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雪
[摘 要]大數據時代信息具有海量性、多樣性等特點。與此同時,用戶隱私信息也極易丟失和被竊取,嚴重損害用戶切身利益。因此,保護用戶隱私十分必要。文章分析了大數據、信息通信技術的相關含義,并闡述當前國內大數據背景下信息通信技術中隱私保護的現狀及隱私失竊的特點,結合工作實踐和思考,提出可行的隱私保護措施。旨在提升信息通信技術的水平,保證隱私安全。
[關鍵詞]大數據;信息通信技術;隱私保護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6.183
1 引言
從古至今,個人信息都是識別個人特征的一個重要指標,在信息技術不是很發達的時代,保護個人的信息方式也較為簡單,或許只需要簡單的檔案管制即可最大限度地保護信息內容。因此,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個人信息是不需要用特殊手段進行刻意保護的,但是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大數據時代到來,為了呈現更全面、更具體的信息分析內容,個人隱私信息被挖掘、濫用、侵犯,從而對隱私產生侵害,因此大數據背景下信息通信技術中隱私保護日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
2 大數據與信息通信技術
2.1 大數據
縱觀大數據發展的前世今生,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從不同視角詮釋了大數據的基本含義,可以歸結為,大數據實質上是新時代背景下一種新的數據表現形式,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技術理念,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在智能化技術手段的應用下,對海量數據進行科學預測、分析以及存儲,利用全新的數據分析處理方法,在海量、復雜、散亂的數據集合中提取有參考和利用價值的數據信息,并對這些數據信息進行相應的加工處理的技術過程,涉及的數據種類多、數量大,其核心就是對數據進行智能化的信息挖掘,并發揮作用。
世界頂尖咨詢公司麥肯錫指出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數據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民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1]隨著我國科技力量日益壯大,自從大數據時代到來后,大數據、信息通信等技術迅速發展,被廣泛應用到經濟、教育、醫療、通信、交通、工業等領域,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們群眾的學習、工作、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很多企業、行業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在應用過程中,大數據的很多特征逐漸凸顯,諸如數據類型多、數據價值密度低、處理速度快、時效性要求高等。在這些特征下,數據的來源更多、被創建和移動的速度更快、多樣性增加、易變性增強,信息的產生、傳播與存儲方法都更加有效,速度更快,可以同時處理比以往多幾千倍的數據流。目前看來,相比較傳統的業務數據,大數據呈現多變的形式和類型、多層數據結構,更加不規則和模糊不清。所以,要從各種呈現形式復雜的數據中挖掘價值,也是當前處理大數據的一個挑戰。
2.2 信息通信技術
信息通信技術是一個涵蓋性術語,覆蓋了諸如收音機、電視、移動電話、計算機、網絡硬件和軟件、衛星系統等所有通信設備以及視頻會議、遠程教學等應用軟件,其實質可以看為依靠編碼與解碼來傳遞信息和保證信息安全的一種現代化通信手段。國內信息通信技術發展速度迅猛、成果高效,在不斷發展中逐漸形成了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的產業集合化模式,這不僅是對個人通信網絡的整合,更是對整個網絡的有效集中,可以從根本上確保現代光電以及聲像技術的交流和發展。從信息通信技術發展歷程來看,自信息通信技術得到廣泛使用,人們逐漸認識到信息通信技術的重要性,也不斷地對其進行深入探究思考,促使其發展,2G網絡經過短暫的時間到如今的5G網絡,足以證明信息通信技術發展速度之快,在各個行業的廣泛使用中也被證實技術越來越穩定。
信息通信技術使溝通與信息傳遞更加高效,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活躍了市場經濟,是大數據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橋梁。大數據在影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對信息通信的可靠性尤其是隱私保護方面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使人們的信息安全問題和隱私保護問題日益凸顯。
3 大數據背景下信息通信中隱私保護工作發展現狀及隱私失竊的特點
3.1 法律保護現狀
雖然人們一直強調建立法治社會、法治政府,讓人們群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對于信息通信中隱私保護工作,國家也制定并頒布了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但是就目前人們所了解到的情況,我國針對信息通信中隱私保護工作所建立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進而難以充分保障信息通信中用戶隱私安全保護。
除此之外,對信息通信中隱私保護工作和整個行業科學規范化發展監督缺失,很多法律條文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在信息通信的運行過程中并未進行時刻監管,因此約束力不強,很難達到有效的法律保護效果,給不法分子竊取用戶隱私的機會,為用戶的安全帶來隱患。
3.2 個人保護現狀
