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澤

據說,古時有三位勇者。
一位是北宮黝。該先生是受不得一點兒委屈的,別管你是布衣百姓還是大國君主,惹了他,他都跟你翻臉。
另一位勇者孟施舍可能是武士或將軍,他的勇比較簡便:不管對方是小股來襲還是大軍壓境,一概“視不勝猶勝也”,打得過打不過先打了再說。
后來,有人向孟子請教如何做個勇敢的人,孟子舉出北宮黝、孟施舍,覺得沒說清楚,又舉出了第三位——孔子。
孔子之勇是:摸著心口想想,如果自己沒理,那么對方就算是個草民,也別欺負人家;但如果理直氣壯,那么,“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認為孔子之勇是大勇。他使勇成為一個倫理問題:勇不僅體現一個人的力氣,更關乎正義,由正義獲得力量和尊嚴。
這三位勇者有一個共同點——北宮黝先生不怕老百姓,也不怕國王;孟施舍先生不怕小股敵人,也不怕大部隊;孔老夫子沒理絕不欺負任何人,只要有理,千萬人他都不怕。總之,他們都是一個人站在那里,站在明處,面對這個世界。
我認為這是勇之底線。在眾人堆里吶喊,這不叫勇,這叫起哄;說話時, 動輒代表千萬人代表大多數,這也不叫勇,這叫走夜路吹口哨給自己壯膽。勇者自尊,他不屑于扎堆起哄,更不會挾多數以凌人。
他的尊嚴在于他堅持公平地看待對方。
網絡時代, 到網上看看,似乎是勇者遍地了,但我認為上述指標依然適用。比如,在網上向著八竿子打不著的什么東西怒發沖冠把鍵盤拍爛,但走在大街上碰見流氓急忙縮頭,這樣的勇不要也罷。因為它是藏在人堆里的勇、免費的勇,它就是怯懦。
(摘自《詠而歸》,中信出版社,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