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麗
(1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學院 洛陽471003;2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洛陽471003)
顴骨復合體骨折通常由直接暴力所致,表現為顴骨、顴弓多部位聯合骨折,病情復雜,可導致張口受限、面部畸形等癥狀,影響咀嚼功能及日常生活[1]。臨床治療顴骨復合體骨折以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為主,既往多選擇頭皮冠狀切口入路,復位結果較滿意,但解剖結構復雜、手術步驟繁瑣,導致手術時間較長,術后易出現并發癥,不利于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改善。因此,探究安全、有效、簡單的手術方案治療顴骨復合體骨折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現階段微創手術是目前臨床外科手術的總體趨勢,頭皮冠狀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逐步轉換為發際內弧形小切口入路,臨床效果得到一定認可,但對于術后恢復及疼痛程度相關數據仍需進一步證實。本研究選取我院顴骨復合體骨折患者分組對比,旨在分析發際內弧形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1月顴骨復合體骨折患者93例,其中46例行頭皮冠狀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為對照組,另47例行發際內弧形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為試驗組。對照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26~55歲,平均(40.51±6.89)歲;骨折原因:跌落傷29例,撞擊傷13例,其他4例。試驗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25~57歲,平均(41.09±6.95)歲;骨折原因:跌落傷28例,撞擊傷16例,其他3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經X線檢查確診為顴骨復合體骨折;經CT三維重建可見骨折線下、后、內位移,合并面部功能障礙,符合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指征;年齡<65歲;骨折發生時間<12 d;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肝腎功能障礙;對手術、麻醉不耐受;近半年有其他手術史;處于妊娠期、哺乳期。
1.3 手術方法 兩組術前6 h禁食禁飲,術前30min給予阿托品,行靜吸復合全麻。(1)對照組行頭皮冠狀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操作如下:取仰臥位,頭頸固定,常規消毒,切開顱頂區頭皮,皮下組織分離至帽狀腱膜下層,發際線向后約3 cm顳部作冠狀切口,約12 cm,向前翻瓣,于眉弓上約2 cm處行骨膜切開,顴弓上方2 cm左右向斜上方作切口,并與眉弓處切口連接,分離深筋膜淺層,向下翻瓣、切開骨膜,復位。(2)試驗組行發際內弧形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操作如下:取仰臥位,頭頸固定并向健側偏,常規消毒,沿發際線內顳部弧形切開,切口9 cm左右,向下防爆至顴骨,顯露顴骨復合體骨折,骨膜切開,暴露骨折線后復位。兩組術后均給予微型鈦板及螺釘進行固定,常規預防感染。
1.4 觀察指標(1)統計兩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骨折復位情況。評定標準如下:優為固定物無位移,張口度正常,外形對稱;良為固定物無位移,張口度基本正常,外形基本對稱;差為固定物可見位移,張口度受限,外形不對稱。統計優良率。(3)比較兩組術后12 h、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最高分值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4)術后淚道損傷、骨折愈合延遲、手術部位凹陷等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試驗組切口長度較對照組小,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n 切口長度(cm)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骨折愈合時間(周)住院時間(d)試驗組對照組47 46 t P 9.25±0.79 11.16±1.08 9.749<0.01 84.23±10.55 122.64±13.18 15.532<0.01 34.16±6.49 83.05±10.43 27.204<0.01 15.06±2.03 17.44±2.82 2.713 0.008 15.94±4.76 20.73±5.24 4.616<0.01
2.2 兩組骨折復位情況比較 試驗組骨折復位優良率97.87%高于對照組80.43%(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折復位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試驗組術后12h、術后1 d、術后2 d 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術后12 h 術后1 d 術后2 d 術后3 d試驗組對照組47 46 t P 5.08±0.44 5.36±0.51 2.837 0.006 5.22±0.49 5.61±0.53 3.686<0.01 3.49±0.38 3.97±0.46 5.491<0.01 2.18±0.34 2.29±0.31 1.629 0.107
2.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術后出現淚道損傷2例,骨折愈合延遲1例,手術部位凹陷1例;對照組術后出現淚道損傷4例,骨折愈合延遲2例,手術部位凹陷3例,面癱1例,嗜睡2例。兩組比較,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51%(4/47)低于對照組26.09%(12/46)(χ2=5.042,P=0.025)。
顴骨復合體是面部最突出部位,解剖結構復雜,包括蝶骨、額骨、上頜骨、顴骨等,易受暴力影響造成顴骨復合體骨折,發病率高,占面部骨折的19%~29%,致殘率高,若治療不當可誘發復視、神經損傷、面部畸形等并發癥,臨床治療難度較大[2]。顴骨復合體骨折的治療目的在于暴露骨折端,減少面部結構損傷,改善面部功能障礙,臨床既往治療以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為主[3]。
切開復位內固定可于直視下進行骨折端復位、固定,手術效果得到臨床認可。而臨床一般選擇經頭皮冠狀切口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顴骨復合體骨折,但由于顴骨復合體解剖結構復雜,手術時間難度較高,手術時間長,增加了術中出血量,導致手術安全性不足。隨著近年來微創整形理論的提倡,頜面部骨折切口逐漸改為小切口[4]。發際內弧形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可彌補頭皮冠狀切口入路的局限性,手術難度較低,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手術創傷,對促進術后恢復有積極作用[5~6]。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切口較對照組小,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表明發際內弧形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在減小切口、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可加快骨折愈合,縮短康復進程。發際內弧形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可依據皮膚紋理作切口,縮短骨折端距離,從而降低手術創傷,保護面部功能及美觀度,對減少手術并發癥有重要意義[7~8]。本研究中試驗組骨折復位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發際內弧形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可提高骨折復位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發際內弧形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創傷降低,對術后疼痛程度具有一定優勢,因此本研究中試驗組術后12 h、術后1 d、術后2 d 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發際內弧形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顴骨復合體骨折,在減小切口大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可提高復位效果,減輕術后疼痛,促進術后恢復,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