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妍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氣象局,內蒙古 阿拉善 750306)
隨著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設施蔬菜也隨之出現,成為新型的生產模式。科學技術水平不斷增強,各種觀測儀器設備大量涌現,并在各級氣象部門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為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蔬菜提供優質生存環境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民“靠天吃飯”的局面,降低了傳統農業種植對環境的依賴。盡管如此,天氣因素仍舊會對設施蔬菜種植產生影響,這就需要結合農業氣象服務獲取區域內的氣象條件資料,以確保設施蔬菜產量和品質。近些年來,阿拉善盟氣象局始終以設施農業氣象發展需求為導向,并將提升農民滿意度和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作為出發點,與各縣市區氣象局加強溝通交流,積極開展設施蔬菜氣象服務工作,多舉措出發,凸顯其的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等方面的特征。
阿拉善盟位于內蒙古最西部,處于亞洲大陸腹地,屬于大陸性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早晚溫差較大,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年內蒸發量較大,且境內的光照資源極為豐富。20世紀70年代,阿拉善盟開始在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區域集中開發李井灘等數十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人工生態綠洲,使得綠洲綜合生態牧業得到了持續健康發展;而70年代末期,則是設施農業發展的時期,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積極引進一部分民營企業,使得設施蔬菜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質量得到增強,再加上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設施蔬菜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益大幅度增強,逐漸成為改進域鄉人民群眾的飲食生活質量、提升農民經濟水平的“民心工程”,且取得了明顯的效益。到2003年年底,阿拉善盟建成不同類型的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共計1110座,占地606.5畝,其中有250畝是第三代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其余日光溫室建設時間較早,經過一系列的改良,目前仍在使用。實際上,阿拉善盟有超過90%的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在左旗集中,截至2012年年底,全旗建成日光溫室1704座,共計70.2公頃,年生產蔬菜1.2萬噸,當前投入生產的有946座,占72%,年產蔬菜量達到了0.6萬噸。經過多年的發展,阿拉善盟在發展設施蔬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尤其是大棚蔬菜的種植,使得反季節出現了各種新鮮蔬菜,滿足了人們綠色生活的需求,也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
現階段,阿拉善盟境內的設施農業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在設施蔬菜種植的過程中,當地氣象部門與農業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并共同研發適合設施、有機和綠色無公害農業種植的氣象服務產品。還積極尋求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農業監測站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及時獲取到區域內設施蔬菜不同生長發育的氣象條件,并實現了同當地農技中心的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另外,阿拉善盟氣象局加強了對設施蔬菜局地小氣候環境的觀測,進一步增強對不利氣象條件的預報預警能力,使得設施蔬菜種植過程中很少受到災害性天氣的危害。
