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軍 王進 王清芝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 鄭州450006)
前牙區口腔種植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口腔修復手術,主要通過外科手術在人體缺牙部位的上下頜骨內植入牙種植體,對缺牙者具有良好的修復效果,牙齒功能的恢復也十分理想,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口腔醫學領域。然而在口腔種植中,牙槽骨的寬度、高度及密度對維持種植體的穩定性[1~2]。常規治療術后自然愈合的牙窩極易使骨量丟失、種植區骨密度降低,從而大幅度降低臨床效果。因此,尋找患者拔牙后能夠降低骨質密度、減少骨量損失的有效治療方案至關重要。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是新一代高科技技術,可減少骨量流失,為軟組織恢復提供良好保存條件[3~4]。但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對于前牙區患者相關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就前牙區口腔種植牙槽骨高度、寬度、密度及美學效果進行總結與分析,旨在探討拔牙位點保存技術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接收的98例前牙區口腔種植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8例)及治療組(50例)。對照組58顆患牙,男25例,女23例;年齡21~54歲,平均(37.51±2.26)歲;病因分布:牙周炎20顆,慢性根尖周炎23顆,根折15顆。治療組61顆患牙,男28例,女22例;年齡23~52歲,平均(37.55±2.38)歲;病因分布:牙周炎23顆,慢性根尖周炎24顆,根折14顆。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研究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經X線檢查、錐形束CT、病史、臨床癥狀等證實難以將前牙區患牙保留[5];拔牙處無急性炎癥;近期未接受過其他方案治療;能夠按照研究流程進行治療及復診患者,知情本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嚴重口腔疾病者;合并肝、腎、肺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等其他嚴重臟器合并癥者;患有口腔黏膜疾病者;存在精神異常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依從性差、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3 手術方法 兩組均行局部麻醉,然后分離牙齦行微創拔牙。
1.3.1 對照組 接受常規治療,待患者完成拔牙程序以后,在微創原則下用挖匙去除牙槽窩內感染組織、根尖芽腫以及囊腫等,切口用生理鹽水沖洗,直到拔牙窩內出血(鮮紅)停止,再用棉球壓迫、止血。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拔牙位點保存技術,首先根據患者拔牙窩的大小合理置入Bio-Oss Collagen骨粉,將牙窩填充平整后,其高度應比牙槽嵴頂高出0.5 mm左右,之后再選用Bio-Gide膠原膜將其覆蓋,最后使用鈦釘固定,將兩側牙齦縫合。
1.3.3 術后處理 兩組使用康復新液含漱,并使用抗感染藥物(口服)至少7 d,14 d后拆線,6個月后復診,并接受延期種植手術。
1.4 觀察指標 選擇錐形束CT對兩組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牙槽骨高度、寬度以及密度進行測量。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美學效果問卷調查表(分半信度系數為0.724,克倫巴赫系數為0.816)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總分100分,非常滿意>90分,60分≤滿意<90分,不滿意<6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牙槽骨高度、寬度及密度對比 兩組治療前牙槽骨高度、寬度及密度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6個月,治療組牙槽骨高度、寬度及密度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牙槽骨高度、寬度及密度對比(±s)

表1 兩組牙槽骨高度、寬度及密度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n 牙槽骨高度(mm)牙槽骨寬度(mm)牙槽骨密度(g/cm2)治療前對照組治療組48 50 t P治療后6個月對照組治療組48 50 t P 15.40±2.53 15.42±5.57 0.023 0.982 12.58±1.40*14.51±1.61*6.322 0.000 7.37±0.85 7.43±0.87 0.345 0.731 5.86±0.70*6.47±0.73*4.219 0.000 1.84±0.25 1.85±0.23 0.206 0.837 1.31±0.21*1.64±0.87*2.557 0.012
2.2 兩組美學效果對比 對照組非常滿意22例,滿意15例,不滿意11例,總滿意37例,滿意度為77.08%;治療組非常滿意37例,滿意11例,不滿意2例,總滿意48例,滿意度為96.00%。治療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17,P=0.006)。
口腔種植術作為缺失牙較為常用的一種手段,有利于促進患者咀嚼功能恢復正常。拔牙后,患者牙槽骨受到較大刺激,易導致種植區的牙槽骨高度、寬度及密度減少,增加后期種植牙植入的難度系數,對牙齒的美觀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6~8]。目前,口腔種植的美觀性與功能性均備受關注,因此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法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有關研究指出,在口腔種植過程中,將患牙拔除后牙槽窩正處于自然愈合狀態,血凝塊凝聚而逐步形成骨組織,牙槽骨發生連續性、不可逆的吸收,以致種植區骨量出現下降,愈合的牙槽骨高度、密度降低,寬度減少,對牙齦軟組織的穩定性具有一定的破壞性,重癥者則因缺乏種植位點骨量而難以在后期提供種植手術。拔牙位點保存技術主要是指在拔牙的過程中,通過采取某些措施減少牙槽嵴吸收,如使用骨粉替代材料填充拔牙位點,維持拔牙窩內的骨量與骨質,降低剩余的牙槽嵴吸收,為種植體的植入提供更充足的骨量與相對適宜的三維位置,更順利地植入口腔種植體[9~10]。對此,本研究對治療組實施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后6個月發現,治療組牙槽骨高度、寬度、密度均比對照組高,由此說明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對患者拔牙后的牙槽骨高度、寬度、密度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對殘余的牙槽骨骨量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治療方法中,選取Bio-Oss Collagen骨粉材料[膠原基質10%+Bio-Oss顆粒90%(提純的牛股基質)]作為填充物,有利于促進骨細胞增殖及骨再生,確保機體組織環境與其他生長因子在共同維持作用下達到穩定平衡的狀態,進一步形成新骨,為牙槽骨提供更優質的支架,引導新骨生長。填充完成后利用人工膜的屏障作用將吸收膠原膜進行覆蓋,為植入的Bio-Oss顆粒提供良好的屏障,有利于改善患者拔牙后的牙槽骨高度、寬度以及密度,對剩余的牙槽骨骨量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為術后硬軟組織恢復提供良好條件。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說明拔牙位點保存技術還可提高種植后的美學效果,其原因可能與未給予翻瓣技術有關,對牙齦及黏膜無任何損傷,有助于避免血供不足,維持原有軟組織的形態,改善軟組織質地、形態、顏色等,并解決了美學修復問題,從而使義齒更加穩固且具有舒適、美觀等優點[11~12]。
綜上所述,對前牙區口腔種植患者實施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可有效改善者牙槽骨高度、寬度及密度,提高美學效果,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