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晉,王婷婷,趙 晟
(1.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上海201800;2.南昌航空大學,江西 南昌330063)
生態圈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各行業領域的生態系統研究。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明確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他將生態系統的概念定義為包括有機體以及環境等物理要素組成一個物理的系統[1]。在此基礎上,MOORE首次提出要將自然生態系統和共同演化論相結合,指出生態圈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系統中的各個因子需要相互協作使得生態圈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才能使生態圈釋放最大的潛能[2]。
對于生態圈中的生態位概念的界定,研究者有不同的思考。其中生態學家ODUM在1953年重新定義了生態位理論。他認為一個生物在生態群落中的位置取決于該生物的結構適應、生理反應和特有行為[3]。也就是說,在生態系統中,物種都會找到一個自我最適宜生存的生態位,生態位的確定與生態圈中的各個因子緊密相聯。而每個生態位的恰當與否關系著生態圈的潛在價值能否被最大化釋放[4]。
現下,現代學徒制中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呈現為:職業院校積極尋求合適的企業合作,職業院校、企業以及學生簽訂三方現代學徒制協議,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根據試點專業將學生分配至不同的實訓崗位,通過頂崗實習、工學交替以及訂單培養等手段來提升學徒的技術技能能力,為社會和企業直接輸送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實際的現代學徒制試點開展過程中,職業教育系統中校企雙方主體存在嚴重的動態不平衡,往往“各謀其政”,致使職業教育生態圈紊亂,因此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成效并不顯著[5]。
2.2.1 校企雙方對接生硬、耦合性差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等五個對接[6]。但是職業院校和企業在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合作時,雙方只是簡單的“契約”關系,校企合作細節都沒有展開具體對接。
2.2.2 校企雙方存在信息壁壘
一般而言,校企合作的起點是職業院校試點專業主動尋求與本專業相匹配的企業,校企雙方就此達成合作。理想情況下,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學校特色和人才培養的需要,主動與條件契合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開展合作[7]。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往往存在職業院校掌握企業信息匱乏以及試點工作開展經驗不足的問題,導致校企合作成效不高。
2.2.3 雙方指導教師交流不充分
良好的師徒關系對學生的發展極為重要。現代學徒制的特殊之處在于其“雙導師制”,導師由職業院校的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構成。在實際中,職業院校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雙方往往交流不深入,溝通不及時,雙方導師對學生的要求標準不一致,使得學生在校發展和在崗培訓相割離,不利于學生的培養與發展。
早在2005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社會團體和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為職業教育宏觀管理和職業院校改革與發展服務。”[8]本文所說的中介服務型企業指的是營利性企業,能夠為職業院校提供服務,能夠承擔推動校企雙方深度合作的職責,它為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搭建橋梁,能夠讓校企合作平穩落地。
校企雙方教學改革:中介服務型企業能夠根據職業院校的專業特色、教學特色以及合作企業的崗位特色和發展狀況,研發出職業院校課程體系、專業標準企業適用的實訓方案和培訓標準以及能夠滿足校企雙方需求的完整的課程和教材包,以達到校企合作所要求的任務性、針對性以及實用性等特點要求。
校企雙方交流平臺搭建:首先,中介服務型企業能夠幫助職業院校專業地解讀現代學徒制試點指標,為合作的各方“量身定制”合作方案;其次,其能根據雙方需求確定模塊化的合理培養方式,提高人才培養的成效;再次,其擁有充分的企業資源,幫助職業院校節省時間和精力,提升校企合作效率,同時能夠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
中介服務型企業除了服務于職業院校和企業的職責外,其本身也能夠承擔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責。職業院校也可選擇相關的特色中介服務型企業作為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合作企業。
相比于傳統的企業而言,中介服務型企業具備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的豐富經驗,具備契合校企合作實質的實訓基地和設施設備等硬件條件,具備為合作院校研發的有針對性和特色性的課程開發包和教學標準,以及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等軟件條件,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起到了“軟保障”作用。
職業院校教師角色新賦能:相比于傳統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以服務型企業為中介展開的合作中,以真實項目為教學載體,職業院校教師不僅是職業院校課程設計和課程開發者,還可以是管理者和技術人員,職業院校教師角色得以重新定位,豐富了教師職能。