為了確保優質高產蔬菜的形成,阿拉善盟氣象部門根據實際種植需求,積極開展設施蔬菜專業氣象服務。在每年冬季,加強與當地農業氣象服務中心之間的溝通協作,積極開展農情調查,通過與農戶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當前阿拉善盟主要的設施農業蔬菜品種,并針對當前的氣溫變化規律,為農戶積極提供設施蔬菜生產建議,并對大棚內的光照時數、溫度條件等進行控制,以期為設施蔬菜的生長發育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通過與農戶之間的交流,再加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情調查,可大致了解到當地菜農氣象服務信息獲取的主要渠道。另外,為了確保當地農民可以第一時間獲取到氣象服務信息,工作人員會將氣象部門的微信公眾平臺主動告知農民,使氣象信息可以及時傳遞到每位農民手中,讓他們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安排設施農業農事活動,將相關防御工作做好,降低不利氣象條件對設施蔬菜的危害。
因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各級氣象部門積極引入現代化觀測儀器設備,使得氣象服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設施蔬菜種植時,農戶對氣象服務的依賴性加強,反季節蔬菜的種植很容易受到溫度條件的影響。蔬菜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溫度條件的要求不盡相同,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設施蔬菜的正常生長發育,通過農業氣象服務,農戶可以對區域內的氣溫(平均氣溫、最高/最低氣溫)等信息進行了解,以達到控制大棚內溫度的目的。根據大棚內溫度對蔬菜的合適播期進行選擇,將不利期限條件對設施蔬菜的危害降到最低,以確保優質高產設施蔬菜的形成。
因設施蔬菜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均需在大棚中進行,極易滋生細菌和病菌,農民需第一時間清除棚內的細菌和病菌,否則會影響蔬菜產量和品質,甚至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在設施蔬菜種植過程中,應將清理棚內的病菌和細菌放在首位。以傳統的消毒殺菌為例,其主要選擇農藥噴灑,有較為顯著的殺菌消毒效果,但是需要較高的成本投入,且蔬菜上的農藥殘留量將會超標。選擇高溫燜棚的方式可以消滅病菌和細菌,節約成本,降低農民的經濟投入。高溫燜棚中存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阿拉善盟每年的7~8月份的溫度較高,可以將該階段作為燜棚的最佳時期,可在當地氣象服務信息的基礎上,選擇晴朗高溫天氣對大棚密封處理。密封時間至少持續30分鐘,直至棚內的溫度上升到70℃左右,當棚內溫度在70℃以上時,就能起到控制和消除大棚內細菌和病毒的作用。
由于農業氣象服務信息包含了當前、未來區域內的氣候信息,可準確預測未來設施蔬菜的生產情況、蔬菜產量等方面的信息。若是向政府部門及時報告預測的農業氣象信息,相關部門可及時安排對應氣象服務人員,進而為農民提供相關的氣象服務信息,以不斷優化蔬菜種植結構。另外,結合農業氣象服務信息,還能有效利用當地農業氣候資源,通過調節小氣候環境,以達到趨利避害,提升當地設施蔬菜產量和品質。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智慧農業氣象也得到了長足發展。阿拉善盟氣象局可以借助于現代化農業氣象智能業務平臺,為農民提供氣象數據支撐,進而實現氣象部門與種植戶農氣服務間的“無縫對接”。可積極組建氣象服務微信群,通過微信群調研了解農戶對氣象服務需求,開展針對性的專項氣象服務,如農用天氣預報、城鎮精細化預報、預警、雨情以及實時氣象環境數據等氣象服務產品。加強與蔬菜種植戶之間的互動交流,以直接獲取種植戶的滿意度,不斷自我更新升級完善服務體系,實現農業氣象產品定量化、精細化、專業化和系列化。
設施蔬菜屬高風險種植農業,受低溫、雨雪、光照、冰雹、大風等影響較大,如果農戶防范不及時,在影響設施蔬菜正常生長發育的同時,還極易引發蔬菜生長中各種病害的發生和流行。阿拉善盟氣象局應對專題氣象服務材料進行制作,并將多媒體和傳統媒體結合,以向蔬菜種植基地和種植大戶及時發布氣象信息。另外,還要及時提醒廣大菜農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將增溫補光、病蟲害監測及防治等措施進行結合,確保蔬菜可以旺盛生長,提升其對不利氣象條件的抵御能力,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不斷增強蔬菜種植產量和品質。
應加強與農技人員的溝通協作,做好設施蔬菜與地方特色經濟作物的農事生產指導工作,對各個拱棚內蔬菜種植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并及時為農民提供科學性的指導,根據氣候條件,向農戶提供設施蔬菜最佳播種期,不斷提升設施拱棚的種植率,避免空棚情況出現。對于蔬菜和特色訂單來說,應對農民積極進行引導,使其加強種植,做好水肥管理工作,不斷提升設施蔬菜的產量和種植效益。氣象服務人員應實時監測區域內氣候變化,一旦發現不利氣象條件,應及時提醒農民將拱棚防風壓膜、除塵補光等工作做好。結合設施蔬菜種植實際,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編制常規操作技術規程和農事管理要點,并第一時間推送給基層,同時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種養殖能手、農村科技示范戶等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工作,以凸顯設施蔬菜生產管理的科學性水平,使得各項技術措施可以在每個拱棚內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