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子
(河南省洛陽市中醫院康復醫學科 洛陽471000)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致殘、致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偏癱作為腦梗死后常見的后遺癥之一,常表現為一側肢體活動障礙、肌力降低,且多伴有同側肢體疼痛刺激不敏感、冷暖不知的感覺障礙,對生活質量造成影響[2]。臨床上,腦梗死偏癱患者以中醫穴位按摩作為康復治療措施,可促進患肢血運循環,恢復肢體功能,但作用程度較表淺,治療效果一般。針灸治療是通過針刺方式刺激局部血液循環,并引起局部神經反射,改善神經功能[3]。本研究將針灸聯合穴位按摩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探究其對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84例,按照雙盲法分為觀察組42例與對照組42例。觀察組年齡53~72歲,平均(62.54±3.16)歲;男22例,女20例;病程3~9年,平均(6.03±1.17)年;發病部位:皮質區16例,基底節區15例,小腦區11例。對照組年齡54~73歲,平均(63.45±3.16)歲;男23例,女19例;病程2~9年,平均(5.87±1.32)年;發病部位:皮質區15例,基底節區14例,小腦區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西醫診斷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中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風痰火亢證,主癥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語,感覺減退,次癥為頭暈目眩,心煩易怒,肢體強痙,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無其他心腦血管疾病。(2)排除標準:合并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疾病;有癱瘓病史;合并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礙。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調脂、控制血壓等藥物對癥治療及康復訓練治療。
1.3.1 對照組 采用穴位按摩:上肢癱瘓取尺澤、肩髎、合谷、手三里、外關;下肢癱瘓取委中、足三里、血海、陽陵泉、三陰交。以點按、揉、捏等手法進行按摩,每穴3 min,力度以患者最大忍受能力為限,1次/d,30 min/次,持續1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取百會、人中、中脘、風府、內關、三陰交、氣海、足三里穴,采用捻轉補瀉法予以針刺,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次,1次/d,持續1個月。
1.4 評價指標(1)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評估,包括意識障礙、視野、上肢運動,共42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2)日常活動能力。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Barthel指數(BI)[7]評估日常活動能力,包括行走、整理衣物、上下樓梯等,共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日常活動能力越好。(3)癥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癥候積分量化標準對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暈癥狀進行評分,每項均采用1~4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NIHSS、BI評分比較 治療1個月后,兩組NIHSS評分均降低,B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變化更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BI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NIHSS、BI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n NIHSS評分 BI評分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42 42 t P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對照組42 42 t P 27.03±3.42 26.87±3.26 0.220 0.827 14.16±2.07*21.37±2.68*13.798<0.001 37.58±3.54 36.86±3.72 0.909 0.366 79.85±5.63*68.52±4.96*9.786<0.001
2.2 兩組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1個月后,兩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暈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癥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n 食欲不振 惡心嘔吐 頭暈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42 42 t P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對照組42 42 t P 2.45±0.25 2.48±0.26 0.539 0.591 1.17±0.12*1.96±0.22*20.430<0.001 2.57±0.21 2.54±0.23 0.624 0.534 0.92±0.15*1.58±0.19*17.669<0.001 2.49±0.24 2.50±0.29 0.172 0.864 0.83±0.16*1.72±0.23*20.586<0.001
腦梗死發病后易產生運動障礙及神經功能損傷,并引起一系列并發癥,輕癥有大小便失禁、失語及偏癱等,重癥有肺部感染、急性心肌梗死及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8]。
中醫學認為腦梗死偏癱屬于“痿痹”范疇,是本虛實標之癥,以元氣虧虛為本,痰瘀痹阻為標。因此,腦梗死偏癱應注重補虛通絡,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個月,兩組NIHSS評分均降低,B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變化更大,提示針灸聯合穴位按摩治療可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在于,針灸與穴位按摩具有活血疏絡、提神醒腦的作用,從而促進腦組織神經功能恢復。其中針灸利用不同穴位,選擇不同的針刺方法及力度,從而調控神經功能,促使人體機能恢復。百會穴乃諸陽之匯,針刺之有醒腦開竅功能,可調節腦神經細胞,保護受損神經元,改善腦微循環,加快腦組織血液灌注,從而改善及恢復腦神經功能[9]。人中穴是清神醒腦的主要穴位,針刺有清熱通陽、救逆止搐、醒腦開竅之功能。現代醫學認為,刺激人中穴可反饋至腦干,從而改善呼吸功能、升高血壓。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1個月后,兩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暈癥狀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針灸聯合穴位按摩治療腦梗死偏癱可改善患者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暈癥狀。分析原因在于,氣海穴是任脈的經穴,主導人體氣機,能夠疏導任脈,培補真氣,從而改善頭暈癥狀;三陰交是足底三陰經交匯之處,針灸刺激能夠調補脾、肝、腎三經氣血,達到健補脾胃、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改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癥狀[10]。穴位按摩法則,通過手法作用于相應穴位,刺激局部運動及感覺神經,同時舒張局部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機體機能。綜上所述,腦梗死偏癱患者采用針灸聯合穴位按摩治療效果較好,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