比如城鄉的公共服務差別。
怎樣進一步提高農村的公共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怎樣通過進一步共享促進發展,同時在發展中實現共享,這是浙江未來幾年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浙江的區域發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比如,杭嘉湖地區,大部分是平原,相對來說發展程度比較高,但浙江西南部、西部、東南部還有很多山區,雖然過去在發展上有很大進步,但相對于平原地區還是有很大差距。怎樣進一步提高山區縣的發展水平,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這是浙江面臨的第二個難題。
浙江過去的公共服務是一個地方一個樣子,城鄉差別大,即使在一個城市內部也有很大差別,怎么進一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浙江面臨的第三個難題。
此外,在推動共同富裕方面,要不要考慮外來人口的問題?如果給外來人口提供同等的公共服務,可能會吸引更多的人來浙江,會給浙江的財政帶來很大壓力。如果對本地人和外地人區別對待,算不算共同富裕?這是第四個難題。現在這個問題還不明顯,“十四五”規劃完成后,這個難題會凸顯出來。
民生周刊:推進共同富裕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浙江應該如何發力?
李實:推進共同富裕一定要意識到它的長期性、艱巨性,要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來考慮,中央也提出要分兩個階段,到2035年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實現共同富裕。但要全面實現共同富裕,還需要更長時間。
所以,浙江應該保持理性的科學的態度來設計不同階段共同富裕的目標,以及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一定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的條件進行設計。
但是,在選擇推進共同富裕的方式、方法和路徑上,要允許地方大膽探索和實踐。因為各個地方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地方可以通過發展高科技、增加就業來實現共同富裕。有的地方可能只能發展農業或者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此外,推進共同富裕,政府該做的事情一個是制定法律規則,另一個是提供公共服務。有了法律規則,市場才能規范健康地運行。這要求政府成為一個公平的共享型的政府,讓所有人都能夠分享整個公共資源,機會均等。
民生周刊:在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時,要避免走哪些彎路?
李實:我們不能把推進共同富裕看作一個短期內可以完成的事情。要避免急于求成,頭腦發熱,不顧現實,搞運動式推進。更不能采取劫富濟貧的方式,把富人都嚇跑了,最后誰來創造財富?
另外,浙江經濟最主要的生力軍是大量中小企業,它們大多不是所謂的高科技企業或者資本密集型企業,但這些企業最大的特點是會創造很多就業機會,讓更多人有工作和收入。如果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進一步增加,自然會提高工資水平,使得人民的收入不斷增加。
所以,不能一味追求高科技,追求高端,還是要讓中小企業發展。我們可以有高質量的最先進的企業,但也不能排斥傳統企業。只要市場有需求,就應該允許它們發展。不能為了追求GDP,追求高端,限制傳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