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 編

“短鼻家族”悠然地欣賞著云南的風景,而它們的這次旅程,也成為了人們眼中妙趣橫生的獨特風景。滾泥、滑坡、玩水、吃酒糟……夏天的快樂就是這么簡單。這一家子亞洲野象在人類聚居的場所,還能如此“豪橫”,安全感滿滿,這和政府部門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2021年4月16日,象群由普洱市墨江縣進入玉溪市元江縣,離開其傳統棲息地來計算,北移象群迂回行進1300多公里,途經玉溪、紅河、昆明3個州(市)8個縣(市、區)。為了這趟“象”往的旅行,當地下大力氣為象群“保駕護航”。據統計,截至8月8日,云南省共出動警力和工作人員2.5萬多人次,無人機973架次,布控應急車輛1.5萬多臺次,疏散轉移群眾15萬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噸。野生動物公眾責任險承保公司受理亞洲象肇事損失申報案件1501件,評估定損512.52萬元。目前,已經完成理賠939件,兌付保險金216.48萬元,相關賠付工作正有序推進。顯然,這趟旅行“象”均花費不菲。


這一系列的舉措,這一連串的數字,構建了“人象平安”“人象和諧”的基礎,也客觀反映了亞洲象保護的成果,成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一個縮影。
不得不說,這是一次高規格的“自由行”,不但有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在“不打擾”的前提下為它們的安全保駕護航,還有專人全程為它們提供美食“補給”。除了按照它們口味“專供”的香蕉、菠蘿和玉米,大象們還“光顧”了不少老鄉家的“后廚”,品嘗到了不少云南特色美味。
大象們不會知道,有太多的人為它們一路守護。
受領亞洲象監測任務之前,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野生亞洲象搜尋監測分隊隊長楊翔宇和隊員們大多從事森林草原防滅火和應急救援工作。連續100多天監測象群下來,楊翔宇帶領監測隊員轉場4州市9縣區20多鄉鎮,指導緊急疏散群眾370余次。
“監測是做好大象處置工作的基礎,我們一刻都不敢懈怠?!睏钕栌钫f,剛來的時候分隊才10個人,每天24小時持續不間斷搜尋監測,最多在大象白天睡覺的時候能休息三四個小時,一個月下來瘦了10多斤。



如果說,指揮部是護象行動的大腦,那么,前方監測隊員就是眼睛。截至8月8日,僅用于拍攝大象活動的無人機,就出動了973架次。
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野生亞洲象搜尋監測任務分隊負責人王捷介紹:“我們保持了適當的高度,大概200~300米。我們的無人機有變焦的功能,可以實現60倍的變焦,包括紅外和可見光兩種拍攝模式?!背丝罩械难劬?,還有地面監測隊,當大象遭遇雨天或叢林過于茂盛時,他們就會攜帶高倍率監測器材出動。通常情況下,他們會和象群保持200米安全距離,但即便如此,也時常會被象群來個突然襲擊。
通過對前方信息分析研判,當地對亞洲象可能經過的區域提前采取交通管制并疏散轉移群眾。截至8月8日,云南省總共布控了應急車輛1.5萬多臺次,進行道路封控等。
道路封控、隔離圍擋、投食引導,這些方式多次成功地阻止了象群進入人群密集區域,幫助象群折返遷移。截至目前,前方指揮部的投食小組總共投放了近180噸象食,包括玉米、菠蘿等食物。
大象的北移之路,終于有了新動向——6月17日21時48分,象群進入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轄區,向西偏北方向遷移13.5公里,在峨山縣大龍潭鄉附近活動。專家初步研判,象群呈現南返趨勢。
得知這個消息后,參與大象助遷工作的人都長舒了一口氣。
“亞洲象作為一種巨獸,受驚嚇后極有可能對人類發動攻擊,對象群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柔性疏堵、投食引導。”云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介紹,這種操作其實并不像聽起來那么簡單。他解釋說,由于大象的活動空間多數時候是野外自然環境,上山、下河的時候很難全方位圍堵,“有時候突然趕上大雨天,為了保障山上的象群安全,還要為它們開辟新路。”象群吃完投喂的食物,偏離既定路線也是正常情況,應對這種情況也唯有更多一些耐心。
指揮部多次成功阻止象群進入人群密集區域,并幫助象群折返遷移。“象群呈現南返勢頭,雖然是氣候變化、自身選擇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但助遷團隊的工作人員和專家們不遺余力地日夜監測、科學引導也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陳明勇說。
雖然象群顯現初步的南返勢頭,但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比如象群隨時都有變換路線的可能,具體路徑還需要進一步研判;再比如,象群南歸需要過元江,元江7月份后就進入豐水期,水流量的劇增成為象群南歸的巨大障礙。只要象群一天沒有過元江南返,助遷工作就一刻也不能放松!
保護象群的人們費了不少心思。象群想過一個高速橋,他們足足陪了大象三天,臨時封了好幾次路,為什么要費這么大事兒?因為十幾頭象想統一步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象群過高速橋花了三天時間,過元江就更費事了。元江水很急,象群不敢直接過橋,北移亞洲象專家組給象群選了另一條路,象群才敢過。
專家組成員為了讓象群平安過橋,做了不少準備,比如:攔住車輛,給道路降溫;預備上吃的喝的大象都習以為常了,但是還有讓它們更意想不到的操作。
想讓大象過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2021年5月11日,象群北移渡過元江干流時,處于枯水期的元江水流量為73立方米每秒。隨著雨季到來,7月和8月間進入豐水期的元江平均水流量達到12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流量達628立方米每秒。為幫助象群順利南返,指揮部人員和水利部門、公路部門、林草部門專家對象群過江點進行勘察、分析研究,最終選擇讓象群從昆磨公路元江入口收費站附近老213國道老橋橋面渡江。該橋橋梁長151.62米,寬7米,高14.6米。從此處渡江,避免了象群從水域渡江可能造成的危險和傷亡。
為引導象群移動至渡江點,前線指揮部根據象群從石屏縣進入元江縣所在位置,派出工作組深入踏勘,確定了東、中、西三條線路。元江縣委、縣政府共投入車輛2844輛次,投入人力6673人次,加強對線路的圍堵封控和投食引導。在這一過程中,象群多次偏移既定線路,但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象群順利到達渡江點,并安全渡過元江。
為了讓這群亞洲象平安回歸適宜棲息地,也為了人象平安,無數人夜以繼日、默默無聞地付出,為象群保駕護航,“象”往之路成為最美的風景。這次亞洲象群遷移,也成為了一次科學之旅、探索之旅、保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