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建國 孫冬華
確保財政惠農補貼資金安全管理和及時、足額發放到位,是落實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需進一步提高財政涉農補貼資金發放管理水平,綜合運用信息化、電子化方式完善補貼發放手段,落實各項惠民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
按照《關于認真做好糧食直補“一折通”試點工作的通知》的要求,2005年江蘇省財政廳綜改辦在東海縣試點涉農補貼通過“一折通”單機版發放。東海縣財政局收集了25萬戶農戶基礎信息,集中為農戶辦理“一折通”存折,搭建起集中統一發放平臺。2006年在全省推廣,2008年實行外網發放,2013年實現外網轉財政內網發放。補貼平臺的升級,確保財政惠農補貼資金安全、足額、及時到位。截至目前,東海縣已通過一折通平臺發放補貼60.36億元。
農戶信息管理始終是涉農補貼發放工作的首要任務。一折通農戶信息實行常態化管理,檢查身份證重復、賬號重復、審核基礎信息、更正死亡農戶信息等成為一折通專管員的日常工作。縣級財政部門按季度統計上述項目,并與“東海縣惠民比對系統”進行核實死亡農戶信息,要求專管員及時進行刪除、注銷或更改。
2020年發放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補貼項目有12個,共計57493.60萬元,在本年度發放資金總額中占比達到85.42%,主要包括耕地地力保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全年發放農業類資金34099.81萬元,民政社保類25207.98萬元,村級及其他補貼8009.26萬元。
補貼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大量補貼資金通過“一折通”的方式發放到群眾手中。隨著涉農補貼項目從2005年的17項增加到2020年的54項,項目越來越零碎交叉,應梳理縣域內已有的補貼政策和項目,加快補貼政策和項目資金清理整合進度,同時普及社保卡使用,使補貼政策更加科學,資金績效明顯提高。
1.合并補貼發放項目。涉農補貼要經過多種工作程序操作,如耕保補貼要進行建立補貼清冊、補貼面積和金額核實及公開公示、補貼面積和金額審定、補貼資金兌付等,同樣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秸稈還田補貼都是為了提高耕地質量,補貼依據基本與面積掛鉤,建議合并發放。
2.可以提前落實的政策類補貼。從2008年起,東海縣將石梁河水庫原遷移民納入后期扶持范圍,每人每年600元,期限達到20年。2008年東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652元,占比10.62%;201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81.5元,補貼占比僅3%,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的效益逐漸下降。借鑒“十二五”期間實施的“沼氣建材”補貼,立項時可用五年為一個規劃期,才能突出重點,更加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
3.可以取消的補貼。農村放映員補助、村級動物防疫員補助等已不再通過一折通發放,鄉村醫生養老保障、離任村干部生活補助等職業類的補貼,建議重新制定政策,取消關于職業類的補貼。
一折通平臺全部使用縣內農商行開設的賬戶作為結算賬戶,為減少因存折賬戶休眠導致補貼發放失敗。積極推薦使用居民社保卡,能夠從源頭上解決“一人多卡”“人卡分離”等問題。目前26.3萬戶農戶信息中,已有7000戶使用社會保障卡為載體領取補貼資金,下一步應根據農戶需求,進一步使用社保卡發放補貼,讓每一分錢都安全及時地發到群眾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