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志 張智星 馬遠征 李子陽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yī)院口腔科 鶴壁458030)
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性骨折是指在暴力打擊、交通傷及墜落傷等超出自身骨骼承受的最大強度外力因素下,引起的面部骨骼完整性破壞或連續(xù)性中斷,導致咀嚼功能及面部骨質結構受損[1],若骨折碎片、異物等阻塞呼吸道可造成呼吸窘迫甚至窒息休克,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手術是目前治療該病的重要手段。傳統(tǒng)堅固內固定術以三維穩(wěn)定性為原理,選擇相應的小型鈦板進行固定,以此維持上下頜穩(wěn)定,減少骨折移位,改善血液供應[2],傳統(tǒng)堅固內固定術雖在復位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口腔固定時間較長,導致手術后張口受限,無法正常進食與溝通,不利于術后愈合。牽引復位固定術是以力學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為基礎,再施以重力牽拉作用于患處,能夠有效緩解創(chuàng)傷部位的緊張與回縮[3],利于術后正常生活,并通過調整牽引角度,縮短矯正骨折移位,以此達到復位和固定的雙重目的,有效預防和矯正面部攣縮和畸形。因此,為減少正常組織損傷,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本研究將兩種方案聯(lián)合應用于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中?,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納入我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接診的85例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性骨折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男29例,女13例;年齡29~45歲,平均(34.87±4.96)歲;病程4~11 h,平均(7.39±2.14)h;創(chuàng)傷部位:頰部16例,眶部11例,顴部9例,其他6例。觀察組男31例,女12例;年齡30~47歲,平均(35.04±4.58)歲;病程5~13 h,平均(7.53±2.01)h;創(chuàng)傷部位:頰部17例,眶部10例,顴部11例,其他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符合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性骨折診斷標準[4]且經影像學檢查、臨床癥狀確診;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首次進行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性骨折手術。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存在麻醉禁忌者;存在精神障礙性疾病者。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行堅固內固定術。通過影像學儀器,了解患者骨折范圍、程度等實際情況,明確手術區(qū)域和切口大小后,常規(guī)進行消毒麻醉及鋪巾。手術前利用牙弓夾板固定骨折部位,再逐層切開皮下組織,骨折端充分暴露術野下。依據(jù)患者骨折類型,轉孔后選擇相適應的小型鈦板固定,并予以止血處理。確定復位效果是否滿意,若滿意則使用氯化鈉溶液清洗創(chuàng)面,逐步縫合切口,若不理想則再次校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用牽引復位固定術。先行堅固內固定術,操作如對照組,然后以骨折附近正常骨作為牽引發(fā)力點牽引骨折片趨向正常位置移動,達到骨折塊可恢復正常生理功能位置處固定。兩組患者均于術后5個月評價治療結果。
1.3 觀察指標
1.3.1 手術相關指標 記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張口度、骨折愈合時間。
1.3.2 生活質量 于手術前后,使用健康簡易生活量表(SF-36)通過精神健康、生理功能及軀體疼痛3個維度進行生活質量評價,每個維度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佳。
1.3.3 并發(fā)癥 記錄患者手術期間炎癥反應、神經損傷、口臭及咬合紊亂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手術后,觀察組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生理功能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s)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s)
注:與同組手術前相比,*P<0.05。
軀體疼痛手術前 手術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精神健康手術前 手術后生理功能手術前 手術后42 43 t P 48.69±7.62 49.07±6.39 0.249 4 0.803 7 66.25±8.37*87.62±9.41*11.053 6 0.000 0 50.34±9.20 49.71±9.84 0.304 7 0.761 3 67.58±10.20*86.45±11.54*7.980 8 0.000 0 45.28±8.63 45.39±7.12 0.063 8 0.949 3 67.54±9.69*85.86±10.33*8.428 5 0.000 0
2.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張口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組別 n 住院時間(d)手術時間(min)張口度(cm)骨折愈合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42 43 t P 14.15±3.16 9.54±1.68 8.369 5 0.000 0 70.36±6.28 67.03±4.10 2.901 4 0.004 8 2.73±0.49 3.74±0.68 7.870 0 0.000 0 134.72±6.18 83.62±4.25 44.319 3 0.000 0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對比 觀察組炎癥反應、神經損傷、口臭及咬合紊亂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對比[例(%)]
口腔頜面部創(chuàng)傷性骨折對面容和功能損傷性極大,口腔損傷可引起患者張口受限,引起咀嚼和吞咽困難,嚴重時可造成營養(yǎng)不良,且由于口腔頜面部血管豐富、神經聚集,骨折后疼痛癥狀明顯甚至繼發(fā)感染[5],同時面部損傷影響面部五官及個人外在形象,導致生活質量水平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后精神健康、生理功能及軀體疼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堅固內固定術的三維穩(wěn)定性較高,能夠有效改善骨折端力學環(huán)境,減少面骨移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促進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繁殖,加速骨折端愈合及口腔功能恢復正常,有助于患者恢復進食,補充營養(yǎng)物質,提高生活質量。牽引復位固定術可為骨折端提供支撐力,有效提高內固定術穩(wěn)定性,預防牽引松動,提高堅固內固定術優(yōu)勢,并以正常骨為牽引點,有效避免機體排斥力過度強烈,降低機體免疫反應,縮短骨折愈合時間,避免長期頜間活動限制引起咀嚼功能萎縮及語言障礙等。兩種方案聯(lián)合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改善生活質量。王卓為等[6]學者也指出,單用堅固內固定術具有不穩(wěn)定和口腔衛(wèi)生差的劣勢,聯(lián)合牽引復位固定術有益于恢復口腔功能,彌補單用堅固內固定術劣勢,進而提升生活質量,改善預后,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而本研究通過記錄術后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等指標可為兩種方案聯(lián)合取得最佳療效提供有利證據(jù),值得臨床推廣。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咬合紊亂、炎癥反應、口臭及神經損傷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堅固內固定術利用微型鈦相容性較好的優(yōu)勢,可與骨面密切接觸,降低骨折端移位和骨折斷裂發(fā)生概率,進而減輕炎癥反應。在牽引復位固定術的輔助下,以正常骨為牽引點可進一步提高堅固內固定術的穩(wěn)定性,提供良好支撐力,有效調整并恢復頜周肌力,改善咬合功能,并保持良好的口腔微環(huán)境,改善口腔環(huán)境衛(wèi)生,同時可降低機體排斥力,調節(jié)機體免疫反應,有效緩解神經損傷。兩種方式聯(lián)合可有效減輕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手術質量。而術后面部形態(tài)恢復情況也是評價手術效果的客觀性指標,而本研究未對其進行針對性探討,可能造成結果出現(xiàn)一定偏倚,后續(xù)研究將彌補上述不足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堅固內固定術在牽引復位固定術輔助下可有效提高咬合穩(wěn)定性,改善生活質量水平,提高手術效果,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