專業鏈建設新啟發:以中介服務型企業的平臺為中介,輻射有共同需求的多個院校的試點專業,有助于以該試點專業為出發點,探索、創新適用于多個職業院校的管理模式,以形成校企合作專業鏈。
4.1.1 重構的設想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生態圈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統。本文基于中介服務型企業的功能,在整個校企合作生態圈中引入另一生態因子——中介服務型企業,構建以服務型企業為中介的校企合作模式,重構職業教育生態圈,實現職業教育的多主體的動態平衡。
4.1.2 重構的內涵
4.1.2.1 “中介”功能升級
中介服務型企業的功能重在其連接性。在校企合作生態圈中,引入中介服務型企業,將試點院校中介服務型企業合作企業各大生態因子緊密相連,形成以服務型企業為中心的相互耦合狀態。
首先,利用其中介性職能,破解校企課程開發機制矛盾,形成基于服務型企業為中介的課程教學資源共享機制。為破解校企合作課程開發能力差等難題,以中介服務型企業為中介,基于雙方需求,對雙方教師進行專業培訓,以真實項目為載體教授教學基本理論、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法以及教學媒體的運用,針對各自特色,研發共建共享課程包、資源包、培訓包以及試題包等內容,構建滿足校企雙方需求的課程包。課程教學研發共享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教學研發共享機制
其次,利用其中介性職能,打破校企雙方資源和信息不對稱等困境,形成校企雙方連接點,構建以服務型企業為中介的校企共建的信息共享平臺。相關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向中介服務型企業提供職業學校和合作企業的信息,形成區域性校企合作資源庫,及時提供更加匹配的信息,減少職業院校尋找相關合作企業的時間和精力,實現校企合作高度匹配,更好地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4.1.2.2 “營利”功能升級
首先,教學實踐場景化,其本身能夠開發專業的教育教學平臺和模擬實訓平臺,為學徒提供真實且直觀的崗位操作模擬平臺,支持在崗實習的學生反復試錯,提高自我技術技能水平;其次,教學過程項目化,其優勢之一就是將學徒學習課程模塊化和項目化,將課程知識分塊置于真實的項目中,讓職業教師和學徒全程參與項目過程;再次,學徒實訓可視化,對學徒在崗實訓過程進行跟蹤和記錄,實現對學徒的多方面的和全過程的監測,并及時反饋給導師,便于他們有針對性地對學徒進行教學和培訓,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4.1.2.3 “創新”功能升級
首先,實現主體職能專業化分工。借助中介服務型企業的職能,根據社會需求、職場需要以及學生特點,實現職業教育資源更加合理化配置,進而實現生態位的精確定位,讓整個生態圈能夠更加協調地運作。
其次,實現區域合作群落化。在原有基礎之上,引入中介服務型企業后,不僅可以展開以其為中介的課程和教材包開發專業鏈,形成教學課程資源共享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經過進一步合作與發展,在某地區形成校、企、中介服務型三方的區域合作“云平臺”,構建地方職業教育生態鏈,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群落。
范國睿指出生態位是指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每個物種都有區別于其他物種的時間和空間位置以及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9]。也就是說在一個生態圈中,從時間、空間以及生態因子的職能三個維度定義生態因子的生態位,生態位的準確定義對于生態圈的平衡發展極為重要。
4.2.1 從時間維度看
中介服務型企業應該貫穿于校企合作的全過程。首先,校企合作前,其能夠為雙方提供豐富的信息,科學支配手中的校企資源,加快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破解信息壁壘難題;其次,校企合作過程中,其能夠為校企雙方構建合適的課程教學包,搭建校企雙方教學和生產的橋梁;最后,校企合作完成后,其能對校企合作進行質量評估以及管理調節等行為,吸取合作經驗,保存合作信息,為進一步深入發展搭建信息服務平臺。
4.2.2 從空間維度看
在地方區域中,根據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的特色和信息資源形成以中介服務型企業為中心的輻射化的生態布局,優化空間規劃,落實各方主體功能,實現合理化和高效化,而且形成具備地方特色的校企合作生態群落,實現更有效的教學管理和更高經濟效益,通過精細管理,提高校企合作資源利用效率。
4.2.3 從職能維度看
4.2.3.1 角色雙重性
中介服務型企業主要有兩種參與形式:①作為起“橋梁”作用的中介組織,它不是獨立主體,在合作中主要承擔“中間人”的作用;②直接替代企業,作為獨立主體參與校企合作,可以直接作為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合作企業。兩者承擔職責不同,因此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也不同。
4.2.3.2 職能多重性
中介服務型企業主要承擔課程教學開發、資源信息共享、機制協調評估等作用,充分發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優勢,保證校企合作的合理化布局,整合校企資源,促進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
目前,中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已經陷入瓶頸,傳統的“一對一”校企合作模式難以滿足現在社會和行業發展的需求,因此本文基于生態圈中生態位的理論,提出在校企合作生態圈中引入中介服務型企業,并明確梳理、提出了中介服務型企業的“中介性”“營利性”以及“創新性”三個方面的功能特點,進而從時間、空間和職能上明確中介服務性企業的生態位,以重新構建校企合作生態圈,構建職業院校—中介企業—合作企業三方協作的職業教育生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