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周群 許喜林 邱鋒
(廣東省普寧市普寧華僑醫院 普寧515300)
膝關節為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功能結構較為復雜,由關節囊、韌帶、肌肉等共同維持關節的穩定性。膝關節內骨折多為關節囊內骨折,由直接暴力(可使膝關節完全性骨折或關節面撕脫)或間接暴力(可導致部分性骨折)所致,治療方案不完善,容易使患者術后出現相關功能障礙,如關節僵硬,嚴重影響患者膝關節屈膝或伸膝功能,使自理能力、生活質量下降[1~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中醫內外治療聯合關節鏡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2月~2021年3月入住我院外四科的創傷后膝關節骨折患者60例納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0~60歲,平均(47.28±9.48)歲;致傷原因:車禍19例,跌落6例,摔傷5例;骨折至手術時間1~2 d,平均(1.52±0.36)d。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2~61歲,平均(47.52±9.31)歲;致傷原因:車禍17例,跌落8例,摔傷5例;骨折至手術時間1~2 d,平均(1.47±0.44)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至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膝關節骨折,影像學檢查結果明確;均為單側骨折;無手術禁忌和中醫藥使用禁忌;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明顯手術禁忌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伴有心肺功能不全者;病歷資料不完整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關節鏡下微創內固定治療。完善術前準備,術前指導患者取平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規消毒、鋪巾,于患者患側大腿根部扎止血帶,采用標準膝前內外側入路置入關節鏡,首先清理關節內的細小骨屑,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積血,隨后于關節鏡下進行探查,明確膝關節損傷情況,采用鈍性器械復位骨折面骨塊,清理骨折斷端間隙內的軟組織,使骨折創面新鮮化,接著在C臂機透視輔助下試行復位,確認復位良好后使用進行可吸收螺釘內固定。術后給予石膏外固定、抗感染治療2 d、消腫、止痛、補液等,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功能鍛煉。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內外治療。于術后第5天開始口服桃紅四物湯,方劑組成:桃仁15 g、紅花15 g、當歸15 g、赤芍15 g、川芎15g、骨碎補15 g、黨參20 g、生黃芪30 g、甘草15 g;肢體明顯腫脹者,可加姜黃、牛膝適量;痰濕者,加炒薏苡仁、法半夏適量。水煎取汁200 ml,每日早晚分服,每日1劑,持續服用4周。于術后1周給予中藥外敷,組方:伸筋草、三棱、丹參、川芎、莪術、羌活、獨活各30 g,研為細末,加醋調成糊狀敷于患處,注意避開微創切口,持續外敷4周。
1.4 觀察指標 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膝關節活動度、中醫癥候積分、膝關節功能以及關節僵硬發生率。(1)中醫癥候積分:主證為疼痛、腫脹、屈伸不利,根據嚴重程度計為0~3分,癥狀越輕,分值越低。(2)膝關節功能:采用HSS膝關節量表進行評估,總分100分,85分及以上為關節功能恢復優,71~85分為關節功能恢復良好,60~70分為關節功能恢復中等,60分以下為關節功能恢復差。
1.5 統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數據錄入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以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理論頻數<5時,進行Fisher確切概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理前,兩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
組別 n 膝關節活動度(°)治療前 治療后膝關節功能(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30 30 t P 26.17±3.66 26.28±3.51 0.118>0.05 118.52±4.32 102.36±3.96 15.103<0.05 57.36±2.15 57.44±2.78 0.124>0.05 92.27±3.10 85.44±3.05 8.602<0.05
2.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理前,兩組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癥候積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癥候積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癥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s)
屈伸不利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腫脹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2.61±0.84 2.64±0.76 0.145>0.05 0.86±0.08 1.42±0.10 23.951<0.05 2.45±0.78 2.49±0.85 0.189>0.05 0.72±0.07 1.30±0.09 27.862<0.05 2.59±0.95 2.60±0.85 0.042>0.05 0.69±0.11 1.52±0.14 25.553<0.05
2.3 兩組術后關節僵硬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隨訪期間未出現關節僵硬病例,對照組關節僵硬發生率為20.00%(6/30),均為輕度僵硬。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膝關節骨折為臨床常見骨折類型,治療不當會給患者行走、運動帶來嚴重影響,導致患者自理能力下降。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關節鏡下微創內固定術在膝關節骨折治療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可在近乎生理環境下進行診療,視野清晰,且手術切口小,對周圍組織結構的損傷小,可直接針對骨折部位進行操作,術后患者可以早期進行功能康復鍛煉[3]。但現代研究[4~5]認為,膝關節骨折后,肌肉、韌帶等周圍軟組織出血可引起炎癥反應,炎癥介質、纖維蛋白滲出,當纖溶、抗纖溶系統失衡后,纖維蛋白沉積形成暫時的粘連基質,刺激損傷組織成纖維細胞遷移、增殖、分泌粘連蛋白等細胞外基質,致使炎癥細胞-膠原-纖維蛋白復合物過量形成,當微血管長入后,大量肉芽組織產生并聚集在滑膜和關節囊周圍。隨著膠原纖維增粗,微血管閉合,致使肉芽組織纖維化,關節囊、滑膜萎縮,形成膝關節內粘連,加上長時間制動,股四頭肌、腘繩肌、韌帶、肌間隔、髕上囊之間發生粘連,可導致肌肉纖維化、攣縮,使伸展性降低,繼而并發關節僵硬。因此,針對膝關節骨折治療,在積極進行手術復位的同時,還需輔助有效的治療方案促進患者關節功能康復,降低關節僵硬發生風險,保障患者關節功能有效康復。
本研究數據表明,治療后,兩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癥候積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癥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隨訪期間未出現關節僵硬病例,對照組關節僵硬發生率為20.00%(6/30),均為輕度僵硬,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說明膝關節骨折術后給予中醫內外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可有效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減少關節僵硬的發生。分析原因在于,桃紅四物湯為調經要方,以祛瘀為主,同時行氣、養血,桃仁、紅花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之效,當歸養血調經、滋陰補肝,川芎有調暢氣血、助活血之效,赤芍有養血和營、補血之效,骨碎補補腎強骨,黨參補氣血,生黃芪補氣升陽、利水消腫,甘草調和諸藥[6]。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桃紅四物湯各味中藥具有擴張血管、抗感染、調節血脂、耐缺氧、補充微量元素等作用[7]。此外,結合內服湯劑,給予中藥外敷,其中伸筋草歸肝、脾經,可舒筋活絡、祛風除濕,對筋脈拘攣、關節疼痛具有顯著療效,三棱、莪術可消積止痛、破血行氣,丹參可涼血消癰、養血安神,川芎調暢氣血,羌活解表散寒,獨活祛風止痛[8]。綜上所述,中醫內外治療聯合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折療效顯著,可有效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提高臨床療效,減少術后關節僵硬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