猹猹貍

有這么一個段子——“比薩切成6 塊嗎?”“6塊怕不夠吃,還是切成8 塊吧。”
“切成8 塊”或許可以幫你少吃。想想看:“一人份套餐”,你吃得完嗎?好像很輕松。如果換個說法,“一個漢堡,兩根雞翅,20 根薯條,加一杯可樂”……好像就有點多。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在2018 年發現,描述食物的單位越小,人們會認為食物的量更大,相應地,吃得就會越少。所以,下次盛食物時,可以試試用更小的單位來衡量食物的分量,比方說,盛飯時提醒自己“這一飯鏟下去,不是一碗米,是3974 粒米”,或許能幫你管住盛飯的手。
你有沒有買街頭炒面卻多到吃不完的經歷?或者抱怨過爸媽給你盛的炒飯太多了?比起飯和菜分開吃,“炒飯”或“蓋飯”確實容易看起來更多,但這樣反而能讓你吃得少。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一頓飯提供的菜品種類越多,人們吃得就越多。實驗中菜單有兩種,炒菜或意面,不同的是,前兩周是混著給,后兩周是分著給。以“炒菜”為例,前兩周,就是洋蔥、玉米、胡蘿卜、豌豆和西藍花炒在一起,后兩周是5 道菜:炒洋蔥、炒玉米、炒胡蘿卜、炒豌豆和炒西藍花。實驗結果發現,混在一起的時候,實驗參與者吃得更少。
所以,從“管住嘴”的角度看,不妨多吃炒飯、拌飯、蓋飯吧。看著多,吃得少。
如果讓你立刻想象你吃過的最好吃的食物……你腦海中會浮現出什么?是熱氣騰騰的火鍋,香氣四溢的烤串,還是外酥里嫩的炸雞?有沒有發現,讓人忍不住食欲大增的食物,往往是那些冒著熱氣、溫度較高的食物。
法國格勒諾布爾高等商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消費者們認為溫度高的食物更加美味,也會不自覺地吃得更多。所以面對冒著熱氣的美食,記得提醒自己:等一會,等食物放涼一些再吃,會吃得更少。或者,直接吃冷餐吧。
別誤會,不是教你剩飯,而是吃完的骨頭可以不急著扔。
要知道,胃的飽腹信號差不多要20 分鐘才能傳遞到大腦。在這之前,我們吃了多少,該不該再吃,都只能通過視覺上觀察進食的量來判斷。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曾做過一個“雞骨頭”實驗。結果發現,那些只能把雞骨頭一直堆在盤子里的學生平均吃了5.5 根雞翅,而那些持續換干凈盤子的學生平均每人吃了7 根雞翅。
留下“吃了多少東西”的證據,可以間接幫助人控制自己的進食量。如果把裝滿食物殘骸的盤子拿走,反而拿走了你監控自己進食量的線索,給了你放肆吃下去的勇氣。
“管住嘴”也不僅僅意味著“少吃”,還包括“少喝”,特別是那些甜甜的飲料。
來自心理學的研究會建議你:盡量不用大茶缸子,而是換用細長的玻璃杯。2005 年,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做過一個倒酒實驗。他們找了兩種容量相同的玻璃杯,一種是細長的高杯子,一種是短的寬口杯,結果發現,比起往細長杯子里倒,大家往寬口杯里倒酒時更容易倒多,足足多出30%。這是因為,人對垂直維度和水平維度的感知存在差異,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液體的高度上。
所以,如果想喝飲料的話,盡量選細長的杯子吧。當然最好還是“不喝”。
(摘自“果殼”微信公眾號,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