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圈沒秘密

2020年,房企爆雷最令人震驚的是泰禾,一個追求產品極致的企業(yè)遭遇房企生死劫,令人唏噓。而泰禾之外,尚有新華聯、福晟以及在天津并不知名的三盛。2021年,華夏幸福在傳聞許久之后終于暴露危機,與華夏幸福同樣出身河北的榮盛亦岌岌可危。但是藍光倒在了榮盛之前,別忘了還有大名鼎鼎的泛海。地產行業(yè)的50強企業(yè)已經有3家曝出債券違約,
與此同時,遠洋以僅僅40億元就拿下了紅星70%的股份,雖然小編并不看好這筆交易,不是因為標的資產不值這個價格,而是紅星的劣根性。但紅星有人接盤還是幸運的,雖然近乎廉價。
稍微關注一下曾經在天津有過項目的奧園痛痛快快把地產業(yè)務剝離出讓了,回歸醫(yī)療主線;廣西一哥彰泰;保利地產擬針對北大資源的收購,以及同樣被覬覦的蘇寧置業(yè)。
有人說2021年是房企的違約潮,但實話說違約潮早在三年前就已經拉開序幕,只不過在“三道紅線”之下,這股寒潮今年表現的更加凜冽:能級高,數量多,頻次高。因為今年房企歷史償債規(guī)模達到極值,償債總額達12822億元!
小編并不關注這些房企,更關注這些房企背后呈現出來的異同,因為任何一家爆雷的房企幾乎都有跡可循。
有券商復盤了今年爆雷的部分企業(yè),可以看到房企爆雷既有經營因素,也有財務因素。當然,也少不了其他因素,比如股東風險、治理缺陷。對于券商來說這是保本的策略,但是對于草民來說,關注這些風險點,無異于是一本啟示錄。
從券商復盤來看,風險要素最高的點在于“周轉與去化速度緩慢”,因為三個杯子一個蓋兒的游戲玩兒不轉了。另一個要素就是項目分布區(qū)域集中度極高,在政策主導的市場環(huán)境下,一旦一個地方政策收緊,很容易出現連鎖反應。債券的集中到期與負面輿情及外部融資環(huán)境惡化,幾乎是相伴相生的。典型如藍光,在剛剛爆出違約的時候,地產行業(yè)的大金主平安第一時間進行切割,因為平安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華夏幸福身上吃了苦頭。如果平安都撤了,哪有資本敢于接盤?
再比如,有房企高層互撕、大股東打架,有房企老板私德敗壞、人神共憤,這些看似與經營毫不相關的話題,極有可能會是誘發(fā)房企爆雷的風險點。
前段時間紅星在生態(tài)城的項目大熱,有人說“遠洋如果收購了,豈不是就會漲價了?”這種邏輯無異于火中取栗,君不見多少爛尾直到今天?可能漲價500塊,但在一票企業(yè)轟然倒地無人施以援手的年代,可能被套牢的是500萬。
券商研究的結論是:融資要高度關注房企風險,觀察房企的風險點主要考察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擔保信號,深挖隱蔽債務。擔保這種事情很正常,但是擔保余額與自己的資產規(guī)模不成比例的時候,這就要警惕了,因為證明融資能力極差的同時也很容易被抽調資金。
2、股權質押。這在地產行業(yè)幾乎是個習以為常的游戲,但是如果高比例密集將股權質押給融資、信托公司,最起碼能夠看到其對融資的迫切需求,資金壓力不言而喻。
3、公司高管的頻繁變動。一個正常經營的公司會出現高管變動,但是如果在非常敏感、謠言四起的時候高管變動,幾乎成了經營困難的佐證。當然,如果大面積換血,同樣意味著這個公司經營并不穩(wěn)定。
4、高度關注杠桿。在融資環(huán)境大幅收緊的背景下,高周轉、高杠桿類房企信用安全墊下降,信用風險加速暴露,而且一旦爆雷,可能資不抵債就淪為無人接手的垃圾標的。
實話說,買房對普通人的重要性不亞于券商融資,所以,房企爆雷除了看個熱鬧,也警示每個草民要高度關注房企的風險。
一票房企爆雷的同時,另一票房企在用足一切資源使勁借錢。2021年5月,國內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中共有12個債務主體發(fā)行境外美元債,共發(fā)行美元債12只,融資金額為36.93億美元,環(huán)比增長72.01%,同比增長57.55%,并且利率普遍在10%以上,有些高達14.5%。
可見,有些房企的現金流已經撐不住了,開始“飲鴆止渴”。
從歷史數據來看,第三季度通常為房企年度償債高峰,2021年7、8、9月的債券到期總規(guī)模分別達1120.3億元、953.0億元及838.5億元。再下一個償債高峰出現在2022年3-4月。
捱過今天,誰還會問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