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保定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段秀麗傾聽一名學生講解遙控裝置。
“我希望課外活動更豐富”“我想在小區里鍛煉身體”……作為城市的建設者和服務者,你是否了解過孩子的真實需求,又是否忽略了他們的內心感受?
11月20日,世界兒童日,旨在喚起全世界進一步傾聽兒童呼聲,關心兒童權利。
這一天,河北保定迎來高光時刻,一座兒童友好城市應該是什么樣子?保定是如何站在“一米高度”,從兒童本身出發,全面提高兒童素養,讓兒童成為城市治理體系重要參與者的?
“最好的城市應該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城市。”保定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段秀麗說,從“一米高度看保定”,融入了兒童視角,讓城市為兒童而建,更多傾聽兒童的聲音,看見兒童的需要,尊重兒童的想法,讓城市的明天更美好。
日前,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23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針對城市發展與兒童身心發展需求不適應等問題,從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五方面入手,提出了24條重點任務舉措,并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
何為兒童友好城市?指導意見明確,兒童友好是指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
今年7月,保定市全面啟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在河北省實現六個率先,即率先發布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動員令”,率先完成頂層設計政策支撐,率先出臺方案推動先行落地,率先建立高規格聯動機制凝聚合力,率先融合冠軍元素凸顯文化特色,率先激發市場活力形成多元參與。
在工作路徑上,保定堅持戰略規劃、行動計劃、改革創新“三位一體”有序推動;在工作方法上,堅持找準切口、聚焦民生、抓好融合、持續改革,創造品牌高效率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冠軍搖籃、體育之城,保定市在建設兒童友好城市過程中,深度推動體教融合,以幼兒興趣訓練為切入點,打造高水平體育人才基地,為兒童提供了更多參與運動的機會和空間。
保定邀請多名保定籍奧運冠軍助力城市馬拉松、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等,搭建奧運冠軍和兒童對話交流的平臺,用冠軍效應、運動精神引領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據了解,為高標準推進建設工作,保定成立領導小組,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寫入黨代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和人代會工作報告,成為七張城市金名片之一,納入全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十四五”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八五”普法規劃。
目前,保定初步制定了《保定市建設兒童友好城市2021年行動方案》《保定市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提出“3+3+5+6+10”的工作思路,統籌規劃,全程多元參與,全域系統推進。
“除了60家活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外,活動還吸引了200多個社會組織、企業、機構加入。”段秀麗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對大多數城市而言,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是一道嶄新的命題,沒有模板可依,要根據城市、學校、社區及每個家庭的特點,不斷地進行探索創新。
“從一米高度看保定,向世界展示保定溫度,保定歡迎您。”11月20日,伴隨璀璨的燈光,保定市婦聯組織20余名兒童代表,在萬博廣場活動現場同來自北京、深圳、長沙、青海等全國11個城市的兒童代表視頻連線交流,推介家鄉,送出真摯祝福,共話美好未來。
現場連線小主持人—保師附校六年級學生王玥兮高興地說:“希望通過這次活動,更多人能關注到我們的需求,同時把保定關注兒童優先的最強音傳遞出去,歡迎全國的小朋友到保定做客。”
與此同時,“書香浸潤童年 閱讀點亮夢想”親子實踐活動在保定市圖書大廈上演。“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是誰?”“地球是如何轉動的?”小朋友認真聆聽老師講解關于宇宙的秘密,一問一答中,在孩子心中種下了科學的種子。

11月20日,保定點亮城市地標建筑,慶祝世界兒童日。
弘揚漢服文化,展現華夏文明。在關漢卿大劇院,一場別開生面、古風古韻的兒童漢服文化展示活動拉開帷幕,古詩詞大賽、國風講堂、手工體驗、兒童走秀、成人漢服展示講解等環節精彩上演,孩子和家長們在傳統文化浸潤中,度過了愉快而有意義的時光。
科技改變生活。在公園時代社區,保定市婦聯、科協等單位聯合機器人運動協會舉辦科技參與體驗進社區活動,孩子們在玩耍中感受科技樂趣,“聰明的機械臂”,從電腦上設計程序,機械手就可以拿著毛筆或鉛筆進行精彩的書寫表演,制作航模翱翔藍天、VR滑雪體驗……點燃了孩子探尋科技的興趣。
11月21日,接連不斷的叫好聲從群藝館小劇場內傳出。劇場舞臺上,“小戲骨”表演老調經典劇目《潘楊訟》(選段)和《紅衣仙子》(選段),演出行云流水,一顰一笑、一甩一擰,婉轉生動,盡顯風采。
瑰寶綻芳華,非遺薪火傳。作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首批試點單位,河北小學落實“雙減”政策,率先把保定非遺引入校園,開展了老調、戲曲、國學、孫氏太極、面塑等豐富的選修課程,通過非遺傳承人授課,讓少年兒童廣泛了解和感受家鄉文化,讓兒童參與非物質文化的傳承。
一系列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成果的集中展示,將保定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推向了新高潮。
起步就是沖刺,心中有責、眼里有活、手上有招。經過一系列探索,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正在從一個概念轉化成保定人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精耕細作,下足繡花功夫。尤其在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上,需要尊重兒童的心理特點,營造適合兒童的發展需要,并將兒童友好理念落實到每個環節。
“媽媽,我今天在博物館摸到了瓷枕,冰冰涼涼的!”來自保定新秀小學的然然,每到周末都要提醒媽媽參加博物館的研學活動。豐富多彩的公益課程、一應俱全的基礎設施,周末的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等公共文化場所,總能吸引一批又一批小客人到訪。
作為河北省面積最大、獨立分區設置的保定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面積達4100平方米,環境溫馨且充滿童趣。此外,根據少兒心理特點,館內還特別設計了閱覽規則和標識。
“新建的保定博物館、群藝館等文化場館,在規劃使用上,都專門劃分了兒童區域,進行了適兒化布置,配備了便于兒童使用的設施,小到兒童洗手池,大到現代化互動設備,無不從細微之處展示著兒童友好。”保定市文旅局副局長許景陽介紹。
記者了解到,在著力提升公共文化空間硬件建設基礎上,保定市各文化場館利用寒暑期、法定節假日,面向孩子、家長、家庭開展主題多樣的研學、讀書活動,真正把孩子的課堂搬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探尋家鄉歷史,體味家鄉文化。傳統拓印、舞獅、染織、老調臉譜等傳統文化活動,不僅提升了小朋友的文化素養,而且提供了“走進城市,融入城市”的機會,讓他們切身體驗到“城市小主人”的快樂。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兒童生活、居住時間最長的場所。每到周末,西高社區兒童之家便是一派熱鬧景象:老師帶著孩子們做游戲,舞蹈室、閱覽室里到處是孩子們活動的身影,社區儼然成了孩子們的成長樂園。
“早教、母嬰室、愛心媽媽小屋、兒童閱覽室……這些針對兒童的服務,在我們社區能得到一站式解決。”西高社區工作人員張琪介紹。
以兒童眼光,看城市未來。今年9月,保定市婦聯開展“小記者大行動—童眼看保定”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調研活動。
100余名小調研員,利用節假日等課余時間,傾聽各行業、各年齡段的市民對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期望與建議,尤其是同齡人的聲音。“小到家里的決定,大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事關兒童的問題,更應該尊重城市小主人的意見。”段秀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