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楠
7 月19 日,教育部下發了“雙減”執行方案,要求學校為學生免費提供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
隨著雙減的下發,各地也紛紛出臺多項政策,落實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陜西省教育廳等四部門,就出臺了《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
此前,山東省教育廳聯合衛生健康委也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全省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的意見》。
這些政策的發布,透露出一個基本的信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了教育部門關注的重點。
“雙減”高壓態勢下,以往過度重視應試教育的規則將要改寫,取而代之,更加重視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雙減”政策落地,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也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和家長的精神負擔。但作為孩子的父母,減負不代表減輕肩上的責任,相信很多家長的擔憂也疏解了不少,但也有家長依舊心存顧慮。
“雙減”是不是在提倡“放養”?沒有了壓力孩子怎么努力學習?
俗話說得好,壓力越大,動力就越大。“雙減”政策減輕了孩子們的壓力,沒了壓力,孩子們放松了學習怎么辦?
就像之前說的,“雙減”不止是減,還有加,“雙減”的指導思想可是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
即使目前有了“雙減”,不少家長也將苗頭對準了“非文化科”輔導,假期中增加孩子的興趣班,讓孩子從另一個角度提高自我素質。
所以,目前許多家長已經認清一個問題,文化課成績只是考量學生素質的一部分,更多的是綜合能力。而這個時候,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建設、家庭教育的影響更應當提上日程。
此前,我國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據《中國兒童自殺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10 萬青少年死于自殺。
每分鐘2 名自殺,8 名自殺未遂。
《2020 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顯示,我國有3000 多萬青少年為抑郁癥所困。
教育內卷、不良教養方式、校園霸凌等原因,一直威脅著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
就在不久前,網絡上還爆出上海市一位14 歲的女生因心理壓力過大,選擇留下遺書后跳樓自殺。
在遺書中提到的父母高期盼帶來的學業壓力和家庭不良教養方式,引起了網友的廣泛共鳴。
可見類似的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由來已久,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9 月19 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分黨委書記、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喬志宏發文表示:學校教育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幫助不同心理年齡特點的學生完成不同的社會適應任務。
幫助他們建構自己的價值觀,形成富有個性的成熟、完整的人格,建立自尊與自信,掌握理性平和的情緒管理能力,以及塑造積極向上的處事風格。
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本要點,卻一直不被我們的應試教育所重視。
孩子生理上的成長離不開食物、水、陽光和空氣,而孩子心理上的成長同樣需要充足的養分。心理成長包括認知、情感、人格方面的逐步完善,它需要耐心的陪伴和培育。
當孩子遇到煩惱的時候,我們是否能讓他愿意敞開心扉,放心傾訴?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及時發現,給予他精神的力量?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及時安慰、鼓勵?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是否能解讀他的心理密碼,關懷他內心的溫度?要知道,讓孩子成為身心健康的人,是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樹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識,學會理性面對挫折和困難。中小學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校本課程,同時注重安排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
學校應及時了解學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創傷、家庭重大變故、親子關系緊張等情況,積極尋求學生家庭成員及相關人員的有效支持。在家長學校、社區家長課堂中,將青少年心理學知識列為必修內容,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當造成孩子心理問題。充分利用媒介平臺,傳播心理健康知識,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社會環境。
教育部門要建立區域性的中小學生心理輔導中心,積極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咨詢輔導服務,定期面向所在區域中小學提供業務指導、技能培訓。
加強人員配置,每所中小學至少要配備1 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教研機構要配備心理教研員。中小學要在班主任及各學科教師崗前培訓、業務進修、日常培訓等各類培訓中,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內容予以重點安排。
“雙減”政策是國之大計,家之大業,更是家長素質和孩子能力的雙重比拼。讓我們做一個有擔當的家長,在學校的共同努力下,為孩子們成就更美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