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壽應
(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人民醫院 石門415300)
高位肛周膿腫是提肛肌上與肛緣間距5~7 cm的膿腫,具有范圍大、侵犯深的特點,中青年發病較多,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可引發膿毒血癥、敗血癥等嚴重后果,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通常臨床上高位肛周膿腫常采用手術治療,其中切開引流術是常見的治療方式,通過切開患者肛周膿腫部位進行引流,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容易造成患者術后肛瘺[2]。目前,三間隙引流術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對高位肛周膿腫患者的括約肌影響較小,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可有效避免對患者肛門功能的損傷[3]。本研究探討三間隙引流術對高位肛周膿腫患者炎癥反應及血清P物質(SP)、五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高位肛周膿腫患者分為試驗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其中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25~61歲,平均(43.15±10.26)歲;病程2~9 d,平均(5.51±2.03)d。試驗組男14例,女6例;年齡26~61歲,平均(43.16±10.22)歲;病程2~9 d,平均(5.52±2.01)d。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現代肛腸外科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依從性好,可以準確配合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形成肛瘺;既往有高位肛周膿腫史;伴精神行為異常;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妊娠期及哺乳期。
1.2 治療方法 試驗組行三間隙引流術治療。連續硬膜外麻醉后進行常規消毒,確認高位肛周膿腫位置,探查是否存在原發性內口;根據高位肛周膿腫大小在波動明顯位置行弧形切口,并逐層切開至膿腫部位;將膿腔間隔分離并將內外括約肌肌間隙及膿腫切開,黏膜間黏膜下間隙與外括約肌之外括約肌間隙及內括約肌切開,將膿腔充分引流沖洗,術畢使用無菌紗布包扎。對照組行傳統切開引流術,切開高位肛周膿腫前操作同試驗組。將膿腔切開并鈍性分離,將膿腔膿液充分引流,使用過氧化氫、甲硝唑溶液沖洗,并用碘伏紗布填充,術畢用無菌紗布包扎。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并于術后觀察7 d。
1.3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圍術期指標,包括感染控制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術后首次排便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5]、術后7 d VAS評分。VAS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重。(2)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7 d致炎因子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約3 ml,以3 500 r/min離心13min,取上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3)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7 d疼痛因子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NE、5-HT、SP水平。(4)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7 d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WBC)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試驗組術后7 d VAS評分、術后首次排便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試驗組感染控制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n 感染控制時間(d)創面愈合時間(d)住院時間(d)術后7 d VAS評分(分)術后首次排便VAS評分(分)對照組試驗組20 20 t P 5.89±0.63 3.52±0.46 13.587<0.05 23.53±2.48 17.63±1.88 8.479<0.05 15.75±1.71 9.96±1.14 12.599<0.05 3.27±0.34 2.37±0.26 9.404<0.05 4.94±0.52 3.06±0.32 13.770<0.05
2.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術后7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pg/ml,±s)

表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比較(pg/ml,±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TNF-α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試驗組組別 n IL-6術前 術后7 d IL-1β術前 術后7 d 20 20 t P 177.18±18.61 177.17±18.68 0.002>0.05 97.19±10.33*68.21±7.42*10.190<0.05 116.18±12.23 116.17±12.28 0.003>0.05 67.31±7.13*48.54±5.22*9.499<0.05 57.46±6.01 57.45±6.03 0.005>0.05 30.17±3.14*19.28±2.04*13.006<0.05
2.3 兩組疼痛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疼痛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7 d血清NE、5-HT、SP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疼痛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SP(ng/L)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試驗組組別 n NE(pg/ml)術前 術后7 d 5-HT(μmol/ml)術前 術后7 d 20 20 t P 2.16±0.22 2.17±0.21 0.147>0.05 1.62±0.18*1.31±0.14*6.080<0.05 0.55±0.06 0.56±0.04 0.620>0.05 0.32±0.04*0.24±0.03*7.155<0.05 18.73±1.92 18.74±1.91 0.017>0.05 12.35±1.36*8.69±0.98*9.764<0.05
2.4 兩組血清hs-CRP、WBC水平比較 兩組術后7 d血清hs-CRP、WBC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hs-CRP、WBC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血清hs-CRP、WBC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n hs-CRP(mg/L)術前 術后7 d WBC(×109/L)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試驗組20 20 t P 101.52±13.38 101.53±13.31 0.002>0.05 19.42±7.38*8.25±3.59*6.087<0.05 19.12±4.61 19.13±4.59 0.007>0.05 10.74±2.53*6.21±1.73*6.610<0.05
高位肛周膿腫是一種由肛腺感染引發的感染性疾病。肛腺開口處為肛隱窩,若出現感染,會增加擴張、松弛等現象的發生風險,使污染物進入導致感染加重。若感染控制不及時,致炎因子將感染至肛腺,造成肛腺炎。豐富的靜脈及淋巴組織分布在肛腺周圍,可導致肛腺間隙膿腫,若向上蔓延可進一步引發高位肛周膿腫[6]。通常高位肛周膿腫需采用手術治療,其中切開引流術是常用的手術方法,可徹底清除膿腔,但創傷較大,容易造成肛瘺,影響患者治療效果。
三間隙引流術在切開高位肛周膿腫的同時,切開括約肌外間隙、括約肌間隙、黏膜下間隙,可有效清除感染物,且術中不會損傷患者括約肌,括約肌能夠完整保留,可有效避免損傷肛門功能,緩解患者痛苦。同時該術式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有利于患者恢復[7]。本研究結果顯示,圍術期試驗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術后首次排便VAS評分、術后7 d 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7 d試驗組患者血清NE、5-HT、SP、hs-CRP、WB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三間隙引流術可降低高位肛周膿腫患者血清SP、5-HT、NE、hs-CRP、WBC水平,緩解疼痛,減輕炎癥程度,縮短患者康復時間,這與湯勇等[8]研究結果基本相符。TNF-α是炎癥反應的起始因子,能夠加重并推動炎癥反應,引發炎性級聯反應;IL-6能夠刺激肝細胞分泌急性期蛋白,可誘導炎癥反應的發生;IL-1β能夠促進中性粒細胞釋放氧自由基與細胞毒性物質,造成細胞損傷,同時可協同TNF-α抑制細胞功能,其水平升高可加速患者炎癥反應的發生,加重患者肛周膿腫程度。三間隙引流術通過手術將膿腔徹底清除,降低局部致炎因子浸潤,同時對其他部位損傷較小,降低了患者免疫功能損傷,加速患者康復[9]。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試驗組患者術后7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較對照組降低,與劉瀏榮等[10]研究結果基本相符,表明三間隙引流術可降低高位肛周膿腫患者機體致炎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三間隙引流術可縮短高位肛周膿腫患者的康復時間,降低血清SP、5-HT、NE、hs-CRP、WBC水平,緩解疼痛,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