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洋
(吉林省北大湖滑雪場氣象站,吉林 永吉 132224)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水平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社會大眾對特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吉林省設施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迎來了發展新機遇。在2008年之前,吉林省就開始發展設施農業,當時主要是零散農戶通過籌措資金的方式來搭建簡易的大棚,農作物以反季節葉類蔬菜為主,由于生產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太明顯;次年,為了增強對冬春季節蔬菜的供應能力,吉林省當地政府部門實施并啟動了“百萬畝棚膜蔬菜建設工程”,之后,越來越多的產業扶持相關政策開始出臺。針對棚膜建設過程中的專項補貼租金,也從最初的1000萬元逐年遞增,到了2012年高達3000萬元,進一步推動了當地設施農業的發展。近些年來,吉林省各級氣象部門通過不斷強化設施農業氣象監測,積極開展氣象為農和氣象防災減災兩個體系建設,將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為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氣象服務保障。
春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當地氣象部門對干旱、低溫等影響春耕生產工作開展的農業氣象災害加強預警服務。加強農業氣象情報服務工作,每天對土壤水分、土壤化凍、地溫等不同氣象要素數據進行監測,結合不同種類農作物播種、出苗時期的關鍵性指標,并在土壤墑情、地溫等數據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農作物產品提供指導意見。
在全省農業防災減災、保障糧食安全生產需求的基礎上,省農氣中心構建起了無縫隙中短期天氣預報業務體系,使得單一化的天氣尺度分析轉變為綜合性分析,對災害性天氣、環境氣象要素加強預報,實現了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
因科學技術水平的增強及各個部門對氣象服務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各級氣象部門積極引入了各種現代化的觀測儀器設備,氣象服務現代化水平不斷增強。在對設施作物進行種植時,農戶對氣象服務的依賴性加強,反季節作物的種植很容易受到溫度條件的影響。對于不同的設施作物來說,其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均需要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對設施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產生抑制,通過農業氣象服務,農戶可以對區域內的氣溫(平均氣溫、最高/最低氣溫)等信息進行了解,以對大棚內的溫度進行科學控制。根據大棚內溫度對農作物的合適播期進行選擇,將氣象災害對設施作物的危害降到最低,提升設施農業產量和品質。
氣象部門可以利用現代氣象信息技術,加強與農業有關部門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實施農業生產設施防災減災工作,通過不同方式,及時向農民通報氣象災害發生情況,以便他們能夠及時做出反應。引導農民熟悉設施農業防災減災技術,積極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設施農業基地,為當地農民答疑解惑,指導農民進行設施農業管理和氣候災害防治工作。提醒農戶在寒流和低溫天氣到來前,提前關閉設施大棚通風口,充分覆蓋草簾,壓縮棚膜,為設施農業的正常生產提供可靠的服務保障,減少低溫霜凍對設施作物的危害。如果設施農業遭受凍害,氣象部門和農業相關部門可以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做好災后咨詢和管理工作,盡可能避免或減少災害性氣候對農業生產設施的危害。
優質高產設施作物形成的關鍵是如何合理控制棚內溫度。只有適當調整棚內溫度,才能確保設施作物正常生長發育。在設施農業種植中,吉林有較大的晝夜溫差,且變化速度極快。為了更好地控制棚內溫度,農戶需及時關注當地氣象預報。若白天溫度過高,可將大棚隔熱膜揭開;若晚上溫度過低,則可以對隔熱膜進行加厚,或者是在棚內布設供暖燈,始終確保棚內溫度保持恒定。只有獲取到準確的氣象服務信息,才能在合適地點和時間對棚內溫度進行調整,以促進設施農作物可以持續健康生長。
干旱災害和暴雨洪澇的出現,嚴重影響著農業生產的順利開展,不僅會影響優質高產農作物的形成,還不利于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開展,特別是持續性的暴雨天氣很容易引發洪澇災害,嚴重威脅著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各級氣象部門可借助于現代化觀測儀器設備開展氣象服務工作,確保氣象災害出現時,及時向農民發送預報預警信息,降低災害性天氣對設施農業的危害。
吉林省氣象部門不僅享有社會管理職能,日常工作還涉及到氣象基本業務、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同時還要負責當地政府部門下發的工作任務,當前氣象部門的人員隊伍在數量和業務素質方面明顯不足。受到人員編制的影響,氣象部門的在編人員相對較少,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繁重的工作量。有很大一部分的農業氣象觀測人員都是從其他崗位上轉過來的,很難對農業氣象理論知識進行深入理解,使得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缺乏針對性和精細化水平的現象較為嚴重。
在開展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部門對其的重視度相對較低;具有地方編制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機構相對較少,甚至沒有;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的開展,需要蔬菜推廣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站等部門間的溝通協作,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發展潛力,且缺乏農業氣象服務專家聯盟;產業園區間的融合程度與標準要求間還有一定差距,這些均會對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開展產生影響。
現階段,對于各級政府、農業組織、產業園區等不同部門來說,其對月、旬天氣氣候預報預測信息的精確度有較高要求,尤其是提供的氣候預測產品可以對設施農業生產進行有效指導;防災減災中,政府領導和社會大眾希望氣象部門提升氣象要素預報精細化水平的同時,還要對設施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積極進行嘗試;設施農業對精細化和針對性強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開展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的過程中,可加大引進農業氣象和涉農專業方面的人才,為了確保設施農業氣象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綜合水平得到增強,可從上級氣象部門中抽調出部分技術能力強且經驗豐富的人員深入縣級氣象部門傳授相關知識。同時,還要爭取當地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優先聘用臺站退休的氣象和有關專業技術人員,以進一步擴充當前的農業氣象服務隊伍,同時還能有效提高氣象人員的科技水平。盡快構建起穩定性強,且具有多元化水平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人員保障機制,促進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持續穩定推進。結合當地設施農業發展實際,盡快制定科學有效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崗位職責、業務流程、業務指標等。
對于吉林省各級政府和編辦部門來說,應充分認識到氣象服務在設施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成立與之配套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中心;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盡快制定出臺同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相關的專項文件,為了充分發揮農業氣象信息技術在設施農業中的作用,可成立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各個涉農部門溝通協作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領導小組,進一步提升設施農業氣象服務質量。另外,可以同當地蔬菜站簽訂對應的農業科技支撐合作協議,積極構建起聯席會議制度,一旦出現重大性的農業氣象災害,雙方的科技人員可以深入一線地區進行調查和會商,共同制作氣象服務產品,并第一時間進行發布。在吉林省境內構建起三級聯動設施農業氣象服務指導、調查和反饋機制,確保農業氣象服務全面融入到設施農業中來。
為了進一步凸顯設施農業科技團隊的創新性水平,應在吉林省盡快構建起三級共贏的設施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在施行的過程需始終遵循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原則。對吉林省設施農業生長發育中常見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防災減災以及設施農業風險種植區劃等指標方法加大研發力度,積極借鑒國內其他地區先進的科研成果,對服務指標、預報方法積極進行本地化檢驗,促進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持續健康開展,降低不利氣象條件產生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