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一群北上的野生亞洲象成為“國際網紅”,它們逛吃、睡覺、嬉戲打鬧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守護它們完成遠行的,是來自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的野生亞洲象搜尋監(jiān)測任務分隊。
2021年5月,在15頭野生亞洲象進入玉溪市峨山縣后,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組建野生亞洲象搜尋監(jiān)測任務分隊,由滅火救援指揮部信息通信處助理員楊翔宇擔任分隊隊長。
以前,楊翔宇和隊友們都是從事森林防滅火和應急救援工作,和大森林為伍,和火魔對抗。如今,作為搜尋監(jiān)測分隊隊長,楊翔宇不僅要統(tǒng)籌無人機飛手、觀察員、地圖標繪員、車輛駕駛員的工作,而且還要熟悉亞洲象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性和活動規(guī)律。

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組建野生亞洲象搜尋監(jiān)測任務分隊,由滅火救援指揮部信息通信處助理員楊翔宇擔任分隊隊長。
護象人的十二時辰
古人根據(jù)一天內太陽升落的自然規(guī)律及生產生活習慣把一晝夜劃分為多個時段,每一個時段為一個時辰。
5月27日以來,來自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的“護象人”一直在北移野生亞洲象群背后默默守護,24小時不間斷監(jiān)測,每5分鐘報告一次野象行蹤。
作為監(jiān)測分隊隊長,楊翔宇白天帶頭飛行監(jiān)測,晚上值守進行地圖標繪,協(xié)調各方力量團結協(xié)作,監(jiān)測分隊承擔了90%的信息傳遞工作。如果說,指揮部是護象行動的大腦,那么,前方監(jiān)測隊員就是眼睛。

野生亞洲象搜尋監(jiān)測任務分隊
記者:大象晝伏夜出,晚上可能行動會更多,也擾亂了你們的作息規(guī)律?
楊翔宇:對,我們24小時監(jiān)測,監(jiān)測壓力還是很大的。象群夜晚活動很遠,我記得最遠的一次一晚上活動了三十多公里,我們就跟著不停地轉換無人機起降的場地。有一段我們只能駕駛員開著車,飛手在車里操作無人機。晚上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只能白天監(jiān)測的時候輪流休息一下。
野生亞洲象晝伏夜出,每天只睡2到3個小時,楊翔宇記得最奔波的一夜,他們走走停停,跟著野象轉場了13次。為了獲取精準監(jiān)測信息,他們成立了4個執(zhí)飛組。
保持距離是確保人象安全的首要條件。在航拍時,監(jiān)測隊員把無人機高度保持在100米以上,盡可能減少對象群的打擾。但是,如果遇到雷雨或者大霧天氣,無人機派不上用場,監(jiān)測隊員就需要接近象群,徒步進行人工觀察。
記者:和象群距離過近會不會有風險?
楊翔宇:我們人工監(jiān)測一般不會距離它100米以內,我們和專家了解到如果距離50米以內,當象群鎖定一個目標人時,通常是跑不掉的,大象的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50公里,移動速度是很快的,所以我們盡量保持遠距離。
6月初,象群北行至昆明轄區(qū),這個時候,野象家族發(fā)生了意外,一頭公象離開象群,開始獨自旅行。既要監(jiān)測象群,又要監(jiān)測獨象,這給本來就人手緊張的監(jiān)測工作增加了難度。

管鈺豪是搜尋監(jiān)測任務分隊B組組員,獨象離群后,他的任務從監(jiān)測群象開始轉向監(jiān)測獨象。因為獨象活動目標小,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隊員徒步進行人工監(jiān)測時,更容易與它近距離接觸。
獨象和象群一路向北期間,許多地方是它們首次到訪。但因為預警及時,應對措施得力,人象沖突的事情一直沒有發(fā)生。
楊翔宇:村民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一種喜歡和歡迎,因為他們提前就被通知,如果大象進到你家的田地或者房子,不要驚慌,不能為了莊稼驚擾到象群,因為云南省有一套野生動物肇事的賠償機制。有個村民得知大象要進到他們村子,他主動去田里把他家玉米全部割了交給政府,放在大象會經過的路上給它投食,他說生怕大象餓著。
在人類的友好相待下,野象家族成員繼續(xù)著自己愉快的旅途,它們的照片和視頻在網絡上不斷傳播,被媒體大量報道。一時間,“象往何處”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它們成了全世界的團寵。但是,為了確保大象一路平安,搜尋監(jiān)測任務分隊的隊員和沿途各級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卻操碎了心。


