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明 陳青植 王建
(福建省廈門市第三醫院骨外科 廈門361199)
四肢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多由外部沖擊造成,如遭受交通事故、工作事故、高樓墜落及樓梯摔傷等[1]。患者出現肢體腫脹、疼痛、畸形、活動受限、軟組織開放性損傷等,造成劇烈疼痛,嚴重者可能導致肢體傷殘、感染壞死、殘疾,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應積極進行相應手術治療,對骨折部位進行修復[2]。臨床治療四肢骨折通常采用髓內針、鋼板內固定、夾板、石膏外固定治療,治療時間長,穩定性較差,而且存在骨折端感染、骨折部位不愈合等情況,效果不理想。隨著骨科醫療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組合式外固定支架術逐漸受到醫學界的重視,在骨折治療中發揮顯著效果[3]。組合式外固定支架術具有操作簡便、創口徑小、安全性高、可調整性好、術后可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等優點[4]。本研究分析對四肢骨折患者實施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8~52歲,平均(45.74±2.56)歲;跌倒摔傷15例,交通事故18例,高處墜落17例;橈骨骨折13例,脛骨骨折23例,股骨骨折14例。研究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6~50歲,平均(45.54±2.37)歲;跌倒摔傷16例,交通事故17例,高處墜落17例;橈骨骨折12例,脛骨骨折24例,股骨骨折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確診為四肢骨折;58歲>年齡>18歲;無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治療依從性差;骨質疏松癥;骨科腫瘤。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均給予抗生素治療,依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不同麻醉方式。對照組采用交鎖髓內釘固定治療,取仰臥位,清創和抗感染處理后,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將釘置入髓腔中,在遠端置入髓內釘,螺釘固定。研究組采用組合式外固定支架術,評估患者骨折類型是穩定性還是不穩定,選擇合適的組合式外固定支架,術前根據骨折部位選擇麻醉方式,準備大量林格爾液進行沖洗,骨折部位切開,對傷口進行有效處理,將壞死組織切除后,在骨折處作切口,套針和套管深入至患者骨頭表面,在鉆孔機上套螺紋針,在患者骨頭上進行鉆孔操作,將5 mm螺紋釘穿透至對側骨皮質孔3 mm處。打入固定針,使用連接桿固定骨折部位,調整加壓桿與外固定支架螺絲,行組合式外固定支架進行外部固定,根據骨折穩定類型選擇使用單面半針式固定或平面三角式固定,術后予以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顯效:骨折位置得到較大程度恢復,能正常活動,無疼痛癥狀;有效:骨折位置有所恢復,有疼痛癥狀;無效:骨折位置無好轉。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兩組骨組織細胞因子比較。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清護骨素(OPG)、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RANK)、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RANKL)水平。(3)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AU6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水平。(4)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包括患肢腫脹、預后不良、固定針感染、靜脈栓塞。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炎癥介質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ml,±s)

表1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ml,±s)
IL-1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CRP治療前 治療后TNF-α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t P 46.03±14.78 46.13±14.46 0.034 0.973 47.03±12.53 30.14±11.52 7.016 0.000 557.83±83.34 560.35±84.54 0.150 0.881 550.43±85.46 430.34±91.34 6.789 0.000 19.11±5.68 18.96±5.72 0.132 0.896 18.63±1.86 12.14±1.93 17.121 0.000
2.2 兩組OPG、RANK、RANKL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OPG水平明顯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兩組RANK、RANKL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OPG、RANK、RANKL水平比較(ng/L,±s)

表2 兩組OPG、RANK、RANKL水平比較(ng/L,±s)
RANK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OPG治療前 治療后RANK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t P 256.93±20.35 254.12±29.65 0.553 0.582 289.33±25.45 342.93±20.55 11.587 0.000 6.99±1.79 7.21±1.82 0.609 0.544 5.95±1.87 5.02±0.96 3.128 0.003 18.94±3.33 19.62±2.14 1.215 0.228 14.53±2.87 10.63±1.28 8.776 0.000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四肢骨折在骨科臨床上發生率較高,四肢骨骼較為脆弱,受到暴力損傷極易導致骨折形成。常見骨折類型有脛骨骨折、尺橈骨骨折、肱骨骨折、股骨骨折等。臨床上造成四肢骨折的主要原因為高處墜落、跌倒摔傷、交通事故等,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者可造成截肢、殘疾等,降低其生活質量[5]。當前,四肢骨折治療以固定術為主,患肢因不能進行早期活動,導致血運障礙和運動功能減退,且恢復時間長,容易導致感染,預后效果難以達到預期。隨著骨科醫療技術不斷深入研究與發展,有研究發現,組合式外固定支架可有效改變骨折的病理狀態,恢復生理功能,得到臨床認可。組合式外固定支架是一種體積相對較小的骨外固定器,該固定器中大多數零件能夠進行相互拆換、組合,具有操作簡單便捷、切口小、對組織損害小、感染風險小、出血量少、愈合快、穩定性強等優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組合式外固定支架術可改善骨折患者治療效果,這與梁健[6]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原因可能為,組合式外固定支架術可使患者在術后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加快功能恢復,避免實施二次手術,固定操作較為便捷,外固定支架在術后可快速拆解,縮短治療耗時,改善術后疼痛,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治療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炎癥介質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組合式外固定支架可改善骨折患者炎癥介質指標,與吳二棟等[7]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原因可能為,切口小及外固定,避免了因夾板和石膏而造成的靜脈血流受阻和軟組織損傷,降低了患者炎癥介質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OPG、RANK、RANKL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行組合式外固定支架可改善患者OPG、RANK、RANKL水平,這與李威[8]研究結果基本相符。既往研究顯示,OPG、RANK、RANKL水平與骨組織的生理、病理及治療效果密切相關[9]。組合式外固定支架因創口小,對骨折處軟組織干擾、破壞小,患者恢復快,治療效果顯著,使OPG、RANK、RANKL水平均能得到有效恢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組合式外固定支架可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這與張艷莉[10]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原因可能為,組合式外固定支架術使用經骨穿針進行固定,不會導致靜脈血流、骨折處血液循環受阻,減少術后感染風險、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在四肢骨折患者手術中應用組合式外固定支架,可改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縮短骨折愈合時間,降低患者炎癥介質水平,恢復患者血清OPG、RANK、RANKL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