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永泉
浩瀚的淀山湖是上天送給青浦人民的一只金飯碗。在青浦6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港交叉,湖蕩遍布,共有水面面積25萬畝,光淀山湖就有10萬畝。淀山湖周邊地區原是太湖的古泄水道,共有63個湖蕩,其中1000畝以上的有14個,叫得上名字的就有元蕩、洋來蕩、火澤蕩、葉厙蕩、大蓮湖、小葑漾等等。在以糧為綱時期,青浦人民發揚“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戰斗精神和“人定勝天”的大無畏氣概,圍蕩造田,連圩成片。如練塘鎮圍墾葉庫蕩,將368只圩區改造成7只連片圩區,共完成土方1086萬方,出動3萬勞動力,耗工132萬工,圍湖造田5757畝。硬是將湖底朝天,種上了水稻棉花。但人有時候確實難以勝天,面對“水來一片白茫茫,水去一片爛泥塘”的低洼田,產量難以保證,收入難以提高,農民依然貧困。練塘林家草的人說,“一年做到頭,只夠買鹽拷醬油”。
青浦多在水、窮在水,發展的希望也在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改革的春風吹遍了青浦大地。在二十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十年中,在改革開放精神的鼓舞下,在市委、市政府建設米袋子菜籃子號召的指引下,青浦掀起了波瀾壯闊的“三水”生產熱潮。井繼金、顧華昌、朱頌華、楊汝云等歷任書記帶領縣委、縣政府班子和全縣人民一如既往,執行既定方針,本著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退耕還魚,退耕還水,發展以水生蔬菜(茭白、菱藕)、水禽(肉鴨、蛋鴨)和淡水魚為主要內容的“三水”生產,壯大青浦農村經濟。整整十年青浦念響了“三水”經,念出了青浦農業的拳頭產品,念活了人們的觀念轉變,讓“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幾千年”的農民開闊了眼界,打開了市場經濟的大門,找到了致富門路。
圍湖造田的低洼地開挖精養魚塘,發展淡水魚生產,是三水生產的第一場硬仗??h鄉兩級領導班子積極籌集資金,利用和制定政策,動員和組織農民,大張旗鼓地開挖魚塘。經過幾年的努力,共開挖精養魚塘49428畝,加上利用原有的河道湖泊,大力發展淡水魚養殖。1986年,全縣淡水魚養殖面積達到148535畝,其中精養魚塘41000多畝;建立了50個專業漁場,扶持了1041家養魚專業戶,1萬多名農民走上了養魚之路,使青浦的養魚業得到快速的發展。這一年,年產淡水魚一萬擔以上的有15個鄉,其中解放鄉5萬擔,蓮盛鄉4.5萬擔,練塘鄉3.2萬擔,金澤鄉2.7萬擔。青浦的淡水魚的上市量也不斷提升,1978年,全縣的淡水魚上市量為62225擔,1988年達到淡水魚484000擔,增長了六七倍,占全市上市量的47%。
在發展養魚事業中,鍛煉了一大批農民,形成了一批養魚專業戶,成為勤勞致富的帶頭人。西岑鄉塘聯村29歲的李朝陽承包了134畝魚塘,夫妻倆一年四季吃住在魚塘埂岸,父母也前來幫忙。每天觀察魚情,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照料著魚塘的“寶貝”。功夫不負有心人。1988年李朝陽的魚塘獲得大豐收,共上市淡水魚1072擔,收入28萬元,凈收入7.2萬元。徐涇鄉迮庵村的李國榮承包了村里的80.5畝魚塘,帶領妻子及兩個兒子精心經營。他自己負責技術和采購飼料,妻子負責種植收割青草、收集青飼料,兩個兒子負責裝運飼料和投喂,研究魚塘上中下三層科學養殖。1987年全家共上市商品魚662擔,總收入18萬多元,扣除成本、上交款和折舊,凈收入達到15000多元。