紅河州石屏縣龍武鎮(zhèn)石巖頭村委會給大象準備食物
記者:以往人們的印象里,遇到野生動物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要防,但我覺得這次監(jiān)測過程除了防,更多的是護。
楊翔宇:對,我們總有種感覺,野生動物生活的區(qū)域和人生活的區(qū)域應該是分開的,這次產生了這么大的交集,我們展示出了很大的善意,擔心它們吃得不好,擔心它們生病,我感覺這一路是護送它們前行。

楊翔宇發(fā)現(xiàn),長時間的友善相處,象群似乎和人類保持了一種默契。
楊翔宇:象那么大體型的動物是很容易突破我們人類設置的一些障礙的,但是我們后來發(fā)現(xiàn)它們最終選擇了我們設置的這些路線,我覺得大象是能感受到人類對它們的友善和關心的。一開始它們不愿意去吃人投喂的食物,但是北上后往南歸時,路上的吃的,它們鉤上來就吃,南下進入村鎮(zhèn)和公路的時候也更自然了。
2021年8月初,南歸的象群家族抵達玉溪的元江之畔。今年5月它們從這里經過時,元江還處于枯水期,它們直接涉水過了江。而回程已是豐水期,象群需要從它們不熟悉的一座橋梁上通過。
楊翔宇:象群通過大橋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件危險的事情。第一,我們不知道象群會不會過這種人工開設的設施;第二,江面當時水流很急,我們擔心大象在橋面逗留過長時間,橋面能不能承重;第三,大象看到水以后會不會很興奮,就往水里邊兒跑,我們也不知道。所以當時就出動了三組無人機監(jiān)測小組監(jiān)測象群。當時也想把這個重要的時刻全程記錄下來,后面我們就看到夕陽西下,江面倒映著夕陽的余光,象群就穿過去了。我記得特別清楚,那個橋的長度是150米,象群通過的時間是3分15秒,它們沒有在橋面上逗留,而是很快就過去了。那種場景讓我們很震撼,以前不覺得象群會通過橋梁建筑物這些地方,結果這次竟然感覺到它們和人有一種默契,心里邊兒的這塊大石頭也落下來了。



跨過元江橋,意味著一度北移近500公里的象群跨越了南歸的最大障礙,進入適合它們生存的區(qū)域。此時,搜尋監(jiān)測任務分隊的工作也接近尾聲。100多天與象同行,搜尋監(jiān)測分隊監(jiān)測象群活動1266公里,空地跟蹤2390小時,標繪要圖377份,為地方各級政府“盯象、管人、助遷、理賠”提供了精準依據(jù),確保了人象平安。
楊翔宇:走的那天大家心里都百感交集,我們和大象建立了一種感情。象群北上開始時,最小的象寶寶因為剛出生只會喝奶,一路監(jiān)測下來,看著它慢慢成長,開始吃一些草和玉米。還有幾頭小象會在一起互相打鬧、玩水。大家看著就會不由自主地笑了,心里面很是欣慰。
監(jiān)測力量從最初10人到現(xiàn)在的59人;監(jiān)測工作從適應熟悉到初有成效,失聯(lián)搜尋從驚慌失措到沉穩(wěn)應對,視頻傳輸從滿足需求到高效精準……一路走來,監(jiān)測北遷象群100多天,云南省共出動工作人員2.5萬多人次,疏散轉移群眾15萬人次。因有效處置,未造成人象傷亡事故。
“象群是中國、是云南生物多樣性的名片,保護每一個生物,為后代留下一個多姿多彩的綠色家園。”楊翔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