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近日由四川出品的《火紅年華》在央視熱播,這部深耕于三線精神、聚焦于特殊時期、飽含四川特色的電視劇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這不僅使人深思,《火紅年華》為什么如此火紅?
《火紅年華》是一部愛國主義的力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是新中國建設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火紅年華》以富有質感的影像語言表達了從新時期到新時代的動人故事,映射出了愛國主義的精神光芒。在愛國主義的感召下無論是三線建設的艱苦卓絕還是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愛國主義勾連了《火紅年華》的起承轉合,是該劇敘事得以展開、發展、深入的情節線索,愛國主義成為了人物性格轉變的內在肌理,洞見了大時代中的個人情懷。可以說,正是愛國主義成就了三線建設的偉業,《火紅年華》把愛國主義熔鑄為中國精神。
《火紅年代》是一部禮贊中國青春的頌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風華。《火紅年代》中刻畫了三代人的青春。以秦院長為代表的老一批知識分子,他們有著嚴謹的科學精神,以科學家的實事求是指導著三線建設的布局、設計和施工,為中國的鋼鐵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以陳國民為代表的一線建設者,他們充滿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火熱激情,放下了抗美援朝的鋼槍拿起了三線施工的鋼釬,在平凡的崗位上以過硬的本領成為了川南鋼鐵的螺絲釘。以夏方舟、秦曉丹為代表的青年大學生群像用自己的學識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盡管在面臨人生選擇時有過猶豫和彷徨,但是國家的號召、祖國的召喚使得他們堅定了信心,他們以自身的選擇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只有在崇高的事業中,青春才會顯得格外亮眼。
《火紅年代》是一部生動的黨史學習教科書。它以真實的細節解密了三線建設的組織機構、協作機制,展示了許多并不熟悉的物證、口號和標語,謳歌了三線建設者“獻了青春獻子孫”的壯舉,確鑿論證了影像與時代之間的相互關系。那些銘刻在弄弄坪的印記、二號信箱的代碼、軍代表的稱謂不僅高度還原了共和國的歷史,而且證明影像創作的獨特性。影像不是文學藝術的個性發揮,也不是學理抽象的辯證表達,而是銘刻歷史的邏輯生成。正是在這種邏輯生成中,影像就不只是影像本身,它成為了歷史的化石和見證,它具有了強烈的實踐品格,構成了中國當代思想史的索引。正如英國學者托尼·本尼特在《文學之外》所言的一樣,文本構成了與歷史特定制定制度相融合的場域,文本就是社會建構的一部分,最終沉淀為回望新中國歷史進程的“操作性手段”,凝練成中國精神的獨特表達。正是在這種表達中,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言及至此不禁特別留意到這部劇的名字,如果說《大三線》是以一種確定的時間維度、事件特征來指證歷史,那么《火紅年華》無疑于以抒情的筆觸來命名歷史。比《大三線》更為精妙的是,《火紅年華》的命名在詩意之間跳脫了時間的束縛,平添了些許浪漫的想象。是的,那段我們并不熟悉的歷史,有著青春的記憶,有著純粹的愛情,有著無悔的選擇,有著奮斗者的足跡,火紅年華鑲嵌著歷史的金邊,銘刻著中國精神,引領著我們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