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 琪 金 珂 馮晶晶 陳瑞琦 高 燕(武漢輕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湖北省發展稻田養殖小龍蝦,從傳統的“蝦稻連作”到目前主要的“蝦稻共作”,在小龍蝦養殖產量增加的同時,水稻種植面積也在逐年上升,基本實現小龍蝦和水稻雙豐收。
根據《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6-2020年我國小龍蝦產業總產值總體呈增長趨勢,2016年時為1466億元,隨后2017年漲幅高達83.15%,產值達到2685億元。2019年我國小龍蝦產業總產值達到4110億元,同比增長19.28%,漲幅較上年下降11.38%。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小龍蝦下游餐飲業產值有所下降,為3491億元,截至目前,疫情控制得當,行業狀況得到有效恢復。湖北小龍蝦在產業發展上已經形成了一個閉環,即從養殖、加工、流通、餐飲到文化,一、二、三產融合一體的一個產業鏈,并在不斷快速發展中。
以最大的小龍蝦養殖基地潛江為例,正在逐步實現集科研示范、選育繁殖、生態種養、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節慶文化等于一體的完備產業鏈條。截至2020年年底,潛江建成高標準“蝦稻共作”基地85萬畝,小龍蝦加工企業16家、年加工能力達35萬噸,在外開辦龍蝦主題餐廳3000余家,冷鏈物流網覆蓋全國大中城市500多個,先后獲得“評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蝦稻之鄉”等稱號。
環境優越,長江中下游平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水熱條件好,適合水稻生長;平原地形,利于水稻種植;為“蝦稻共作”養殖提供的先決自然條件,有利于小龍蝦的生殖和繁育。
隨著大數據的普及應用,蝦苗逐漸依靠于數據的收集和人工技術的培育,逐漸實行養殖人工蝦苗。提高了蝦苗的存活率和品種。網上購物隨之興盛,拓寬了小龍蝦的銷售渠道,線上、線下同時進行,銷量幾乎成倍增加。由產業鏈下游的增加來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基于網購和人們消費的需求,物流設施逐漸完善,為小龍蝦提供一體化的供應鏈,其中也包括冷庫運輸等,減少小龍蝦運輸過程中的不必要損失,節省運輸時間。對外貿易盛行,小龍蝦品牌效應初見成效,境外訂單增多,完備的運輸物流服務為小龍蝦“走出去”提供了便利條件。
網絡購物盛行,電商平臺如雨后春筍,為小龍蝦銷售提供了有效的線上渠道,從原材料、半成品到加熱即食等種類的增多,也是網購的結果,為滿足廣大人的需求,不斷改進口味、增加種類。境外網購呈現“出海熱”,每年的外銷也占有明顯份額。
旅游興盛,小龍蝦養殖基地抓住當地的特色,舉辦龍蝦節等活動,游客到當地感受龍蝦的味道同時,也增加了趣味性,發展了當地旅游業,互利共贏。抓住機會,創立文化品牌,形成品牌效應,吸引消費者自愿消費。
隨著湖北小龍蝦產業的發展和吸引,讓金融機構看到的龍蝦產業的穩定性和發展前景。加上政策的支持,吸引到銀行融資,助力產業發展。
通過實時獲取蝦農蝦商們的發貨數據,歷史交易數據等,經眾邦銀行風控模型自動審批,可快速、有效、精準地核定出授信額度。商戶們申請貸款過程僅需3~5分鐘,一舉破解了周期性資金需求難題。
1.大數據科技在小龍蝦產業中的不夠明確
在目前的小龍蝦產業中,大數據科技運用還不夠明確,對其作用認識不足,沒有把“互聯網+”和現代農業相結合。
由于傳統生產模式與現在發展新變化脫節、滯后。雖然有一部分企業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或者是自己研發了一些新型品種,但還有很多人認為要想實現小龍蝦養殖全自動化還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做大做強才行。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公司只是簡單地把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當作一個推廣宣傳平臺和銷售渠道。在推廣的時候,只知道盲目地擴大規模,不懂得因勢利導,有計劃性地向客戶宣傳小龍蝦養殖技術和大棚系統。
2.創新環境有待加強
由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湖北省雖然已經建立了許多關于小龍蝦養殖、加工和生產方面的平臺。但對于這些信息(包括各種相關產業)以及其他有關于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等,還沒有很好地加以解決。
