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瑚,黃建平,馮昌銀,楊映紅
2018年Chang等[1]首次提出細支氣管腺瘤(bronchiolaradenoma, BA)的命名,其特點是含腔面細胞層和基底細胞層雙層結構,腔面細胞由不同比例的黏液細胞、纖毛細胞、Clara細胞和(或)Ⅱ型肺泡細胞構成。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對肺纖毛黏液結節性乳頭狀腫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CMPT)[2]的擴充。目前,BA文獻報道較少。本文回顧性分析15例BA的臨床病理學及免疫表型特征,旨在提高臨床病理醫師對該病的認識水平,避免過度診斷。
1.1 材料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診斷含有BA的15例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齡41~82歲,平均60歲。3例有吸煙史。結節位于左上肺3例、左下肺2例、右中肺3例、右下肺7例。血液學腫瘤標志物均陰性。CT檢查示磨玻璃影,部分病灶中央可見空洞(圖1)。14例行楔形肺切除術,1例行肺葉切除術。11例患者除罹患BA外,還合并有其他病變,包括1例錯構瘤,5例微浸潤性腺癌,3例浸潤性腺癌,1例淋巴瘤,1例角化型鱗狀細胞癌。

圖1 CT示左下肺磨玻璃結節影,形態欠規則,內可見空洞 圖2 近端型細支氣管腺瘤:乳頭型,肺泡腔內含大量黏液湖,腔面細胞為黏液細胞及纖毛細胞 圖3 近端型細支氣管腺瘤:纖毛細胞性微乳頭細胞簇 圖4 遠端型細支氣管腺瘤:平坦型,混有腺樣結構,缺乏黏液湖 圖5 遠端型細支氣管腺瘤:腔緣主要由立方狀/柱狀細胞、纖毛細胞構成,柱狀細胞可見頂漿分泌樣小突起 圖6 基底細胞p40呈連續陽性,EnVision兩步法
1.2 方法所有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分別行HE及免疫組化染色。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nVision兩步法,DAB顯色。抗體CK7、TTF-1、Napsin A、CK5/6、p40、p63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染色設陰、陽性對照。依據不同抗體的著色部位,腫瘤細胞胞膜、胞質或胞核呈棕黃色判定為陽性。
2.1 眼觀15例均位于周圍肺,腫瘤最大徑0.3~1.1 cm,平均0.7 cm,均無包膜,界限尚清,切面灰白色,質地軟~中,部分病例切面呈膠凍狀。
2.2 鏡檢大部分病例(14/15)病灶中央或周圍可見支氣管和小動脈伴隨,有時可見腫瘤由細支氣管內發生并蔓延至周圍肺泡壁上。13例為近端型,2例為遠端型。所有近端型病例中均可見明顯的黏液湖(圖2),其中6例為乳頭型,部分區域呈跳躍性生長,7例為平坦型。大部分病例(11/13)含有黏液細胞及纖毛細胞,僅2例為黏液細胞及立方細胞,未見纖毛細胞。其中4例可見纖毛細胞性微乳頭細胞簇(圖3)。2例遠端型均為平坦型,混由腺樣結構(圖4),缺乏細胞外黏液湖,腔面細胞由立方/柱狀細胞、纖毛細胞構成,柱狀細胞腔緣可見頂漿分泌樣小突起(圖5)。無論是近端型還是遠端型,均存在基底細胞層,少數可伴有鱗狀化生。所有病例細胞未見明顯異型性。
2.3 免疫表型基底細胞CK5/6、p63、p40(圖6)均呈陽性,腔面細胞及基底細胞TTF-1、CK7均呈陽性,柱狀細胞Napsin A、SPB呈部分陽性。Ki-67增殖指數為1%~5%。
2.4 隨訪15例患者術后隨訪2~36個月,均未見復發及轉移。
