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星
(河南省蘭考第一醫院神經內科 蘭考475300)
動脈粥樣硬化發病初期并無明顯臨床癥狀,隨著血管逐漸狹窄,患者可能出現胸悶、頭暈、頭痛等癥狀,引起腦梗死、外周血管病變等,導致患者出現同側肢體癱瘓、語言能力喪失等后遺癥,不利于患者預后[1]。因此,尋找一種可有效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藥物十分必要。他汀類藥物為臨床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藥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可實現穩定斑塊的效果。阿托伐他汀鈣是臨床常用的他汀類藥物,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中應用廣泛,現階段國內外使用阿托伐他汀鈣的劑量多為20 mg/d。本研究旨在分析阿托伐他汀鈣強化療法(40 mg/d)對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炎癥介質、血管內皮功能及血脂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臨床資料。(1)納入標準:符合《動脈粥樣硬化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2]中關于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標準;超聲檢查顯示頸動脈中膜厚度增厚>1.1 mm;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合并心、肝、腎臟器功能衰竭。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將8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單側病變16例,雙側病變24例;年齡41~70歲,平均(58.69±3.15)歲。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單側病變18例,雙側病變22例;年齡40~70歲,平均(59.03±3.0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降壓、降糖及保護腦細胞等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150080),20 mg/d,同時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13023679),100mg/d。觀察組給予強化療法,口服阿托伐他汀鈣40 mg/d,阿司匹林腸溶片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兩組均連續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6 ml,離心處理后進行炎癥介質、血脂指標、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檢測,并記錄治療期間兩組頭痛、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炎癥介質:采用東芝TBA-2000FR全自動生化儀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2)血管內皮功能: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內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試劑盒選自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采用間接比色法檢測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水平,試劑盒選自福建福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血脂水平:使用Olympus 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id-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bin-Cholesterol,LDL-C)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經正態性檢驗,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hs-CRP、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hs-CRP、IL-6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6個月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n hs-CRP(μg/L) IL-6(ng/L)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40 40 40 40 12.03±5.14 4.68±1.13*11.96±5.36 2.41±0.96*#49.52±11.84 8.94±3.15*50.13±12.34 5.13±2.31*#
2.2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NO、ET-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NO水平較治療前升高,ET-1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NO水平高于對照組,ET-1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6個月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n NO(μmol/L) ET-1(ng/L)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40 40 40 40 52.13±7.15 71.23±8.14*52.31±6.96 84.23±9.15*#74.69±5.38 59.51±4.69*74.49±5.74 42.15±5.13*#
2.3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HDL-C、TC、LDL-C、T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HDL-C水平較治療前升高,TC、LDL-C、TG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TC、LDL-C、T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mmol/L,±s)

表3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mmol/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6個月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n TC LDL-C TG HDL-C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40 40 40 40 9.11±1.13 5.13±1.12*9.06±1.25 3.81±0.12*#6.52±1.25 2.69±0.18*6.36±1.18 2.31±0.06*#2.13±0.69 1.09±0.52*2.06±0.72 0.53±0.13*#1.36±0.82 1.65±0.17*1.38±0.77 2.11±0.06*#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發生不良反應。
目前動脈粥樣硬化具體發病原因尚未明確,一般認為可能與高血壓、脂質堆積、炎癥反應、血管內皮損傷等存在一定關聯[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炎癥反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并積極調節血脂水平對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身體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顯示,血脂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病情發展具有密切聯系[4]。因此,臨床將調節血脂水平作為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基本原則。阿托伐他汀鈣屬于新型他汀類血脂調節藥物,不僅具有降脂作用,還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常被臨床用于治療高脂血癥。目前,國內有關阿托伐他汀鈣研究藥物劑量多為20 mg/d[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TC、TG、LDL-C水平均較對照組低,HDL-C水平較對照組高,這表明阿托伐他汀鈣強化療法可更好地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脂水平。究其原因在于,阿托伐他汀鈣可有效抑制內源性TC生成,從而降低TC水平,并且可增加LDL-C的清除作用,降低LDL-C水平,而隨著TC與LDL-C水平逐漸降低,HDL-C能夠大量儲蓄在脂蛋白或游離膽固醇中,而后被轉運到各個細胞內,提高HDL-C水平,達到調節血脂的目的[6]。另外,吳霖浦[7]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鈣除具有抑制炎癥反應、調脂等作用外,還可起到保護血管內皮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hs-CRP、IL-6、ET-1水平均較對照組低,NO水平較對照組高。這提示阿托伐他汀鈣強化療法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可調節炎癥介質并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阿司匹林具有抗炎、抗血栓等作用,聯合阿托伐他汀鈣有降脂、保護血管內皮功能作用,二者可發揮協同效應,提高臨床治療效果[8]。此外,本研究還對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結果顯示,治療期間,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可見該治療方案具有可行性。
綜上所述,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使用強化阿托伐他汀鈣治療可降低炎癥反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同時調節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較好,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