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杰
(廣東省揭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兒科 揭陽522000)
小兒腹瀉是多種病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若不及時治療,將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引發食欲不振,對患兒生長發育造成影響。現代醫學治療小兒腹瀉以補充腸道正常菌群、微生態療法為主,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并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蒙脫石散為腸道黏膜保護劑,具有修復受損腸道黏膜、防御病菌及細菌的效果,多用于急性或慢性腹瀉的治療[1~2]。中醫學將小兒腹瀉歸結為“泄瀉”范疇,脾胃虛弱型是該病常見證型,患兒年齡較小,受風邪、內傷等因素影響,導致脾虛失運、脾常不足,故健脾益氣是治療小兒泄瀉的常用方法[3~4]。鑒于此,本研究采用玉屏風散聯合蒙脫石散治療脾胃虛弱型小兒泄瀉,旨在探究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6月~2020年11月揭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兒科收治的脾胃虛弱型泄瀉患兒7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9例。研究組女17例,男22例;年齡1~6歲,平均(3.28±0.71)歲;病程1~6 d,平均(3.09±0.70)d;泄瀉次數4~8次/d,平均(5.98±0.73)次/d。對照組女19例,男20例;年齡1~5歲,平均(3.18±0.69)歲;病程1~7 d,平均(3.15±0.72)d;泄瀉次數4~9次/d,平均(6.03±0.76)次/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小兒腹瀉診療手冊》[5]中診斷標準:患兒大便性狀改變,呈水樣便、稀便、膿血便或黏液膿血便;排便次數較之前明顯增多等。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6]中脾胃虛弱型診斷標準: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后即瀉,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緩弱。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每日排便次數>3次;大便性狀改變;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糞便常規檢查結果異常;細菌性腹瀉,或伴有腸道結核等其他腸道傳染性疾病;先天性腸道畸形;伴有其他嚴重的原發性疾病;免疫功能缺陷;泌尿系統感染或其他系統感染引發的嚴重并發癥;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服用蒙脫石散(國藥準字H20093355),1~2歲患兒,1~2袋/d,分3次服用;2歲以上患兒,2~3袋/d,分3次服用。使用溫開水沖服,連續服用20 d。研究組于上述治療基礎上聯合玉屏風散治療:茯苓9 g,黃芪10 g,白術10 g,蒼術4 g,廣木香5 g,防風3 g。脾陽虛、完谷不化者,加熟附子3 g、干姜2 g;乳食不化、納呆者,加雞內金、焦山楂各4 g;糞便呈綠色、夜寐不寧者,加夜交藤、雙鉤藤、合歡皮各5 g。用水煎煮取汁100 ml,分3次服用,年齡<3歲患兒,可采用多次頻服。連續服用20 d。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患兒糞便性質及排便次數恢復正常為顯效;患兒各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明顯好轉,糞便形狀基本成形,排便次數減少為有效;患兒排便次數及大便性狀均無好轉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2)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及治療20 d后對患兒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后即瀉、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估,采用0、2、4、6分評分法,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3)癥狀消失時間:包括大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時間 組別 n 大便稀溏 色淡不臭 食后即瀉 面色萎黃 形體消瘦 神疲倦怠治療前研究組對照組39 39 t P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39 39 t P 4.58±0.63 4.60±0.65 0.138 0.891 1.03±0.58 2.14±0.61 8.235 0.000 4.40±0.59 4.39±0.62 0.073 0.942 0.98±0.14 1.64±0.25 14.385 0.000 4.60±0.71 4.63±0.72 0.185 0.854 1.12±0.53 2.43±0.58 10.413 0.000 4.55±0.67 4.59±0.64 0.270 0.788 1.08±0.61 2.65±0.67 10.821 0.000 4.61±0.69 4.62±0.67 0.065 0.948 0.97±0.20 1.95±0.24 19.590 0.000 4.48±0.73 4.49±0.75 0.060 0.953 0.89±0.11 1.97±0.25 24.694 0.000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研究組大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表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組別 n 大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 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研究組對照組39 39 t P 1.52±0.47 2.38±0.59 7.120 0.000 2.30±0.64 3.94±0.75 10.388 0.000
中醫學認為,小兒泄瀉的發病機制在于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濁不分,下注大腸,進而引發泄瀉,脾損濕盛是基本病機。《景岳全書》中記載:“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說明了脾胃功能失調與泄瀉之間聯系密切。患兒年齡較小,各器官系統發育尚未完善,一旦受到風邪、內傷乳食等因素影響,則會導致脾虛失運,隨著病情發展,久瀉致虛,因虛易瀉,二者互為因果,纏綿難愈[7]。故中醫治療泄瀉應以滋養脾胃、益氣健脾、升陽止瀉為原則。
蒙脫石散屬吸附性止瀉藥的一種,多用于泄瀉治療,患兒口服后不會對人體血液循環系統造成影響,同時也不會改變腸蠕動及大便顏色。蒙脫石散還可有效抑制消化道內病菌及病毒,有助于保護腸道黏膜完整性,在泄瀉治療中獲得較好效果[8]。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低,各癥狀消失時間均較短,表明玉屏風散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型泄瀉能夠在短時間內改善各臨床癥狀,縮短患兒病程,療效確切。究其原因,玉屏風散始載于《究原方》,為補益劑,具有益氣固表、和中止瀉、健脾滲濕之效,組方中茯苓利濕滲水、健脾寧心;黃芪補中益氣;白術化生氣血、健脾益氣;蒼術燥濕健脾;廣木香健脾消食、溫中和胃;防風解表祛風、勝濕止痛[9]。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玉屏風散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提升抗細菌感染、抗應激性,還能夠提高單核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進一步改善淋巴細胞轉化功能,對促進胃腸道黏膜修復具有重要作用[10]。
綜上所述,玉屏風散聯合蒙脫石散在脾胃虛弱型小兒泄瀉治療中獲得確切效果,患兒各臨床癥狀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病情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