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鵬超 王曉陽 宋戈 季濤濤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洛陽471000)
慢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延續,是由感染性病菌引發的炎癥。脛骨前方軟組織較少,且脛骨上端包裹在膝關節囊內,容易發生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具有病程長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能力[1]。目前臨床治療慢性骨髓炎主要采取抗菌藥物聯合手術引流或者病灶清除,以消滅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傳統持續灌洗引流時間較長,并且創面較大,效果欠理想[2]。全封閉持續負壓吸引術是一種可以處理復雜創面以及深部引流的技術,效果較好。本研究探討給予脛骨慢性骨髓炎患者全封閉持續負壓吸引術治療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60例脛骨慢性骨髓炎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30例)和實驗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42.85±5.21)歲;病程6個月~2年,平均病程(1.01±0.78)年。實驗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3.09±5.34)歲;病程5個月~2年,平均病程(1.03±0.82)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X線片檢查確診為脛骨慢性骨髓炎;有明顯的手術指征;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骨質破壞較嚴重,肢體功能受損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存在精神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術前均進行常規檢查,明確病變部位,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治療1周。對照組給予傳統灌洗引流治療,選取2根質地較硬的硅膠管作為沖洗管以及引流管,其中一端剪4個左右側孔,將其平行置入清創后的骨腔內,然后分別從兩側正常皮膚處引出,進行縫合,并固定在皮膚上。沖洗管放于患肢位置,連接到沖洗液吊瓶上。引流管放于患者病灶底部,與負壓吸引瓶相連,對深部組織進行縫合,閉合手術切口,固定患肢,術后加強護理,密切關注引流管是否暢通,及時更換敷料。實驗組給予全封閉持續負壓吸引術治療,引流管經過創口外的正常健康皮膚開口引出,采用生物半透膜進行貼敷,將封閉負壓引流的引流管與負壓引流瓶相連接,并與中央負壓吸引相接,壓力調節為0.04~0.06 kPa,給予持續性負壓吸引。若引流液未見膿性分泌物且肉芽新鮮,可以進行二期手術,直接對皮膚進行縫合,否則再次在無菌條件下放置引流敷料,持續負壓吸引,直到達到標準。在持續負壓過程中,每3~4天通過引流管進行抗生素清洗。兩組患者均引流20 d。
1.4 評價指標(1)記錄兩組治療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傷口愈合時間、肉芽組織覆蓋創面時間、住院時間。(2)對比兩組疼痛程度: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10分,分數越高則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3)對比兩組踝關節功能情況,通過踝關節Baird-Jackson評分[4]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對比 實驗組肉芽組織覆蓋創面時間、術中出血量、傷口愈合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對比(±s)
組別 n 肉芽組織覆蓋創面時間(d)術中出血量(ml)傷口愈合時間(d)住院時間(d)對照組實驗組30 30 t P 40.36±8.21 25.56±6.45 7.764 0.000 78.23±7.65 50.23±4.31 17.466 0.000 40.11±8.26 25.63±5.36 8.055 0.000 28.36±6.55 18.75±4.71 6.524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實驗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對照組實驗組30 30 5.314 10.050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4.75±1.54 4.64±1.61 0.270 0.788 2.85±1.21 1.21±0.95 5.839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功能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功能對比(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功能對比(分,±s)
組別 n對照組實驗組30 30 6.193 9.150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2.34±10.21 63.56±11.25 0.440 0.662 78.86±10.45 89.45±10.66 3.886 0.000
脛骨慢性骨髓炎是臨床常見疾病,具有局部供血差、病程長、反復發作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治療該病的方法較多,如服用抗生素、植骨術等,均以清除病灶、壞死組織為治療目的[5]。但長期服用抗生素易產生耐藥,難以達到持久有效的殺菌效果,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可見,尋找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至關重要。
以往臨床主要采用傳統灌洗引流治療慢性骨髓炎,但由于抗生素滲透力較弱,很難在死腔組織中發揮作用,并且沖洗過程中需要進行反復引流,引流管容易發生脫管或者堵塞,易感染,需要多次更換敷料,加重患者的痛苦[6]。此外,傳統灌洗引流時間較長,術后復發率較高,患者住院時間較長,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經濟壓力,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全封閉持續負壓吸引術已被臨床廣泛應用,并得到一致好評。全封閉持續負壓吸引術是一種新型技術,利用高塑性的醫用泡沫材料作為敷料,通過塑形成與創口一致的形狀,達到治療目的[7]。其基本理論是將被引流區與外界隔絕,為引流區提供較高的負壓,利用海綿的切割功能,及時清除壞死組織以及滲透物,保證創面的干凈整潔。全封閉持續負壓吸引術的引流管較常規引流管粗,耐彎曲,可有效避免引流管堵塞,保證引流過程暢通,降低復發率;病灶腔中一直呈負壓狀態,有利于新生毛細血管的增生,對改善血液循環具有重要作用[8]。此外,全封閉持續負壓吸引術具有較好的組織相容性,使用不降解材料,為避免再次感染的發生,可選擇將其置入體內治療;術后病灶腔內呈負壓持續引流,向引流管內注射抗生素,增加抗生素濃度,可有效控制感染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肉芽組織覆蓋創面時間、術中出血量、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全封閉持續負壓吸引術能夠減輕患者痛苦,縮短傷口恢復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對踝關節功能恢復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脛骨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全封閉持續負壓吸引術治療效果顯著,能加快傷口愈合,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患者疼痛感,促進踝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