在對市場進行分析時發現,目前有一些企業沒有更好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高自己產品競爭力;還有一部分企業雖然使用大數據技術,也只是停留在相對較淺層面的應用階段,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從而導致在應用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這些企業大多是小作坊或者個體經營者。因此,大數據技術還不能真正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幫助,還有一些利用互聯網平臺開發小龍蝦養殖、加工等方面的產品也都尚未得到推廣,這就使得湖北省內關于這方面還不夠成熟完善,合理化發展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優化升級,從而導致在對相關產業進行分析時缺乏足夠多有效信息來指導生產實踐。
3.大數據科技在小龍蝦產業中應用的成果轉化率不高
目前,在湖北省,大數據科技應用的成果轉化率普遍不足。雖然有很多學者做了不少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小龍蝦自身特有特性和高產、高效等特點,導致其產量低且不穩定難以推廣使用,同時還有一些企業對現有技術手段利用不高,也是影響著整個產業鏈條發展壯大以及經濟效益提高問題之一。在生產方面,大數據科技成果轉化率普遍偏低,大部分還處于半人工化處理階段或以單純依靠經驗來進行操作的狀態。目前,湖北省雖然已形成多層次的產業體系,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各地區存在著不同規模和類型(農業、林業等)。在我國,大數據科技應用中主要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例如,有一些企業使用先進技術進行改造升級后再投入到小龍蝦養殖當中去;還有一部分采用的是單一的模式來運營,比如,將小龍蝦飼養成活后,直接投放養魚塘等等。在這種模式下,小龍蝦的產量和質量都會受到很大影響。而且現在國內市場上對小龍蝦養殖存在著各種問題,一是沒有科學合理有效管理方法;二是從源頭上控制龍蝦品質及生產規模不規范、不嚴格,導致了大量魚龍混雜飼養現象出現等等;三是在信息方面不夠完善,不能及時準確地傳遞給相關部門,從而使其發展受阻以及經濟效益降低。
政府和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小龍蝦發展的政策引導,編制出臺各地小龍蝦產業規模、產業定位、產業布局與發展思路。立足小龍蝦產業的現狀,著眼于自然水域生態稟賦,發揮資源、經濟、消費、人才等優勢,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加快技術研發和貯備,促使小龍蝦產業更具特色優勢。
建立健全中介組織和購銷服務體系,以提高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快新技術、新模式推廣,加強品牌建設。通過政策扶持、科技投入等方式,發揮大企業在行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要選擇一些在小龍蝦優勢產區或者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大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擴大其規模化和集約化進程,全面帶動全國小龍蝦產業的發展質量。引導企業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在全國開設專賣店、電商配送點和餐飲連鎖店。
數據科技平臺的建設是實現產業化發展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區域農業經濟提供技術支持,在“互聯網+”時代下湖北省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1.建立大數據信息共享機制
結合本地區農業生產狀況以及實際情況進行整合收集相關資料及信息,并及時發布于網絡上,同時利用現代通信手段將這些資源與其他地區的同類產品相結合從而形成產業化平臺;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渠道分享和擴散相關企業的技術,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實現“雙贏”發展。
2.建立大數據信息共享機制
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等相關科技的優勢,將農業生產中各個環節聯系起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3.建立大數據信息發布與共享機制
利用互聯網技術把有關于農業生產的相關資料、產品等以文字或者圖片的形式公布在平臺上,供人們查詢,從而實現對市場需求進行準確判斷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