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
歷經八周,德國社會民主黨總理候選人朔爾茨終于在11月24日完成了執政聯盟談判。在9月底的聯邦大選中獲勝的社民黨將與聯合議會第三大黨綠黨、第四大黨自由民主黨,在12月初正式組建新一屆德國政府。
聯合記者會上,63歲的朔爾茨保持著沉穩而略顯呆板的形象,照本宣科地朗讀了一份聲明。2018年以來,身為默克爾政府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他常因“機械般的發言”被公眾嘲笑。但當執政16年的默克爾宣布不再連任,這位低調的副手被德國選民視為最能繼承默克爾政策的人。
然而,朔爾茨面臨的政局與默克爾時代大相徑庭。這是德國半個世紀以來首次出現三黨聯合執政,177頁的聯盟協議并未抹平政治光譜左側的綠黨、中間的社民黨和右側的自民黨之間長久的分歧。綠黨誓要加強監管以保護環境免受工業影響,而自民黨則試圖將工業界從復雜的監管中解脫出來。
雖然綠黨將在內閣中占據更多、更高的職位,但自民黨領導人林德納擔任財政部長,可以用“否決預算案”為籌碼推行本黨的政綱。分析指出,兩黨并非被“大黨”拉來湊足議會半數的“小黨”,在國會中的議員人數總和甚至超過社民黨,且兩黨都已有超過八年未參與執政,缺乏經驗的領導層可能會為了四年后的大選而過于重視本黨利益,導致執政聯盟內部分裂。
綠黨領導人貝爾伯克出任外交部長,則令國際社會擔憂“后默克爾時代”德國外交政策有劇變的風險。與默克爾在美國、歐盟、俄羅斯之間尋找平衡不同,貝爾伯克及綠黨主張對俄羅斯實行更強硬的制裁與對抗,明確要求終止默克爾政府與俄羅斯合作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項目。
在推動歐洲戰略自主上,貝爾伯克更激進,接近法國總統馬克龍脫離北約、與美國保持距離的觀點。但另一邊,自民黨的歐洲一體化政見則比默克爾、朔爾茨更保守。最近一年,該黨一直打著“維護德國利益”的旗號,試圖推翻默克爾留下的最后政治遺產:歐盟債務共同化。

朔爾茨。圖/IC
聯邦德國的外交部長職位往往被總理交換給執政聯盟的友黨領導人。只要聯盟不正式解體,外長人選很少變動。2005年到2021年,德國外長僅更換過五任四人。在此期間,雖然外長一直由與默克爾聯合執政的自民黨或社民黨領導人擔任,但有德國官員坦言,16年間“總理府完全掌控了每一個關鍵的外交事務”。
如今,雖然朔爾茨在外交政策上主張延續默克爾的戰略,亦表示愿意繼續與莫斯科接觸,但聯盟協議顯示,他在外交事務上的話語權深受綠黨和自民黨牽制。協議主張歐盟在與波蘭、匈牙利等成員國的價值觀紛爭中采取更強硬的立場,即源自綠黨的政綱。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當前德國外交事務中最敏感的“北溪二號”項目去留、是否承擔更多歐盟共同債務等議題,聯盟協議沒給出任何結論,顯示出綠黨與自民黨的政見分歧并未緩解。分析指出,如果朔爾茨不能協調新政府就重大議題保持一致,他將失去“默克爾時代”德國外交政策最寶貴的財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