養魚業的蓬勃掀起也間接推動鄉鎮企業的發展,在青浦流傳著一則有趣的故事。白鶴軋鋼廠開張后缺少鋼錠,沒有鋼錠就無法生產。廠領導和鎮領導那個急呀簡直無法形容,在雙軌制年代誰拿到原材料誰就能賺錢。后來經過各方努力,總算有一家鋼鐵廠同意賣給1萬噸鋼錠,但提出一個要求,給他們廠每位職工提供2條草魚,要不大不小5斤左右,錢各自照算。這難不倒青浦,經過縣領導協調,各養殖場將5斤左右的草魚全部供應給白鶴軋鋼廠,一萬多條草魚兩天辦成,1萬噸鋼錠也順利得到。
青浦河道眾多,河面開闊,為養鴨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一時間,凡有河道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一排排的鴨棚,可以看到清清的河水中漂滿了雪白的鴨群。1988年,全縣養鴨專業戶達到4125家,上市家禽1489萬只,比1978年的175萬只,增加了1314萬只,增長了7.5倍;鮮蛋上市量2288萬公斤,比1978年的235萬公斤,增加了2053萬公斤,增長了8.7倍。全縣年上市2500只肉鴨的專業戶有2609戶,飼養種鴨的專業戶320戶。1989年上市肉鴨910.1萬羽,總收入9101萬元;鴨蛋2528.96萬公斤,總收入7333.9萬元。
養鴨事業發展也哺育了一批能人。大盈鄉東斜村的林月英自1985至1988年的四年中,她奮斗在5間700平方的草棚里,一心撲在養鴨事業上,共上市肉鴨40000多只,平均每天上市30多只鴨子。她原本不會養鴨,但非常好學好問,拜能者為師,摸索出養鴨的規律,掌握了養鴨的技巧。她飼養的肉鴨成活率均在95%以上,盈利基礎由此夯實。四年中共獲凈利5萬多元,這在當時已是一筆令人羨慕的收入。1989年度,林月英被評為全國“養殖女能手”。這樣的養殖女能手全國共授予了100名,上海市僅2名。
環城鄉(夏陽街道的前身)塔灣一隊46戶農戶,有34家養鴨,成為遠近有名的養鴨村。1985年上市肉鴨65萬只,人均上市3801只,凈收入70多萬元。該村許雪榮夫妻倆共養肉鴨39000只,凈收入4萬多元。時任上海市委書記芮杏文下鄉調研他們村時曾問他,改革開放中的農民怎樣才能富起來?他笑著回答,“可以靠養鴨富起來”。這是憨厚的真實想法,這個村有34家造起了新房,其中27家是靠養鴨掙錢才造起來的。
說起茭白,馬上浮現出練塘茭白的茭肉潔白、粗壯柔嫩、味道鮮美,練塘人無比自豪地稱作“水中黃金”。練塘茭白源自引進無錫茭白經過精心培育,終于培育出了頗具名聲的“一點紅”練塘茭白,成為青浦農民的當家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1986年,全縣茭白上市量達到135萬擔,比1978年增長了7倍,茭白收入達到3628萬元。
1987年,練塘朱家莊有900畝低洼田,種水稻怕水淹,但種茭白卻得天獨厚。這年朱家莊將900畝低洼田全部改種了茭白,全年茭白收入實現130萬元,人均茭白收入達到1000多元。練塘全鄉也將茭白作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這年練塘鄉的茭白產量達到96萬擔,經濟收入達到1117萬元,人均茭白收入450元。1988年練塘鄉上市茭白72.8萬擔,畝產量達到35擔,經濟收入1784萬元,人均茭白收入743元,練塘成了名副其實的“茭白之鄉”。
“三水”之歌能不能唱好,主要看服務體系是不是到位,農民的后顧之憂否能解決。