個人信息隱私保護意識和能力的高低在信息通信技術隱私保護工作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關系到隱私安全保護水平。縱觀近些年網絡詐騙事件層出不窮,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信息通信技術高速發展時,人們對信息通信中隱私保護工作宣傳和普及不到位,國民信息隱私保護意識不強,且信息保護意識較強的人接受教育水平較高且集中在城市,偏遠地區及文化層次較低的居民極易受到網絡詐騙,很多網民在瀏覽網站、網頁時不注意保護個人賬戶、密碼等信息,導致隱私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竊取和利用,頻繁出現隱私被侵犯、財產受損等問題,嚴重威脅到個人隱私安全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3.3 信息通信中隱私失竊的特點
第一,盜竊方式智能化、隱蔽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用戶使用及產生的數據呈指數增長,一些不法分子發現很多用戶數據具有較大的商業價值,甚者可以作為商品進行交易,便以開發的應用軟件、網頁、網站等以各種方式收集、竊取用戶信息。比如,用戶在登錄某網站進行信息檢索或查看時,網站會要求用戶進行注冊,注冊時要求填寫手機號、身份證號甚至銀行卡信息等,這是直接的信息收集。注冊完成進行信息檢索后,在瀏覽其他網頁或網站會發現很多此次檢索的關鍵字或相關內容會出現在正在瀏覽的網頁推薦頁面,這是一種隱秘的信息收集和盜竊方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將整個竊取過程做得悄無聲息,不易被用戶察覺。
第二,被竊取信息傳播速度快。由于網絡的易發布性和傳播性,被竊取的信息有了更快的傳播速度和更廣的傳播范圍,不法分子可能將用戶信息在網絡上售賣給不同的信息需求者,導致在極短的時間內用戶隱私信息被泄露,給用戶帶來嚴重物質損失,甚至名譽受損,造成巨大傷害。
4 大數據背景下信息通信中的隱私保護措施
4.1 完善法律規章制度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通信中的隱私保護工作,相關職能部門可以結合我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隱私保護做法,有針對性的完善、制定契合我國大數據發展特征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尤其是對個人隱私的保護,除了制定嚴格的個人信息保護條例外,還可以將管控力度向刑法、憲法等方向延伸,并確保各項法規制度能夠真正落地執行,一旦侵權行為發生,侵權人就必須對該行為負責。[2]
4.2 加大對信息通信行業中隱私保護工作的監管力度
對于應用軟件、網站、網頁等的開發商、互聯網接入服務的提供商和內容服務的提供商而言,國家的政策和經濟形式都能對其進行限制和制約,它們都需要在國家的整個法律法規中尋求自身的位置和地位。雖然大多數企業內部會形成用戶信息隱私保護的紅線意識,并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但是仍有部分企業不以為然,反復出現無意或者故意泄露用戶信息隱私的行為。因此,對信息通信行業中的隱私保護工作,不能只依靠企業自律,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對此行業的監管力度,并號召網民參與監督和舉報,加大對不規范企業的懲處力度,依法而治必不可少。
4.3 制定行內公約
隱私保護是護航大數據下信息通信技術行業健康發展,維護用戶合法權益的基礎保障工作,信息通信行業應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工作要求,不斷強化技術手段、嚴格制定并實施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行內公約,以此強化個人信息隱私的重要性,倡導全行業遵守公約內容,積極參與行業自律。并可建立行業內專業的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監督團隊,負責對行業公約遵守情況進行監督。
4.4 通過宣傳等方式增強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和能力
相關部門可以利用線上線下渠道,加強信息通信中個人隱私保護宣傳工作,線上利用微信、微博、網頁等網絡平臺和渠道轉發網絡安全和信息通信中個人信息保護相關信息,以便群眾瀏覽相關網站時加強對信息通信中個人隱私保護知識的學習。線下可以設置信息通信中個人隱私保護知識宣傳周,通過進企業、進商場、進農村,為廣大群眾發放宣傳資料,并用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以案說法,給群眾傳授網絡詐騙、防止信息泄露等方面的常識和技能,鼓勵廣大群眾學習個人隱私保護相關知識,進一步認識網絡、了解網絡,理性用網、掌握必備的網絡防護技能,切實增強個人隱私保護意識,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4.5 強化網絡數據庫管理工作
隨著大數據的發展和網民數量的增加,網絡平臺和數據庫收集和存儲的用戶信息種類越來越多,數據量越來越大,這些信息中包含著大量的用戶個人隱私信息,因此涉及用戶的隱私安全,一旦數據泄露將會威脅到用戶的切身利益。鑒于此,相關職能部門要通過各種手段不斷加強數據庫管理工作,引導用戶優化防火墻等級,合理利用各種信息保護軟件,注重對隱私信息的保護工作。
5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隱私的經濟價值越來越高,而在信息通信技術中竊取隱私信息的現象也越發凸顯。因此,文章對大數據、信息通信技術進行介紹后,對信息通信技術中隱私保護的法律和個人保護現狀及隱私被竊的特點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保護策略,可以提高公民的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并對不法分子和信息售賣者時刻敲醒警鐘,加大處罰力度,讓行業及個人對隱私信息保護懷有敬畏之心,知戒俱、守底線。同時,對個人信息隱私進行監督與管控,在保護公民的財產安全的基礎上,又可提高信息通信行業的可信度,使公民在使用通信設備及上網瀏覽信息時放心,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不衰。[3]
參考文獻:
[1]韓旭至.個人信息權載入民法典芻議[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0(3):137-145.
[2]王琳琳.大數據下信息通信技術與隱私保護分析[J].信息技術,2017(3):32-34.
[3]吳德佩.大數據下信息通信技術中的隱私保護[J].信息與電腦,2020(12):180-181.