BA是新近認識的一種肺良性腫瘤,國內外文獻報道的病例數較少,對其認識尚不足。目前較多的病例報道來源于東亞國家[3-5]。國內張杰等[6]及王恩華[7]對BA有較詳細的闡述。BA好發于中老年人,文獻報道最年輕的患者為19歲女性[8],男女發病比例相當。患者通常無臨床癥狀。該腫瘤與吸煙史無關,血液學腫瘤標志物通常為陰性。影像學表現為磨玻璃樣結節。結節多位于周圍肺,下肺多于上肺。腫瘤直徑一般較小,通常≤2 cm,本組15例腫瘤直徑平均0.7 cm。
腫瘤由腔面細胞層和基底細胞層構成,腔面細胞含多少不等的黏液細胞、纖毛細胞及立方/柱狀細胞。根據腔面細胞組成將其分為近端型和遠端型。近端型多呈乳頭型或平坦型,肺泡腔內富含黏液,腔面細胞一般含有多種細胞,以黏液細胞及纖毛細胞為甚,類似于正常支氣管的細胞構成。遠端型多呈平坦型,腔面細胞為立方狀/柱狀的Ⅱ型肺泡細胞和帶有頂漿分泌樣小突起的Clara細胞,其間夾雜少量纖毛細胞和黏液細胞,類似于肺泡管。無論是近端型還是遠端型,均無特殊臨床意義。大部分腫瘤中央或周圍可見細支氣管及厚壁血管,少數病例可與細支氣管黏膜相延續。基底細胞從單層增生至多層,還可伴有鱗狀化生。本組15例均含有連續的基底細胞層。
該病變的核心是含有基底細胞層,HE染色無法判斷有無基底細胞層時,需行免疫組化檢測,推薦使用CK5/6+p63或CK5/6+p40組合。TTF-1在Ⅱ型肺泡上皮、Clara細胞及基底細胞中呈陽性。在黏液細胞和纖毛細胞中是否表達尚存在爭議。大部分學者認為TTF-1在黏液細胞、纖毛細胞中均呈陽性,也有學者[7]認為TTF-1在分化成熟的纖毛細胞包括纖毛細胞性微乳頭細胞簇中呈陰性,而未成熟纖毛中呈弱陽性。本組TTF-1在黏液細胞、纖毛細胞及基底細胞中均呈陽性,與大部分文獻報道一致。CK7在腔面細胞和基底細胞中亦均呈陽性。標記Ⅱ型肺泡上皮的Napsin A和SPB在柱狀細胞中可呈陽性。Ki-67腫瘤增殖活性較低。BA還可表達其他驅動基因相關的免疫組化,包括ALK、BRAF、EGFR、p16[9]等。
BA需與以下病變相鑒別:(1)浸潤性黏液腺癌:近端型BA易與之混淆,兩者均可沿肺泡壁生長,并呈跳躍性生長,肺泡腔內含大量黏液,細胞異型性小,使得兩者在鑒別診斷尤其在冷凍病理診斷上存在巨大挑戰。兩者鑒別的關鍵是BA可見纖毛細胞和基底細胞。冷凍病理檢查識別基底細胞較為困難,因此識別纖毛細胞尤為重要。此外,還應觀察是否有BA的其他特征包括影像學無胸膜牽拉征、直徑較小(通常≤2 cm)、跳躍性生長不超過3個肺泡大小的距離、可見纖毛細胞性微乳頭簇、雙層結構、基底細胞鱗化等。免疫組化有助于顯示基底細胞層。(2)原位腺癌和微浸潤性腺癌:原位腺癌和微浸潤性腺癌呈貼壁樣生長,免疫組化可出現p40呈局灶陽性,易與以柱狀/立方細胞為主的遠端型BA混淆。應仔細觀察是否有雙層結構及夾雜其間的纖毛細胞,并且遠端型BA中CK5/6常呈陽性,其在原位腺癌及微浸潤性腺癌中呈陰性。此外,原位腺癌和微浸潤性腺癌細胞異型性較明顯。(3)細支氣管周化生(peribrochiolar metaplasia, PBM):與BA的組織學相似,兩者均由雙層細胞構成,位于細支氣管或小動脈周圍。但PBM為多灶性病變,累及多個氣道,不形成孤立結節,常伴間質纖維化和機化性肺炎。此外,BRAF在鑒別兩者中可能有幫助,BA中腔面細胞和基底細胞BRAF均呈陽性,而在PBM中BRAF則表現為纖毛細胞腔緣陽性[5]。(4)支氣管內腺性乳頭狀瘤:近端型BA和支氣管內腺性乳頭狀瘤的組織形態學相似,但前者位于周邊肺組織,后者位于支氣管內。由于支氣管內腺性乳頭狀瘤罕見,其分子機制尚未闡明,還有待積累更多病例進一步分析。
Kamata等[10]對CMPT進行二代測序后發現80%存在基因突變,包括BRAF V600E突變、BRAF G606R突變、EGFR 19外顯子缺失,進一步證實CMPT是一種真性腫瘤。隨后,有學者陸續發現BA還存在AKT1突變、ALK突變、KRAS突變等[11-13]。
目前,BA治療方法首選手術切除。該病預后良好,未發現有復發或轉移的病例報道。本組患者術后隨訪2~36個月,均未見復發或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