1988年,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關于扶持專業戶發展的意見》,制訂了專業戶標準,對從事三水生產的專業戶進行政策扶持。具體包括建立副食品保護基金,對三水產品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時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對專業戶的生產流動資金優先優惠提供貸款,優先解決發展生產所需的用地、飼料、物資(木材毛竹等),優先供應農藥化肥,開展保險服務和配套服務,做到專業戶的生產計劃優先安排,市場信息及時提供,苗禽良種保證供應,先進技術首先應用。各鄉鎮都聞風而動以鄉副業公司為主體,成立服務公司,為養殖戶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服務。
金澤鄉以副業公司為主體,建立漁業服務體系,依靠集體的力量為全鄉221戶養魚專業戶統一組織投苗、統一進行資金墊資、統一起捕,統一銷售、統一結算。1986年,該公司組織進購魚苗1000萬尾、自繁魚苗1000萬尾,籌集資金125萬元,組織采購魚用飼料250萬公斤,滿足了養殖戶的各種需要。
大盈鄉以副業公司為主體,建立養鴨服務體系。公司實行統一供苗,培育了6000只種鴨,確保為養鴨戶提供體壯耐病健康的苗鴨;統一供料,由副業公司組織采購養鴨專用飼料,提供適應鴨子不同生長時期所需的苗鴨飼料、青年鴨飼料、成鴨飼料;提供資金墊資,讓缺乏養鴨資金的農戶吃下定心丸;統一防疫,防止鴨瘟病、禽赤白的發生,避免養鴨戶的損失;統一銷售,解決養殖戶的后顧之憂。服務到家了,養鴨戶的積極性高漲了,大盈鄉一度成為青浦的養鴨大戶。在此基礎上成立的大盈肉禽總公司,專門從事肉鴨生產,年上市量達到200多萬只。
練塘鄉以農業公司為主體建立茭白服務體系,為全鄉茭農服務。茭白生產收獲時間集中,收獲季節氣溫高,如不及時銷售,及極易腐爛變質。鄉農業公司除了提供生產服務外,創辦交易市場,吸引客商;組建農民販運隊伍,將練塘茭白推向市場。每到交易季節,茭白市場人聲鼎沸,市場內263桿秤一片繁忙,公路旁、河道邊、場地上都成了茭白的世界,一天的成交量達到2萬多擔。
組織當地農民100多人販運茭白,發給販運證書,鼓勵他們將產品變成商品。練塘鄉王家村的朱國華原是木工,1984年起他看到練塘茭白越來越多,產量越來越高,買賣越來越好,觸動了他販運的念頭。特別是看到茭白有時運不出去霉爛在路旁的情景,于是下定決心,當一名茭白販運專業戶。他積極和上海市區的十多個菜場及江浙臨近地區的菜場建立了運銷關系。在以后的三年中,他共販運茭白24萬擔,相當于500畝的茭白產量。1987年,他販運茭白量達到14.4萬擔,營業額25萬元,凈收入1.5萬元。
十年一曲“三水”歌,唱響這首歌實屬不易,其艱苦辛勞無奈郁悶快樂滿足的心情,沒有親歷其境是難以想象的。養鴨戶養魚戶需要在鴨棚吃住,在魚塘吃住,那苗鴨苗魚期的誠惶誠恐、魚鴨病疫時的憂心如焚、缺飼少料時的焦急萬分、成鴨成魚賣不掉時的孤立無助,每個養鴨戶養魚戶都曾經有過,歷歷在目,終身難忘。種茭白農民早茭白時期赤腳踏進冰涼的水田,采摘茭白時期的蚊子叮咬、螞蟥吸血、毒蛇出沒,交售茭白時的起早搭夜、肩扛手推,那個苦那個累那個臟呀,不在其中,永遠難品其味。下一代的青年,下一代的農民再也經歷不到、體味不到了,或者是說再也不想經歷不愿經歷了。但當每說到上海市場的本地淡水魚,每兩條差不多就有一條是青浦提供的;上海市場的本地茭白,每十只就有七八只是青浦提供的;上海市場的本地肉鴨,每三只就有一只是青浦提供的。他們感到了滿足、感到了值得、感到了驕傲,疲憊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青浦的“三水”生產高潮已過。但余韻猶在,特別是那吃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敢于試水,勇于擔當,堅韌不拔,追求成功的精神,永遠鼓舞著青浦的后人遵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建設好青浦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