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穎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胃腸外科一病區 河南鄭州450052)
胃癌是臨床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為常用治療手段[1]。胃癌可造成機體水分解代謝增強,并會導致不同程度餐后飽脹不適、上腹疼痛等胃腸道癥狀,影響患者進食,誘發營養不良,不利于術后并發癥的預防[2~3]。因此,加強胃癌患者營養支持,改善營養狀況,對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病情恢復意義重大。基于營養風險篩查的標準營養支持治療是利用專業營養風險篩查工具對患者進行營養風險評估,快速、科學、準確地篩查出營養風險患者,合理指導臨床營養支持治療工作,保障營養支持治療效果。本研究就基于營養風險篩查的標準營養支持治療對胃癌手術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胃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4.39±4.02)歲;腫瘤部位:胃底12例,胃竇16例,賁門8例,胃體7例;腫瘤分期:Ⅰ期17例,Ⅱ期19例,Ⅲ期7例。對照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50~77歲,平均年齡(63.84±4.18)歲;腫瘤部位:胃底13例,胃竇17例,賁門9例,胃體4例;腫瘤分期:Ⅰ期18例,Ⅱ期16例,Ⅲ期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第9版[4]中胃癌診斷標準;符合腹腔鏡胃癌根治手術指征;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癌癥遠處轉移者;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合并感染、血液系統疾病者;伴有其他惡性腫瘤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營養支持治療:術前醫生評估患者營養狀況,根據結果實施營養支持;術中常規放置胃管至吻合口近端,方便術后胃腸減壓;術后予以患者深靜脈置管,輸注腸外營養液,按照10~25 kcal/(kg·d)進行能量補充,待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后拔出胃管,從流質飲食過渡至普食。觀察組實施基于營養風險篩查的標準營養支持治療:(1)營養風險評估。患者入院醫生使用營養風險篩查量表(NRS-2002)評估患者營養風險,從疾病嚴重程度評分(0~3分)、年齡(0~1分)、營養狀況(0~3分)3個方面評估,總分為7分,≥5分為高風險,3~4分為低風險。(2)標準化營養支持治療方法。醫生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營養支持治療方案。高風險患者:術前3 d開始直至術日,予以患者50 g氨基酸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6546)、100 g葡萄糖注射液(國藥準字H31022227)、25 g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3707),同時補充微量元素與電解質;術后第1天經鼻腸管予以0.9%氯化鈉溶液250 ml,第2天予以患者腸內營養乳劑(國藥準字H20040722)200 ml,調整速度20 ml/h;第3天滴入200 ml腸內營養乳劑+500 ml腸內營養混懸液(國藥準字H20030038),調整速度50 ml/h;第4~7天予以腸內營養混懸液1 500 ml/d,速度100~120 ml/h。待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后拔出胃管,從流質飲食過渡至普食。低風險患者:術前3 d開始直至術日,予以患者50 g氨基酸、100 g葡萄糖、25 g中長鏈脂肪乳,同時補充微量元素與電解質;術后按照30 kcal/(kg·d)進行能量補充(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商品化三腔袋)。兩組均營養支持治療至術后第7天。
1.4 觀察指標 (1)營養狀況:營養支持治療前后抽取患者5 ml清晨空腹靜脈血,離心獲得血清后,以血常規分析儀檢測血清白蛋白(ALB)、轉鐵蛋白(TRF)、前白蛋白(PA)水平。(2)機體恢復情況:記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3)記錄患者術后感染、營養不良、切口愈合不佳等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營養狀況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ALB、TF、PA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營養狀況對比(±s)

表1 兩組營養狀況對比(±s)
?
2.2 兩組機體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機體恢復情況對比(d,±s)

表2 兩組機體恢復情況對比(d,±s)
?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65%(感染1例,營養不良1例),低于對照組的18.60%(感染3例,營養不良3例,切口愈合不佳2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4,P=0.044)。
胃癌起病隱匿,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梗阻、出血、炎癥等,加劇患者機體營養消耗,影響各類營養物質消化吸收,極易導致營養不良[5]。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作為胃癌首選治療方法,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手術屬于創傷治療,術中操作會破壞機體正常消化系統,且術后機體處于高分解狀態,極易造成負氮平衡,進一步增加營養不良發生風險,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對疾病預后尤為不利[6~7]。
營養不良是影響胃癌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而潛在的營養風險具有逆轉的可能性,加強營養狀態評估與支持治療對改善預后尤為重要[8]。目前臨床針對胃癌患者多依靠醫生個人經驗判斷制定營養支持治療方案,缺乏一定的理論依據。基于營養風險篩查的標準營養支持治療是對患者進行營養風險評估,通過全面了解患者營養狀態,預測有無營養不良發生風險,再以此制定具有科學理論依據的營養治療方案,可滿足患者個體化營養需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ALB、TF、PA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少于對照組,提示基于營養風險篩查的標準營養支持治療在胃癌手術患者中運用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營養狀態,促進術后恢復。營養是腫瘤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中的重要能量基礎,營養風險是指機體代謝、營養狀況能否對患者臨床結局造成不利影響。NRS-2002量表是被中華營養學會、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等推薦使用的營養風險篩查工具,使用范圍廣泛、操作簡單、可信度高,借助該量表確定患者營養不良風險,能夠為患者圍術期的營養支持治療提供理論基礎[9]。本研究選用NRS-2002量表進行篩查,評估患者營養風險程度,并予以個體化營養支持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營養狀況,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此外,通過基于營養風險篩查的標準營養支持治療不僅能滿足患者機體營養需求,還具有免疫調控、降低炎癥反應、減輕氧化應激、免疫調控等作用,有助于維護細胞、器官及組織的功能,從而加快術后恢復[10]。
綜上所述,基于營養風險篩查的標準營養支持治療有助于改善胃癌手術患者營養狀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加快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